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墓葬,起源于灵魂观念的产生.灵魂观念的产生,大约在原始社会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古人认为,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人死了以后,虽然肉体死了,但灵魂还会存在着,由此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后人的灵魂还存在着,只要尸体尚存,死并不能割断灵魂与肉体的联系,尸体腐烂一部分,灵魂才消失一部分,尸体全部腐烂了,灵魂才全部消失.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每一个古埃及人都渴望能将自己死后的尸体永远保存下去,尤其是那些国王与王公贵族们更希望自己永存不朽.于是,他们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坟墓.随着那经过防腐处理的尸体被送进墓中,他们生前的雕像、各种衣服、饰品、食物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一切心爱之物都被当作随葬品搬进墓中,以便他们醒来时享用.据考古学家们估计,在埃及47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保存下来的干尸可能达7310多万具,而保存下来的其他文物就更不知其数了.  相似文献   

3.
灵魂的重量     
刘洋 《老年世界》2008,(9):41-41
王老头很早就相信灵魂的说法。前不久,他又听说外国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用精确的秤称了一个人生前死后的重量,发现在生前死后的那一瞬间,体重普遍轻了十多克,这十多克就是灵魂的重量。一个人死后,灵魂离开了肉体,体重自然就减轻了。  相似文献   

4.
女孩问,你说一个人死了她的灵魂会去哪里?男孩笑着摇了摇头,不知道。女孩声音悠远,去最想去的地方,见最想见的人。突然地,黎戈再次看到星光下艾唯洁白的脸庞,她说,你说一个人死了她的灵魂会去哪他的泪,终于落下。女孩问,你说一个人死了她的灵魂会去哪里?男孩笑着摇了摇头,不知道。女孩声音悠远,去最想去的地方,见最想见的人。突然地,黎戈再次看到星光下艾唯洁白的脸庞,她说,你说一个人死了她的灵魂会去哪他的泪,终于落下。  相似文献   

5.
李真被宣判处以极刑。 肉体将消亡,灵魂得拯救。 2002年8月30日宣判死刑的消息,全国电视新闻联播。 从他的脸上看不到恐惧。 在最后时刻,灵魂主宰了肉体。 高傲的李真没有服过谁,但他服了我们的一位检察官。这位检察官叫陈晓  相似文献   

6.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一个客观的自然规律,但在对待人生老病死的各个阶段,我们往往重视了生,而忽视了死。2006年夏天,笔者远在内蒙古老家的父亲心肌梗塞再次发作,为了减轻父亲的身体痛苦,也为了提高他今后的生活质量,我们兄妹几个专程把父亲接到北京做心脏搭桥手术。哪曾想事与愿违,手术后父亲的身体状况一天天恶化,从身体偏瘫,到不能进食,不能说话,到彻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经历近二十天的痛苦折磨后,父亲最终离开了我们。之前父亲不止一次提到应该在家里进行保守治疗,不应该顺从我们的意愿来北京看病,更不应该死在北京,花好多的钱不说,还要遭受如此痛苦的折磨,自己完全可以在老家安静的离开人世。父亲去世后,按照蒙古族的习俗,我们兄妹几个特意到雍和宫请喇嘛作仪式替父亲超度,指点父亲灵魂转生,让灵魂回归故土。因为我们蒙古人始终相信人是有灵魂的,可以轮回转世。父亲去世前后所经历的痛苦和折磨引发了我对死亡和临终关怀这一过去从未涉及过的领域的思考。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死亡哲学和临终关怀方式。崇尚天人合一的蒙古族形成发展于我国北方蒙古草原,游牧文化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对蒙古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古老的蒙古族来说,单一个体总是有生有死,生死是一种正常的轮回,死亡是渺小的个体无力抵抗的自然规律,生命最终要回归大自然的怀抱,而灵魂却是生生不息的。  相似文献   

7.
爱情不风流     
正爱情不风流,因为它是灵魂的事。真正的爱情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肉体的亲昵仅是它的结果。不管持续时间是长是短,这样的相遇极其庄严,双方的灵魂必深受震撼。相反,在风流韵  相似文献   

8.
《虹》是劳伦斯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通过对布兰文家族三代人的爱情发展的描写,展现出三代人各自的爱情,并塑造了虹这一意象在三代人爱情中的体现和象征意义,展现出劳伦斯对和谐爱情的不断探索与追求,表达了劳伦斯倡导人应保持独立和平等,追求灵魂和肉体相统一的完美爱情观念,以及构建一座完美绚丽的彩虹之桥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9.
中国人历来具有极强的家庭观念,而这一观念主要是由孝道来维系的。这有好的一面,使中国社会具有养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不好的一面,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至今仍成为独生子女政策的一大障碍。 解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尤其是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也直接关系到养老敬老的问题。目前我国盛行的养老方式仍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它是在解放前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增加了社会的扶助,这与未来的“社会养老”还有很大的距离,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年过六旬的老人已逾9千万,其中只有30%的  相似文献   

