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建女性学学科体系和设置女性学课程的初步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女性学学科体系包括认识论、方法论和理论体系三个部分.女性学课程设置由四大块组成,包括理论部分、女性发展史部分、研究方法和分支学科.而要想促进中国女性学发展,应该进一步推广女性学学士点、硕士点建设,着手博士点建设,解决"四无"问题;在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应加强对已往理论学科的有性人和证伪批判,理清中国女性学科发展史;进一步创办女性刊物和加强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2.
追溯美国女性学的发展历程,美国女性学在其兴起的第一个十年里,不仅诞生了女权主义理论,而且自觉地展开了对女性学自身的研究,并且在女性学建制、女性学课程和女性学规范化等三方面做了大量而扎实的工作,从而为El后美国女性学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通过回顾20世纪70年代美国女性学界对女性学的研究,讨论当时美国女性学经历的考验,试图为当今中国女性学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美国女性学学科建设机制化过程经历了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三个相互促进的发展阶段。这三者的结合使得美国女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美国女性学的发展过程既具有学科内在的逻辑性与规律性,也与特定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密切关联。这一认识对于我国女性学发展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女性学学科建设大致经过了问题研究、项目运作和向学科化的努力这样几个阶段.也正是这些卓有成效的努力和积累,才有了我国女性学今天的成就.向学科化的努力,或者说要进入教育体制的中心,是近10年来女性学发展和建设的一个主要目标.推进女性学知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向主流学科迈进,这一点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系统中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学科本身的认同程度,同时也涉及到资源分配等一系列问题.[1]  相似文献   

5.
女性学教育已进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女性学课程,并正在为发展女性学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教育而努力。本文从女性学教育的界定、女性学课程的目标及其在高校中的定位、女性学在高校中的组织机构等方面,阐述女性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值得关注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个学科的建立和完善,首先应该扫清前进路途中的障碍。自20世纪80年代女性学传入中国后,以其独特的性别视角和质疑批判理念赢得了广大中国高校师生的青睐。但是,与此同时,它也面临着来自强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等方方面面的反思与追问。针对女性学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困惑及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女性主义理念为依托,结合多年女性学教学实践与学生困惑,试图对女性学走向主流化和学科化的障碍及原因进行探寻,希望对女性学理论构建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学科范式是女性学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追寻女性学创始者的意图、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以及女性学发展的趋势,厘清女性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女性/性别学是研究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历史、文化作用与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关于女性学课程整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学课程进入中国高等院校课堂已10多年,课程研究已成为学科建设和教学实践的迫切需求.本文从女性学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两方面,分析了女性学课程的现状和特点、结构和内容,讨论了女性学课程整合及女性学教学层次性等问题,说明了女性学课程与学科建设之间、实行多层次教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略论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就是指女性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同样的学术价值。普通高校女性学教育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性别平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学融入或渗透性别意识。性别平等教育应伴随大学生人生社会化全过程,性别平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素质与“德”的基本要求,性别教育将唤起女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10.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3,(2):F0002-F0002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和推进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促进女性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女性人才,由中华女子学院性别与社会发展学院女性学系举办的“女性学学科范式与学科地位”研讨会于2012年11月23—24日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  相似文献   

11.
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就是指女性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同样的学术价值。普通高校女性学教育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性别平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学融入或渗透性别意识。性别平等教育应伴随大学生人生社会化全过程,性别平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素质与“德”的基本要求,性别教育将唤起女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关注课程与性别间的关联性并把课程理解为性别文本是女性主义渗透到课程领域的新的研究 趋势。这一研究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国家。目前,“这部分学术已经成为当今课程领域中一个重要话 语”[1]。随着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社会的发展,在大学里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女性学课程的高校在我 国越来越多。但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到底要让学生认识什么、知道什么、获得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使该类课程 有别于其他学科等等,仍然是众多高校在研究与开设这类课程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上述关乎女性学课程的 诸多因素中,课程的理念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基本内容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对课程实施及其效果 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探讨女性学课程的理念就成了女性学课程所无法回避的问题和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省妇联领导的盛情邀请下,我来到金秋十月的上海,第一次参加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的第二届年会暨全国女性课程体系创新研讨会.实事求是地讲,这次开会的成本不低,但收获也是可观的,概括起来有三:一是认识了许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的朋友,二是我带的一名博士生递交的论文在这次会议上获得"一等奖",三是我们还在同济大学专家楼的餐厅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小型座谈会,并达成一个协议,即以"是情绪化的性别遐想,还是规范化的学科建构:论女性学的学科创建和发展"为题在<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上举行笔会,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背景和研究积累,选择以下相关的话题(或增设相关的话题)撰写文章: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翔实的资料,依学位教育状况梳理了国内女性学和性别研究的11个分支领域的发展进程,展示了包含于八大学科门类中的40多个硕士点和14个博士点上女性学和性别研究方向;据此,论述了女性学学术领域与学位教育的关系:学术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学位教育,学位教育是学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0月15-16日,由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和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女性学系15周年“女性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暨“性别与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逾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就“女性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及“性别与公共政策”两大议题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韩国作为亚洲较早对女性问题进行研究的国家之一,对女性学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韩国女性学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韩国女性教育的状况,从而极大地推动着韩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并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参与程度和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6所高校2323份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女性学课程受众的主要特征为:在不同教育层次学生中,女性学课程受众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专科生、本科二三年级学生、本科一年级学生以及本科毕业年级学生;女性学课程受众涵盖不同性别和专业,但女生高于男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高于理工科专业学生;女性学课程受众社会性别意识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鉴于女性学课程受众所具备的上述特征,女性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应采取相应举措,以保障该课程的受众规模,满足受众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女性学课程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副主编杨国才教授主编的《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一书由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21世纪女性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全球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女性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术领域,自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以后,到90年代,美国的大学几乎都建立了女性学系和女性研究中心,开设女性学的相关课程,出版相关成果,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在亚洲,女性学学科建设也比较快,韩国梨花女子大学从1975年开始设立女性学,至今已开设女性学博士课程并授予博士学位。日本、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于20世纪80年…  相似文献   

19.
[摘要]民族文化遗产学是民族学和文化遗产学交叉融合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处于学科体系和理论框架构建的初始阶段。对其学科归宿、科学性质、学科特征和学科意义等问题进行研究与界定,对民族文化遗产学的构建和民族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保护实践具有理论与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女性学课程的思考及女性文学教学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21世纪以来,有关“女性学”的研究随着女性主义思潮全球化的传播已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开设这方面课程的高校已越来越多。“女性文学”作为同济大学女性特色系列课程之一,具有特殊的性别文化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力图彰显20世纪女性文学的独特风貌及其女作家的创作优势与风格特征,并立足于教材编撰与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