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龚怀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8(4):47-50,88
法律运行的伦理追问作为从道德价值论的视角对于法之创制、司法和执法及守法诸环节的审视和评判,既有其必要性,又具有可能性,这两者构成了法律运行伦理追问的内在依据。从具体向度看,法律运行的伦理追问主要体现在审视立法活动是否符合道德之“应然”,司法活动是否依循应有的伦理路径,守法主体是否确立了良好的守法道德。 相似文献
2.
守法 ,是法律的主体化和对象化 ,是个体化的主体价值与法律化的社会价值的磨合与融合。其程度取决于对这两方面价值的评价、选择和建构。 相似文献
3.
论守法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大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9-61
守法是法治社会的基础。守法是一种法定的义务和道德要求。表现为遵守法律的行为,而从内在的角度看,守法更重要的表现为一种守法的精神。在现代法治社会,守法道德既表现为对法定义务的恪守,又同时是对自己合法权利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4.
龚怀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2(6):41-44
公民守法道德作为实现法律的德性保证,其对法治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在向度上,公民守法道德表现为强制守法、自觉守法和信仰法律三个层面.就实现条件而言,公民守法道德的养成离不开公民意识和保障机制的确立,也需要政府切实有效地履行自身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曾广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92-96
深入阐述了有关道德的3个基本概念,即道德自信、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认为应在准确把握道德变迁的基础上,坚持正确的道德信仰与道德自信;道德信仰的重心应是道德价值、道德精神与道德规律等;道德自信应是一种具有包容开放、与时俱进、自我批判等精神品质的道德自信。认为应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现实社会道德发展与道德建设的需要,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7.
法律与道德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从立法平衡的角度阐述法律吸收道德内容的主要原因、基本层次和必要限制,通过研究法律与道德在立法机制中的平衡,探索如何发挥中国道德自律与法律调控的双重保障作用,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法治精神要件的法律意识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要担负起为法治进程展现其品格、风貌和灵魂的时代使命,就需要得到道德的保障,表现在:为法律意识作用的创制良法提供道德保障,为法律意识作用的执法活动提供道德保障,为法律意识作用的守法作用提供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9.
徐椿梁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
网络舆论危机是社会现实危机在网络空间中的一种传播形式,它包括酝酿、发展、爆发三个阶段.网络舆论危机道德层面的主要表现为舆论内容的非道德性与舆论评价的非道德性.就其危机生成的原因,从道德层面分析主要包括网络道德虚拟性、媒介的价值偏好、网络道德规范的滞后与公众情感的偏执.网络舆论引导应该坚持舆论主体的主体性原则,现实社会“良序”道德的指导原则,以及理性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0.
吴萍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48-52
王安石变法是以“大明法度”,变法图强为指导思想的崇尚法治,以法治国的改革运动。在变法实践中,王安石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法治理论。文章分别从其关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阐述他的法治理论与法治思想。以为学习和研究王安石的法治思想对于促进当今的法治建设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法治50年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曾宪义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6)
新中国法治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 194 9年 10月至195 7年 5月 ,为创立时期。在此期间 ,新中国的立法、司法、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都有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左倾思想及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 195 7年“反右”开始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是曲折发展时期。法制建设的消极表现是 :党的“政策”取代国家法律 ,法制建设停滞不前 ,法律理论与现实矛盾。1966年至 1976年 ,是中国法制遭到全面破坏时期。 1976年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 ,国家立法工作获得突破性发展 ,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亦成绩斐 相似文献
12.
法治及其与德治关系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中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2,39(3)
人类关于法的经验和原理,揭示了法治的含义与构成,法治在西方和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和实践及其与德治的关系表明,法治之法应有道德性,但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主流控制模式,是未来中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崔英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92-9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构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国方略 ,本文从德法关系入手 ,论述在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建设 ,并把官德建设列为德治的关键 ,提出了加强官德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朱发义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48-53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表明应重视道德的法治价值。道德与良法的创制,司法工作者道德素质的完善与法的适用,行为主体良好的伦理意识与自觉守法三个层面显现出道德在法的创制、法的适用和法的遵守之间的价值关联。 相似文献
15.
刘同君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75-80
和谐文化引领与支撑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法治文化与伦理文化是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弘扬法治精神与培育法治文化理念是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的必然选择;自由、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引领着伦理文化的创新与进步,而伦理文化则以其丰富的资源与深刻的内涵支撑着法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立法的伦理形式、司法的伦理适用与守法的伦理机制是法治文化的主要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刘云甫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35
现实中,委托执法备案审查,是行政执法监督中使用较多、实效性较强的一种层级监督机制。然而,法规范层面缺乏有关委托执法备案审查的相关规定,理论层面学界也很少涉及这一问题。为了规范委托执法,促进依法行政,保障相对人合法权益,有必要确立委托执法备案审查制度。同时,在我国确立委托执法备案审查制度具有宪法和组织法上的依据。为回应现实需要,各地立法机关应该围绕委托执法备案审查的主体、范围、标准、程序等方面完善委托执法备案审查的法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7.
德法兼治与治国安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纪岩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7(1):85-87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 体现了人类文化选择的根本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国领域中的出色运用,也是人类历史上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这一方略 ,必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