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夫之政论发微(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船山学刊》2002,(2):5-8,16
“哀其所败,原其所剧”———对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王夫之的政治思想,肇因于对明王朝灭亡之教训的总结。明朝的灭亡,游牧民族的入主中原,被王夫之看作是汉民族的自取败辱,于是“哀其所败,原其所剧”①,由此展开了对明王朝之所以覆亡的历史原因的追寻。通过对三千年中国政治史的考察,使他清楚地认识到,明王朝的灭亡,是三千年专制政治演化的必然结果,是专制政治危机的一次总爆发。明王朝的统治术集历代之大成,上可以追溯到周文王以私天下之心而废宰相,秦始皇之“恐强有力者旦夕崛起”,中可以追溯到隋文帝、隋炀帝“销天下之才智…  相似文献   

2.
何为九种诗态? 艳美、英勇和丑恶, 笑和凶猛及恐怖, 悲悯、希冀、寂静为九态。 《不死藏》中归纳成八种。现将他们的定义和区现分述于后: 艳美是身语、装扮,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大量英文原始档案资料,揭示了英国威逼利诱中国政府参加西姆拉会议的经过,无论是会议地点、中方代表的选定,还是西藏代表是否有权参加会议,都由英国单方决定,凸显了英帝国主义的强权主义和霸权政治;另一方面也显露出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孱弱无力。文中所述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和见解,并不代表译者及本刊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前言要研究辩证法史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史上,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占着重要地位,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思想宝库。今天,我们应当运用辩证唯物义主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去开发这个历史悠久的思想宝藏。哲学发展的历史,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历史。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相似文献   

5.
第三节《周易》中神秘主义的辩证法阴阳对立的古代两点论产生以后,在《周易》中得到了发展,不过是以神秘主义的形式出现的。在古代的经典中,《周易》是一部相当难懂的书,不仅文字难读,更突出的是它的思想内容深藏在神秘的浓雾里,使人们比较难于揭示出来。因此,在讲到它的朴素辩证法内容之前,有必要简要地考察一下龟卜术衰落的原因和《周易》兴起的由来。恩格斯曾经指出:在古代世界,“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周兵 《船山学刊》2005,(2):10-13
一、斥相命之术 既然上天时时处处都在命与人,"日日皆有天命",那么这个命就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王夫之从这一思想出发,反对那种根据一个人出生时的生辰八字悬断吉凶的术数小道.这是王夫之在天命问题上值得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正>贯儒门而思问,天地气理常化;  相似文献   

8.
论王夫之辩证法思想——兼论中国哲学的特点●周桂钿一、天地之化,不齐为妙自然界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差异是绝对的,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绝对相同的。但是,万事万物除了差异性之外,还有统一性。统一性有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统一性就是物质性。中国古人有的统...  相似文献   

9.
道家辩证法论纲(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無”道家以無为本。無,既被想象为宇宙之源,又被论证成万物之体;他们的认识路线、政治策略、人生态度、伦理准则、审美观点,亦莫不由此推衍而生。無,就是道家的道,是他们的信仰,也是他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明”休乎天钧的意思不是跟着是非乃至一切对立的变化去旋转,而是因任是非在旋转,自己却不谴是非,得其环中,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这叫做“两行”;达到这种认识境界,就叫做“明”。“明”是道家认识论的最高范畴,是指达到了对道的认识的一种精神境界。但在怎样才能达到对道的认识、怎样才算达到了对道的认识上,道家内部各派的理解,却浅深不同。老子说:“知常曰明”(十六章、五十五章)。常就是道,尤其指道的绝对性。老子认为,从相对的事物中,认知了主宰它、创生它的绝对,便是知常,便是明了。譬如生物中,牝常“以静胜牡”,所以老子要“知其雄,守其雌”;这就是知常,就是明。器物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不知常的人“皆取实”,知常的人“独取虚”。社会中“福兮祸之所倚”,不知常的人“皆求福”,知常者“独曲全”,等等。老子还认为,对于绝对的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于对于相对事物的认识,他说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  相似文献   

11.
本译文上承摘译(四)。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墀德祖甸晚年兴佛、王子墀松德赞诞生、墀德祖甸与金城公主去世、舅臣玛祥擅政、佛苯两种贵族势力的权力之争、桑希和赛囊两大臣分赴内地及印度求取佛经、剪除玛祥、重振佛教,以及迎请印度高僧寂护和莲花生等。 墀德祖甸晚年继续保持同汉地的密切关系,他派使者向唐朝皇帝求取汉地佛经千  相似文献   

