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新疆的锡伯族共有283万多人,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境内,其他的散居在霍城、巩留、伊宁、塔城、乌鲁木齐、昌吉、克拉玛依等地. 锡伯族祖籍在我国东北地区.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新疆的锡伯族是在清代乾隆年间(1764年),清政府平息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木之乱,为加强边防,从东北征调官兵(包括家眷)13200多人,分期分批,经过17个月漫长的跋涉,来到新疆伊犁的.1767年,锡伯族分8个牛录(旗),组成锡伯  相似文献   

2.
锡伯渡     
锡伯渡是一个古老的地名,18世纪中叶,清朝平定蒙古族的准噶尔叛乱后,从东北沈阳一带抽调了1020名锡伯族青年及其家属共3275人,分两批去伊犁戍边。1765年的春天,第一批队伍经过乌尔莫盖提达坂进入阿尔泰,当时正值盛夏,额尔齐斯河洪水暴涨,难以逾越。所以他们决定在此地修整。额尔齐斯河岸有许多野兽和鱼类,锡伯人又是打猎和捕鱼的能手,因此他们在这里渡过了一个十分值得怀念的夏天,便命名这里为锡伯渡。  相似文献   

3.
关于锡伯语     
一过去,在清帝国时代作为统治阶级满族使用的语言——满-通古斯语族满语,现在一般被认为是死了的语言。已被汉化了的满语在康熙、雍正、乾隆的最兴盛时期,作为通用语留下了庞大的满文宫廷文书、各种记录、翻译文献及大量碑文等。据说,现在新疆伊犁地区的锡伯族把这种满文当作锡伯文使用或进行着出版工作。由于伊犁地区紧挨着苏联边境,所以现在还不允许外人到那里去。幸运的是,笔者从前年8月末至去年7月在北京逗留期间认识了一位新疆伊犁的锡伯族青年,使我得到从侧面了解该语言的机会。现在的锡伯语是不是在清代的满语书面语基础上产生的分支语言的问题,值得进一步研  相似文献   

4.
在祖国西部边陲新疆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居住着一个人口近两万的民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这里是全国锡伯族最为集中的一块地方。 察布查尔位于新疆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面。其南部以山为界与昭苏、特克斯两县毗连,北边隔伊犁河与伊宁市及伊宁县、霍城县相望,东邻巩留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为四千多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前是塞种人的游牧地。公元前三世纪后,匈奴冒顿打败月氏,迫月氏由河西走廊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塞种人则再向西、向南迁,这里便成为大月氏人的游牧地。公元前162—161年,匈奴、乌孙共同攻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放弃伊犁,乌孙又占据了这块土地。公元五一十二世纪,又先后有柔然、悦般、西突厥和契丹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1218年,这片土地又成为察合台的封地。十六世纪后,准噶尔部控制了这里。176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防和开发新疆,从东北抽调部分锡伯族人进驻伊犁。1766年初春,三千多名经过万里跋涉的锡伯兵丁、家眷南渡伊犁河,被编为锡伯营驻扎察布查尔。 “察布查尔”是锡伯语粮仓之意,她寄托着这里锡伯人民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无限深情。  相似文献   

5.
随缺伍田     
随缺伍田清廷授与八旗官兵的傣禄田。是一种特殊俸给制度,土地都“抵缺交待”八旗官兵无所有权,由旗暑招佃耕种,所收地租分发官兵作为粮钠补充。乾隆十三年(1784(奉天省将闲空荒地拨充随缺伍田,骑兵每人1.40饷,步兵饷,共拨185000余饷。以后乾隆五十...  相似文献   

6.
锡伯族是黑龙江地区的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锡伯族的活动地域、隶属关系等诸方面都有了变更.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即是锡伯民族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于锡伯族的经济生产、风俗习惯、以及语言文字的演变,都有明显的影响.对于这一重要事件,锡伯族的一些学者,包括吴元丰、赵志强等同志曾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此基础上,笔者准备结合新发现的有关资料,对这一重要事件做进一步的探索、补充.  相似文献   

7.
锡伯族妇女的生活习俗王悦1990年人口普查,锡伯族有172847人。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霍城、巩留、塔城等县,在东北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以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也有散居的锡伯族。“锡伯”是本民族的自称...  相似文献   

8.
锡伯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国锡伯族共有83,629人,以大分散聚居为特点,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三省、内蒙等地。其中长期定居新疆的计有2.8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伊犁河谷丰饶的察布查尔平原。根据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锡伯族于1954年3月25日正式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流传民间的锡伯族古代诗歌,是和锡伯民族形成、发展、变迁的历史相伴共生,发展丰富起来的;同时也是和民族意识从蒙昧到文明、从自在到自觉的民族精神历程相呼应的。这些民族民间诗歌,历史久远而内容丰富,形态多样而诗情并茂。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佚亡或断章残缺。根据现有文学史料,古代锡伯族的民间诗歌主要有原始宗教歌、创世性叙事古诗、生产劳动歌、风情习俗歌、故事诗等几大类。  相似文献   