10.
那第四类情感,说起来多好听,但肖虹漪明白,所谓的第四类,是给男女私通挂上一个很理想主义的幌子,如同当年流行的柏拉图,其实没有任何意义,男人和女人的出轨,绝对不在肉体这个层面上。她和沙宝林,谁都知道,他们的精神世界十分龌龊,用自己的精神去挑逗一个人,还不如用肉体呢。  相似文献   

11.
胡杨之地     
人用灵魂这个词把自己跟动物拉开了距离。因有灵魂,人才有喜悦和悲伤,有良知与禁忌。人在灵魂的引导下,会哭泣和欢笑。人并没有把“灵魂”这个词送给动物,更不觉得植物有灵魂。一株草,由青到黄,从春到秋,怎么会有灵魂呢?但如果你见到胡杨林,这种看法也许会发生转变。我在四子王旗的速亥看到的,与其说是胡杨林,不如说是一个又一个悲泣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正若说这红颜知己是男人用以出轨的一个幌子的话,那么,这蓝颜知己,对于女人而言,不过是个乌托邦罢了。对于红颜知已,有人是这么解释的:是一种在精神上高于妻子的爱情形式,一种不能生活在一起的思想情人,一种灵魂交流胜于肉体交流的精神伴  相似文献   

13.
王雁飞 《公关世界》2010,(12):26-31
曾几何时,繁忙紧张的工作,让身体变得只盛下一具僵硬的躯壳;快速的城市生活节奏,让人来不及停下脚来看一眼路边的风景;疯狂膨胀的物质欲望让肉体沉重,灵魂轻飘。哪里才是可以让身体放松、心灵安宁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灵魂信仰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世人对灵魂的见解却从来没有统一过,更没有出现一个以"灵魂信仰"为教义之核心的经典之作,但这并不影响人们继续对"灵魂"的探讨,更没有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反,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各自不同的灵魂观却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也使"灵魂"——这世界上神秘的一员,成为了在卷帙浩繁的文学著作里的常驻之客。由此,我们便不由得要谈一谈灵魂观以及由其而导向的灵魂的精神文化等功能。  相似文献   

15.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柏拉图 最深的孤独不是长久地一个人,而是心里没有了任何期望。 悲观者说人生是一杯苦酒,乐观者说人生是一杯香槟。悲观者说人生是一杯清水,乐观者说人生是一杯甘露。  相似文献   

16.
五月是什么     
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的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身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在你明澈的眼瞳中,人生决不会照出阴沉的面目。成堆的云雾,灼热的、冰冷的、狂乱的El子,纷纷扰扰、无法安宁的日子,见了你都逃避了,唯有你常在。你是在世界之外的,你自个儿就是一个完整的天地。你有你的太阳,  相似文献   

17.
创立中国服装之世界名牌,向世界人民展示华夏服饰文明的迷人风采,是所有“服装人”的梦,更是杉杉人的梦。郑永刚总裁关于“设计是灵魂”的指导思想确实点到了问题的关键,中国是世界服装大国,产量世界第一,但不是世界强国。我们与世界服装强国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设计水准这一“软件工程”方面,差距甚大。而真正创立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相似文献   

18.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王子在战争中被人俘虏了,而对方的皇后看着他很年轻,而且很像自己的儿子,就不忍心杀他,但是她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这一年之内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话,我就可以不杀你;但若一年之后你还是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你就要来自动领死,  相似文献   

19.
杨绛 《金色年华》2010,(4):45-45
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按基督教的说法,人生一世是考验。人死了,好人的灵魂升天。不好不坏叉好又坏的人,灵魂受到了该当的惩罚,或得到充分的净化之后,例如经过炼狱里的烧炼,也能升天。大凶大恶、十恶不赦的下地狱,永远在地狱里烧。我认为这种考验不公平。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赋不同。  相似文献   

20.
在乡下老家,我极喜欢夜逛池塘。一为图静。河面悄然无声,四周万籁俱寂,唯塘面波光潋滟,点点成片,泛着星光。在这种境况下,人很容易沉入一种超然物外、浑然忘我的状态——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肉体和灵魂的一并回归。二为求真天地之间,惟吾一人,这时节,人是真的人,思想也是真的思想,剥去了世俗的伪装,一切都变得单纯而美好起来。所以,当我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无须老师指出文中的“通感”修辞手法,便能全部理解作者当时的心绪和文字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