12.
《贤者喜宴》■摘译(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译文上承摘译(六)。在这部分译文中,《贤者喜宴》作者主要记载桑耶寺的建立。此外还记述了在建寺过程中吐蕃与印度,吐蕃与突厥的关系。在译文中还可以看到墀松德赞三位妃子崇佛建寺及出家的情形。在注释部分,据《汉藏文书》,还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墀松德赞之母金城公主建寺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本译文上承摘译(七)。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桑耶寺开光、藏人受戒出家、订佛教大法、立兴佛盟誓碑及译经等情况。 桑耶寺开光约在公元779年。开光议式的全过程实际上是佛教议轨在吐蕃的第一次实施。而且得到赞普王族及各大臣的支持。开光物资、差役是经过长期准备的,但主要宗教负担却从此落在属民肩上。本文说开光十二年及属民欢庆情况,明显地带来夸张  相似文献   

14.
本译文上承摘译(三)。在这部分译文中,记载芒松芒赞、都松芒杰隆囊及墀德祖赞三代赞普的事绩。 从这些事绩中可以看到,噶尔家族在松赞干布死后擅政的情况,他们凭籍大相实权,一反松赞干布时的亲唐政策,开始东侵南征的扩张政策,违背了汉藏两族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的友好愿望,结果是噶尔东赞域松死于军中,钦陵自杀,噶尔家族被摈除于政治午台之外,此外,都松芒波杰也在征南诏时死去。  相似文献   

15.
前言 本译文上承摘译(十)。在摘译(十)中通过译文和注释已经介绍了顿渐之诤的起因等过程,并扼要地说明顿渐双方的人物背景。 在这部分译文中则主要反映顿渐之诤的具体辩论情况。同时介绍顿渐双方辩论后的结局。 在吐蕃时期的宗教之诤有两次,即顿渐之诤前的佛苯之诤及这次的顿渐之诤。从佛苯之诤已使我们看到,表面上的苯教大臣()及信佛大臣()似乎是信  相似文献   

16.
《贤者喜宴》■摘译(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本译文上承摘译(九)。在这部分译文里,分别记载了墀松德赞制订各种习规及法律、建立新的经济措施、九大尚论的出现、“三户养僧制”的确立以及顿渐之诤等。此外,还记载了吐蕃东侵攻陷长安事件。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墀松德赞在以桑耶寺落成为契机大事发展佛教之后,随即着手于法律的制定,其中突出的是刑事方面的法律,亦即所谓医疗赔偿费及命价赔偿的法律,这些法律明显地维护贵族利益。 在经济措施方面,首次规定吐蕃全体属民每户必需饲养大牲畜四头。并宣布富豪可以放债,等等。  相似文献   

17.
前言 本译文上承摘译(十一)。在这部分译文中包括墀松德赞晚年退位修道、穆尼赞普及穆底赞普执政与相继被害、穆尼赞普的所谓“均贫富”、佛教“四大供”、恢复桑耶专供养、上述三代赞普时的译经,“三喜法”的制定、唐南诏突厥“三方会议”以及墀德松赞颁布兴佛盟书。 通过这部分史料表明了如下几个现象。第一,吐蕃赞普势力迅速衰落,王妃幕后干政而势力大增。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墀松德赞违背历史潮流,抛弃了其远祖及其父  相似文献   

18.
本译文上承摘译(五)。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墀松德赞在消除统治集团内部以玛祥为代表的反佛势力之后,他在信佛大臣的支持下积极寻求佛教,欲图以此做为吐蕃赞普巩固政权的新式精神武器。他从两方面着手,即印度和汉地。本文中的菩提萨埵  相似文献   

19.
《贤者喜宴■》摘译(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前言 本译文接续前次译文(本刊1980年第四期)。在这部分译文中,《贤者喜宴》作者着重叙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事绩。作者巴卧·祖拉陈哇征引了详实的罕见史料,对松赞干布的一生作了客观而忠实的记述,通过松赞干布的各种活动,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吐蕃王朝在青藏高原上的兴起过程。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情况:松赞干布继承其父囊日松赞的风雨飘摇中的政权,首先内惩奸臣异已,外讨叛乱属部。政局稳定之后,立  相似文献   

20.
《贤者喜宴(?)》摘译(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言 本译文接续摘译(二)(本刊1981年第一期)。在这部分译文中,主要记载松赞干布时期的法律、迎请泥婆罗墀尊公主及汉地文成公主入藏、兴建大小昭寺及昌珠寺等寺院、松赞干布两次执政、生前遗嘱、病故及建造陵墓等等。通过这些史料,使我们看到作为吐蕃一代名王的松赞干布,由于采取与唐中央政权亲近和睦政策,并因此而导致文成公主入藏,这使唐蕃双方长期和睦相处,彼此的社会经济文化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与松赞干布积极向汉地及其它邻族学习有密切关系,本译文就反映了汉族,突厥、党项、吐火罗、胡人、霍尔人以及泥婆罗、天竺等各族对吐蕃的影响,无论从农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