9.
清崇德、顺治年间科尔沁蒙古编旗时,其所属锡伯族也被编入科尔沁蒙古旗。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清政府将科尔沁蒙古旗内的锡伯族全部抽出,编入满洲八旗,分驻齐齐哈尔、伯都讷(今吉林省扶余县)和乌拉(又称乌拉吉林或吉林乌拉,即今吉林市)三城,归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管辖。锡伯族由科尔沁蒙古旗编入满洲八旗是锡伯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它对以后锡伯族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搞清楚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有助于对锡伯族历史的研究,而且对清史和有关地方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根据新发现的满文档案史料,对这一历史事件试作论述,以共同好。  相似文献   

10.
锡伯族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一员,总人口为四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新疆境内。其中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巩留和塔城等地的锡伯族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一般都会讲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是我国会讲多种语言的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清代八旗制度的全面实施,大批赫哲人被编入八旗,成为披甲旗丁。出于强化清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清政府相继把赫哲旗丁由三江流域迁往北京、盛京、齐齐哈尔、黑河、珲春等地驻防,致使清代赫哲人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了三江流域。康熙五十三年,赫哲人以旗丁身份首次迁入珲春。乾隆至同治年间,又有一定数量的赫哲人迁入该地。到清末,珲春赫哲人已达1682人,成为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2.
柯尔克孜族东迁黑龙江地区考实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来自叶尼塞河上游,是从特斯河和厄勒得河流域起程迁往黑龙江的。他们原为准噶尔属民,随厄鲁特诸部台吉归附后,清廷恐其日久滋事才决定迁往黑龙江。其东迁共分两批,第一批是在雍正十一年,第二批是在乾隆二十二年,都经北路,并未行经南路。东迁后第一批被编入齐齐哈尔、黑龙江、墨尔根驻防八旗,披甲为兵,享有旗人身份和待遇;第二批被赏给布特哈、呼伦贝尔八旗官兵为奴役使,身份低下。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锡伯族》《黑龙江锡伯族》一书是系统研究黑龙江锡伯族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吴克尧副研究员对历史上锡伯族的屡次迁徙作了梳理,该书是作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之一。对于嫩江中下游的锡伯先民城址,作者明确考证它们是辽代黄头室韦所筑之城,填补了东北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空白。作者进一步论证了锡伯绰尔城不是学术界常年标注的泰米塔子城(绰尔城),因而纠正了学术界多年来的误解。《黑龙汀锡伯族》于2002年4月由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全书17万字。《黑龙江蒙古族》《黑龙江蒙古族》是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白晓清撰…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八旗索伦的旗学教育麻秀荣,麻晓燕,那晓波八旗索伦人是指清初陆续编入齐齐哈尔、墨尔根、黑龙江城、呼伦贝尔等地驻防八旗和布特哈打牲八旗之内的,以及移驻京旗和远徙新疆编入索伦营驻防的鄂温克人。有清一代,他们曾是满族统治者赖以维系其统治地位的重要的军事政...  相似文献   

15.
锡伯族萨满教研析管见吴克尧萨满教是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多神崇拜的宗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曾广泛流行于西伯利亚、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以至北美印地安人和爱斯基摩人之中。①也曾植根于历史悠久的锡伯民族之中。长时期以来,聪慧的锡伯人在信奉萨满教的...  相似文献   

16.
对于锡伯族的人口问题,历来是研究锡伯族历史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锡伯先民大黄头室韦追随耶律大石西迁的探讨,进一步理清锡伯族发展史上的人口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八旗蒙古人是指1635年(后金天聪九年)编入八旗蒙古内的蒙古人及其后裔。与游牧蒙古人不同,在清代他们的教育是颇受重视的。接受教育是八旗蒙古人参加科举、进而为官从政的基础,是构成八旗蒙古人全部历史活动的极重要的方面。事实上,八旗蒙古人的教育史是与清王朝的兴衰史相始终的。清代,八旗蒙古人生活地区分布极广,除京师外,分散在全国各主要的战略要地。由于各地驻防情况不同,其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也各有特点。这些因  相似文献   

18.
广州满族的先祖—满洲八旗官兵1500名自公元1756年到1767年从遥远的北方来到广州驻防,他们繁衍生息,创造了自己的信仰文化,包括祭祀与祖先崇拜、对观世音菩萨和关帝、玉帝的崇拜以及其它信仰习俗。其年轻一代的信仰还处在未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锡伯族研究中.教育既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很薄弱的方面.素来少有人涉猎。本文结合文献与调查资料,对古今锡伯族教育发展情况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探讨.指出锡伯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教育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一锡伯部之名,最早见于《满洲实录》所记载的哈达世系:"哈达国汗,姓纳喇,名万,本扈伦族也……其祖克锡纳都督被族人巴达尔汗所杀,万遂逃往锡伯部绥哈城,其叔旺住外兰逃至哈达部为部长.后哈达部叛,旺住外兰被杀,其子博尔坤杀父仇人,请兄万为部长.万于是远招来者,近者攻取,其势俞盛,遂自称哈达汗."万死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据此推算,他逃往锡伯部的时间,当在明嘉靖前期,即16世纪30-40年代,那时已有锡伯部.又,日本人岛田好在其《锡伯、卦尔察部族考》一文中,引《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