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一种外在社会道德行为规范通过教育内化到学生内部的道德活动的心理结构,缘于“知、情、意、行”的隐蔽不显,其“品德量化评价基本要素的拆分与加权”就十分重要,这种测知学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措施,对当前教育革命、立品树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品德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在道德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知、情、信、意、行的简单相加,而是这几种心理因素交错地起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因此;对学生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遵守道德形成的规律、切实疏导学生树立全新的道德观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感,稳定先进的道德信念,巩固先进的道德意志,自觉地规范道德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品德是一个人的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品德结构的四个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一种综合平衡的过程。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可能产生不良的品德。加强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是一项艰巨、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我们应考虑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矛盾,以使转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提高德育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4.
高校大学生的学习道德论析陈艳一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人们日常行为的社会规范,它本身由知、情、意、行四种成分构成。道德存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学习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存在着道德问题,它表现为一种学习上的人际交往道德,一种学习上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涉及到品德的心理结构成分与道德认知信息加工活动中的道德知识系统等问题 ,后者与皮亚杰关于认知结构模式的基本过程紧密相关 ,也具有完全同化和完全顺应两种典型的活动机制 ;品德认知结构模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社会道德规范主导品德认知 ;个人利害得失问题的解决是品德认知的关键 ;品德心理结构成分与品德同一 ;品德与性格特征同一。我国社会变革时期品德教育的对策主要是 :帮助学生完善道德知识系统 ,健全品德结构模式 ,注重性格养成 ,提高处理面临疑难道德问题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高等学校学生考试舞弊心理成因进行分析,以此帮助教育者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结构,预防和杜绝考试舞弊。  相似文献   

7.
论个体道德意识的心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道德意识存在于道德个体的知、情、意中。其中,“知”即道德认知,是个人关于道德关系、规范、原则的内化,是个体道德意识的核心因素。“情”即道德情感,是个人对社会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意”即道德意志,是个人控制或激发热情,向明确目标驱动的力量,是克服一切外部阻力和内部阻力,奔向目标的心理机能。“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双向联系与互相渗透,形成了个体道德意识的完整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知耻是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保护和激发人们的羞耻感,是促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知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要依据学生品德形成的内在规律,从道德品质形成的知、情、意、行基本过程出发,开展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9.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各种心理成分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的结构。在品德心理结构的问题上,以往的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不能说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作为一种普遍的理论而存在是有其弊端的。如果对品德的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进行概括的话,则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分别是深层结构和浅层结构的集中体现。道德动机和道德行为即为品德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道德行为是在道德动机的推动下完成的,反过来由于道德行为的实现受到个体外部或内部的强化而产生新的道德动机,从而促进个体品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道德品质与伦理规范的动态发展关系以及道德品质的知、情、意结构入手,分析品德培育的各种方式,提出品德培育是一种生活化的实践过程,并指出道德实践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建立在对特定情景判断的基础上,原则的范导与情景的处理之间是相容和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论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全德(湛江师院教科所湛江524048)品德是个人的品质道德,是个人在遵循其所从属的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在新时期,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尤为重要。它是青年学生前进的力量和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品德,必须通过教育与实践结合,达到知、情、责、行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毛蓓蕾说过:“正确的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靠情感去强化,和谐的师生关系要靠情感去沟通。”可见,情感在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当学生的道德认识有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时,才能升华认识,并逐步内化行为。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用“情”感染和教育学生,采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拓展学生的生活渠道,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以“情”孕“知”,以“知”化“行”,全面提高品德教学的质量。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情…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严密地论证了其道德思想;提出了道德律令,以人为道德活动的核心,将知、情、意三者合为一体,一改传统道德哲学的旧貌。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结果,道德情感的培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定势是教育者接受思想教育的前提,形成良好品质的开端,也是持之以恒地实践道德行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阳明心学的核心和精华在其养成理论.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对道德养成的知、情、意、行各环节已展开详实的探琢,尤其对道德养成由知达行的"后半截”提出了诸多颇有价值的观点.回采和借鉴阳明心学的养成理论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伦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也极具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个体道德形成过程中,道德情感作为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情感问题的复杂性和缺乏实证研究的依托,当前理论界对道德情感作用的认识大多仍定位在“知”与“行”的中介水平上。至于对这种“中介”作用方式、机理的研究问津者甚少。而道德教育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都迫切需要解决这一无法回避的课题。一、道德情感研究状况回顾和研究范式检视界定道德情感似乎是很困难的,但研究者各自有其作为研究对象的假设和理解。从研究范式上看,关于道德情感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品德心理研究的实证范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道德信仰建设在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总体态势积极向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通过知、情、意、行四个维度表现出来。究其原因,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是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冲击、网络媒体错误思潮不良影响、高校道德信仰教育实效性不足、家庭道德信仰教育程度不高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此,可以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营造良好网络空间道德信仰环境、优化学校道德信仰教育形式内容、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举措来培育当代大学生的高尚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9.
德育过程,即实现个体品德的社会化过程,是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的转化和提高过程。在孔子有关德育的言行和实践中,涉及了现代德育理论中品德构成要素的综合运用。从这一思想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应力求做到是非判断与价值认同的统一,理性启迪与情感激发、意志养成、行为习惯等非理性因素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大学生认清新形势、掌握新知识、献身新时代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大学生心理认知“知、情、意、行相统一”规律,提升学生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真情实感、增强学生情境体验的“三情融合进头脑”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学懂弄通、活学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旨,让思想理论课教学内容新起来、形式动起来、氛围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