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嵌入受到小农经济和村社文化的约束,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农村经济合作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制度受到小农经济和村社文化的约束,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构架主要由产权制度、分配制度、治理结构制度以及责任制度等构成,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呈现经济联社→农民协会→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四个阶段,传统制度阴影、现有制度缺陷以及制度变迁成本较高成为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演进障碍。促进农村合作组织制度演进的主要措施有加大对农村合作组织的制度供给的力度、走强制性和诱致性相结合的制度道路、营造制度环境并提供政府援助,以及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农村“2+1”新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着眼于农村内部制度创新、实现小农户和大市场对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从整体上看,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发展相当缓慢。为此对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障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希望对合作经济在我国农村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村经济转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兴起是影响中国农村经济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事件,基于对近30年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兴起的制度根源和约束条件的分析,本文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制度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尤其对公司领办型合作社的兴起进行了经济学解释,并提出了全要素合作和政府对农民合作组织进行制度补贴的概念,论文最后对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农村经济的转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对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户的市场竞争力,创新了农业服务的组织和形式,提高了农户的生活水平。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发展规模小、服务水平低、运作不规范,资金受限制、缺少自我积累机制,法律地位不够明确等。最后就如何进一步发展武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出了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环境,规范管理、健全内部制度等方面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促进林地流转、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创新林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着力点来稳定林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林地流转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通过改进林业经营效率对林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产生影响,而创新林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则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功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一次重要创新.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次伟大创新,也是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但作为农村经营制度创新的新兴事物,农民合作组织目前在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农民合作组织必须进一步全面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从诱致性制度交迁的角度分析了诱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分析了中国政府在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政府应当发挥好引导和服务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和和政策创新,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农民自愿组建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迅速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是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一项组织制度创新,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协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协制度是日本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根据本国国情独创的一套别具特色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它是日本快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强有力推动因素。我国目前"三农"领域的问题越来越多,矛盾日益突出,有些问题已是久治不愈的"顽疾",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瓶颈"。而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严重滞后,无法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应该充分借鉴日本农协制度的成功经验,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生长取决于五方面因素:农民个别产权的承认和主体地位的保障;促成农户联合的骨干分子;一定的产业基础;合作意愿和合作效益预期;政府政策导向、公共资金和工作上的支持。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群众自愿和民主管理、积极发展和规范运作、因地制宜和形式多样、示范引导和循序渐进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在引领农民创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转型发展,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将更加显著。通过分析福建省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制"、"土地股份化+专业合作组织"等推动和引领农民创业的模式,指出各种模式的作用和应用条件,提出深化乡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引领农民创业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13.
合作经济组织——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一种新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虚代尔合作原则几乎是合作经济的代名词。我国农村体制改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项制度性的安排随着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应该与世俱进。我国入世以来传统的家庭为核心的作业模式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暴露出种种弊端。合作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入世后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课题。农村经济合作化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竞应该发育农民组织还是应该组织农民?我们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纯粹的“原子化”农民是不存在的,农村分户经营的农民实际上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合作,随着小农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农村合作亦日益加强。中国农民并不是天生的“善分不善合”,一切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构成的农民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既善分也善合。政府能够做的只是提供他们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发挥政府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深化农村经济改革的创新经营体制。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状况的研究,探讨农业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出发,通过解读建国以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探讨农村社会管理主体的演变。研究指出,建国以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逐渐成长为国家意志贯彻和公民自我管理契合的良好平台,自治性不断增强,形式日益多元,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功能也逐渐凸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也是新型农村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形成和完善,管理理念逐渐以人为本,主体日益多元化、社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从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际来看,社员异质性已成为其最重要的内部环境特征。通过分析异质性社员的构成成分,将其分为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两类,对比分析他们的行为差异,建立Bertrand博弈模型,探讨异质性社员参与资金互助业务的可能性条件。研究发现异质性社员之间的合作具有节约成本的效用,将合作成本分为组织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行解读,且合作成本满足一定条件下,异质性社员具有合作的可能性,最后提出了这种合作稳定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主义”话语与20世纪中国合作经济思潮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合作经济理念在20世纪上半期以"主义"话语的形式来到中国,并与当时的和谐互助、自由、平等等价值诉求为核心的社会思想相交融,形成了近代中国的合作经济思潮,意欲促成一场社会化的合作运动,推行西方的合作经济制度,改善平民经济,并由此奠定了政府在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但是,经济制度的改变能力是文化信仰历史的一个函数,这一点也就内在地决定了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土壤当中的合作经济制度,不可能在笃信"集体主义"而个体成员又缺乏自主独立性的中国社会得到很好的生长.合作社组织在20世纪中国的"异化"或多舛命运也足以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