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迁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法治的进程,对中国法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从封闭保守到开放改革的变迁推动了法律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法制建设的恢复和发展;政治文化从革命到建设的变迁推动了中国革命型法制到建设型法制的发展,推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和完善;政治文化从"人治"到"法治"的变迁推动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目标的确立;政治文化的创新,"和谐"政治文化的构建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法治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孝文化可以说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伦理信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社会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传统的孝文化有科学的认识,发掘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斯坦贝克和欧美文学传统的关系,是斯坦贝克研究中被忽视的一个问题,这种忽视导致了评论界对斯坦贝克小说诗学的一种简单化的解读.其实斯坦贝克在成名前和成名后曾阅读过大量的书,具有丰厚的文学积淀,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小说诗学追求,即小说主题的史诗性、叙事手法的多元性、文本内涵的丰富性和小说语言的诗意性.不了解斯坦贝克和欧美文学传统的关系,我们就很难把握斯坦贝克的小说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传统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文章认为 ,传统政治制度主要指以专制制度为核心的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它经历了由秦汉创立、隋唐宋完善到明清高度成熟化这样一个过程。它带给我们的启示可以从历史的反思、传统与变革、权力运行、监督制约几方面去思考  相似文献   

5.
清末立宪以来,中国宪政走过了百余年历程,产生了十多部宪法与宪法性文件,反映了中国走向宪政与法治的艰辛与曲折。当代中国由于实行不同于西方法治国家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治的涵义也不完全与西方法治原则相一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宪法变迁,对法治原则的体现又可分为法治的蒙昧时期、萌芽与发展时期和法治地位稳固确立与法治内容进一步发展时期。法治因素的成长与快速进步主要发生在第三阶段。今后一个时期宪法所反映的法治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公民权利的保障及宪法实施机制进步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6.
电影角色是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工具。对1919—2020年中国角色在欧美电影中的形象变迁的分析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角色的形象并不单一,但中国角色形象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欧美电影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主观臆想转变为客观接纳,从对中国人或恐惧或蔑视的态度转变为局部的肯定。然而在目前欧美的主流电影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总体上还是一种抽象符号,缺乏坚实的文化内涵。在方法论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既有客观、高效的优势,也有受制于原始文本材料质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与当代中国的法治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学习、借鉴和移植国外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法治经验 ,这已是共识。但向国外学习 ,不一定重复别人的老路 ,在法治模式上 ,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造性的建构 ,设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模式。所谓中国特色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正确对待中国的法律文化传统 ,重视本国法律文化资源的利用。对此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耕文明根深蒂固 ,造就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东方特质 :伦理性、政治性、权利义务不平衡、封闭性。中国自上而下的政治立法模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浓厚的农耕文明传统使中国法治建设并不怎么成功。农村问题已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瓶颈” ,因此 ,中国法治建设必须顺应农村城市化、乡镇企业建设、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历史进程 ,充分考虑中国的农村、农民问题 ,中国法治方可告成  相似文献   

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讲孝的国家,两汉以孝治天下,《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孝在古代可以说是儒家治国的一种制度。近代以来,由于救亡图存之需要,孝受到了强烈批判,并逐渐解构,然而新的孝道理念却没有建立起来。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面对转型时期频发的社会问题,面对家庭道德建设的种种困境,还是要从传统的孝文化中寻求解决之道,实现其在当代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孝。  相似文献   

10.
传统作为一种存在,与其他事物一样时刻处于变迁过程,并在变迁中得到发展。影响传统变迂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传统内部的自我更新和调节;二是外部环境的强制附加,但更多情况下是二者的综合作用。虽然传统不时地发生着变迁,但这种变迁实际上也是发展,应该说这是传统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自回归以来,围绕香港法治实践的激烈争鸣,可简约为"法治一元论"范式下的形式法治主义者与实质法治主义者之间的博弈。"法治一元论"难以准确地解读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凝聚港人的法治共识。依循"法治二元论"范式下的香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二元发展路径,既可有效地调和相互冲突的法治观念,又能确保香港法治的良性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法治社会的根本特征是法律权威的至上性 ,树立法律权威是进行法治建设的决定性前提。树立法律权威须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以法治权、制约权力 ;二是以法济民 ,实现守法的自觉化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提出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命题,由此催生了法治建设的热潮。 作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种特殊形态,法治中国的概念具有其特定的语境和面向。 对法治中国概念的剖析应当以中国法治建设为观照,并予以适当地超越与创新。 与此同时,法治中国的建设要注意法治社会的构建以及避免可能发生的法治大跃进思想、法治话语泛化以及法治建设主导力量与法治内涵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法治文化和公民意识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为推进法治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必须要深入研究法治文化和公民素质。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和公民素质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与提高公民素质的现实意义。特别是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转变观念,对公民进行启蒙教育,建设具有法治精神和公民意识的领导者,并坚持政府推进和民间自觉的路径,通过构建法治文化,不断提高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德治并举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法治与德治并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胜利,就一定能够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6.
传统是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一种延续性意识与信仰。西方法治主义传统可以溯及古希腊罗马,是中世纪独特历史经验的产物。日耳曼人的法哲学是这一传统的新起点,而多元化的政治与法律格局则直接导致法律至上、权力必须受到限制等观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法治并非只能与自由主义相结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阶段的目的来看,中国的法治类型是一种效能型法治,其目的在于更有效地增强国家能力以实现民族复兴. 这一目的从隐到显地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要文件之中. 从清末民初,即中国变法时代的开始,就已预示了未来中国在变法运动中的法治之路不是自由型法治,而是效能型法治. 这是因为中国的变法运动对国家能力的需要远远大于对个人自由的需要. 当实现富强中国的目标之后,中国特色法治文明的未来发展则应当走效能与自由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坚持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相统一的,实现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党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由党的领导和执政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领导和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条件,是党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的客观要求。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要体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遵循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