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亦字仲晦,晚年自称晦庵,号遑翁,又号云谷老人、沧州病叟。先世江西婺源人,生于福建尤溪。 朱熹的心理思想非常丰富。在中国心理史上,他是继荀子以后,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人的心理的思想家。清代全祖望称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广大”和“精微”也正是朱熹心理思想的特色。他对中国心理思想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几乎全都  相似文献   

2.
教师职业品德心理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品德心理结构既符合品德心理结构的一般规律 ,又有其独具的蕴涵和形成规律。尽管教师职业品德的内容十分丰富 ,构成十分复杂 ,但就每一具体的职业品德的心理成分来说 ,都包含师德认识 (包括师德观念的形成、师德信念的确立和师德评价的发展 )、师德情感、师德意志 (包括师德动机、师德意志控制力、知行一致 )和师德行为 (包括师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四种基本成份  相似文献   

3.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各种心理成分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的结构。在品德心理结构的问题上,以往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作为一种普遍的理论而存在是有其弊端的。如果对品德的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进行概括的话,则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分别是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的集中体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即为品德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道德行为是在道德动机的推动下完成的,反过来由于道德行为的实现受到个体外部或内部的强化而产生新的道德动机,从而促进个体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关于幼儿品德结构的研究,验证了在幼儿阶段道德说教与道德行为模仿,行为强化在影响幼儿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并对幼儿阶段品德结构基本成分各自的地位与作用作进一初步探索,为幼儿的品德培养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晚年(60岁以后)朱熹以道心为道体,强调"道皆吾心固有,非在外之物",主张"此心虚明,万理具足,外面理会得者,即里面本来有底,只要自大本而推之达道耳"。可以认定,朱熹晚年走的是孟子心学的理路,思想的基本倾向是心学而非今人所谓"理学"。  相似文献   

6.
土地改革是贯穿中国历史中的一根红线.朱熹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开展了反映自己思想的土地改革,主要体现在"正经界而制民之产"和"改井田以革除旧弊"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曾任秘书阁修撰和侍讲等职。为了培养人材,振兴宋室,他从事教育五十余年,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遗产。认真总结朱熹的教育思想,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对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无疑是有裨益的。 一.以“明人伦”为本 在阶级社会,教育总是要为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我国东周以来,封建宗法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宗法思想逐步确立与巩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教育人们懂得这套宗法制度与观念,并用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培养“治人”“食禄”的士大夫;同时“教化”老百姓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行  相似文献   

8.
朱熹对我国古代民本思想作了理论性的阐释和发展。他提出了“国以民为本”、“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平易近民,为政之本”的民本思想。“爱民如子”、“取信于民”、“与民同乐”、“富民为本”等具体重民主张,是其民本思想的体现。朱熹这一民本思想,对后来我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和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礼治思想正是“后王安石时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为政原则论;2)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关系论;3)主张“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君民关系论。总而言之,朱熹的礼治思想是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哲学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礼治思想正是"后王安石时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为政原则论;2)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关系论;3)主张"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君民关系论。总而言之,朱熹的礼治思想是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哲学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徽州理学美学的开山祖师,他以理学家的身份探索美的本体和生成,形成了自己完整而独特的美学体系.面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根本问题,朱熹从其理学的角度出发,成功地回答了“美何以存在”和“美如何存在”的命题,建立了自己的审美本体论和审美生成论的思想,完成了中国古典美学从“道体论”向“体道论”的转变,这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微观上讲,思想教育工作是关于培养人的品德情操的科学,是影响教育对象心理结构的过程。探讨教育对象品德形成的心理结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进而正确地引导教育对象改造自身的品德情操,完善其人格发展模式。一个人的品德,是一种社会性情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而复杂的情感的总称。它由社会性的需要引起,又与机体需要紧密相联。品德“在人的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调节着人的社会行为”。品德的形成是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立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主张立法主体为法自君出,君臣共议;明确立法指导思想为儒家的三纲五常;提出顺天理、合人心、衡利益、行简易、适时变等立法原则。这些观点仍具现实意义,值得当今立法积极借鉴,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朱熹佛学思想简论邓新庆朱熹少年时曾研读佛学,于佛老之理无不皆精。《语类》云:“某年十五六时,亦尝留心于禅,……也理会得个昭昭灵灵的禅。”(《朱子语类》卷一0四。以下简称《语类》)当时,他受宋禅宗临济宗杨歧派僧人宗皋影响甚大。宗皋反对文字禅,提倡“看话...  相似文献   

15.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博学的学问家之一。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是继承了二程(程顥、程颐)的理学,总结了先秦以降各种唯心主义思想因素,以儒家学说为核心,融合道教关于宇宙构成、万物化生的理论和佛教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建立了  相似文献   

16.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平生重视对儒家经籍、元典的解读,以“经义”释己见,认为通过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经学”形式与理学内容相结合,不仅能重构一个完备的儒家“道统”体系,在儒、释、道三教斗争中,与异教相抗衡:同时在依经明理中,通过“圣学”形式,给自己思想披上经典外衣,更便于合法化地为大众接受。因此,朱熹一生,在构建理学体系的同时,还不断地从事对五经六典的解读、训诂、释义,其涉猎范围之广,几乎遍及诸经。他的理学思想大都通过对经籍的释义而阐发,尤其是对《四书》的解释,几乎毕其半生精力。所以,《宋史》称道朱熹:“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而以居敬为主。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尽其力,以研穷圣贤之经训。”朱熹一生著述颇丰,所著书有:《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大学或问》、《中庸或问》、《论语孟子集注》、《太极图·通书》、《西铭解义》、《楚辞集注》、《楚辞辩证》、《韩文考异》等;所编次书有:《论孟集义》、《孟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  相似文献   

17.
两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一种表述。在朱熹哲学中,两一思想占有重要地位。朱熹的两一思想渊源于《周易》、《老子》,集了宋代哲学家有关这方面思想的大成,是张载的两一思想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一、朱熹两一思想中的朴素辩证法“两一”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朱熹是宋代新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集理学思想之大成.他在创立理学思想体系的过程中,出入佛教.朱熹为维护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力主辟佛,这是他对佛教态度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则通过援禅入儒,进一步强化儒家哲学的思辩性及精致性,最终实现了对佛教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浅论品德内涵与品德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德育的本质 ,品德的内涵、构成和培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理是天地万物存在的基础。它好比种子,是存在的本体。它具体为性。万物不仅出生于理,而且来源于气。气是万物的具体的、形式的存在,是现象。尽管理气似乎都是万物的发源地,但是朱熹认为,从逻辑上来说,理先于气,因此,只有理才是万物的真正发源地。气是万物的现实形式。尽管这种现实的存在者,在朱熹看来,有善有恶,但是,朱熹并未因此而否定了它的存在合法性。理气合成便是道。道是体用的综合。体表现在道有理、性。用表现在道是物、气。作为本体的理、性和作为现象的气、物合作构成道。性来源于心。心包含着两个内涵,即性和知(意等)。这两个内涵使心具有了双重性:性的内涵使心是善的,知(意等)的内涵使心有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