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视角──“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马国柱美学植根于哪里?美学将向何处去?这是当代中国青年美学工作者们十分关注的焦点。审美本身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愉悦身心的活动,是任何人(包括人民大众)都享有的自由“权力”。尤其是在商...  相似文献   

4.
时下美学讨论中涉及的美、丑、崇高、荒诞、喜剧、悲剧,实际只是从横向角度对于审美活动的一种阐释方式。文章由此出发,对于审美活动的不同类型加以准确的美学定位,并从美的类型、美感的类型、审美活动的类型三个方面作出具体考察。  相似文献   

5.
传统实践美学从认识论、价值论的角度规定“实践”范畴,导致其美学理论出现严重局限性,而后实践美学用“生命一元论”、“存在一元论”解释人类审美现象也是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应重新认识“实践”范畴,从人类本体论(社会本体论)角度重新阐释“实践”范畴,吸收传统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双方的合理之处,建设新实践美学。  相似文献   

6.
“尚武的精神”和“睿智的思维”是希腊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契合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大迁徙形成的民族;商业经济的发达)来揭示其契合的原因;同时寻找出两种文化在哲学领域的撞击点;进而阐述了“尚武的精神”和“睿智的思维”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从而寻求一种人类文化共同的规律和一种跨文化美学汇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小说《灵山》被誉为"为中文小说艺术和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本文试图从悲态、悲剧、崇高、荒诞这四种具有悲色彩的美学形态挖掘出小说崇尚悲的美学追求。这种美学追求表达了作品对自我、生命真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执着追求及对当代人类生存现状的思考和忧虑,揭示出文学对精神的救赎这一深刻意蕴。  相似文献   

8.
荒诞,是西方美学的主要范畴,对于其审美价值的探析举足轻重.荒诞叙事从其叙事话语、叙事形象和叙事逻辑三个方面都显示了它的“陌生化”审美所在.荒诞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借此能够让人们真正理解荒诞,最终能够摆脱荒诞,远离荒诞,直至消灭荒诞.  相似文献   

9.
与荒唐、荒谬不同,荒诞不仅是一种叙事、虚构方式,还是一个审美范畴。正是这一根本属性使荒诞在古往今来的文艺创作中成为与写实、浪漫、象征等齐头并进、互渗互补的基本创作美学类型之一。荒诞的主要艺术形态一为于写实性的荒唐里有所隐含,二为在极致化的浪漫中生成意蕴,三为与象征主义结缘而使书写更趋向哲理化;1990年代后在中国,又出现了以文学经典的重构来承载题旨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外化及其向主观回复”范畴是卢卡契庞大审美反映论美学体系上的主要支点,卢卡契在这一范畴中揭示出艺术的本质是通过塑造一个“世界”来表现人类的自我意识,这个塑造的世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拟人化的反映。艺术的发展是人类自我意识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研究卢卡契这一范畴中包含的美学思想,探讨卢卡契美学思想在当代哲学文化背景中的思想价值及卢卡契美学对黑格尔美学的超越和对马克思美学的丰富。  相似文献   

11.
文章第一部分以美学家蔡仪的学术思想活动为线索回顾了当代美学各派争论的有关情况;第二部分从历史大视野分析了美学的现状并展望着未来。美学从上一世纪“定义的时代”走出到当前,从中国到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新时代。从古典到现代和后现代最后走出后现代的历程。因此它面临着多重转向的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转向;(2)以“单子”化个人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转向;(3)以社会批判及弱势群体关注为核心的文化转向;(4)以大同世界为终极目标的全球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12.
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美学家阿甘本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文学批评概念——姿态。阿甘本的姿态论思想存在着由美学向生命政治以及生命诗学转变的潜在线索。在美学领域,阿甘本把姿态置于语言范畴,认为姿态是一种始源性的语言与交流方式;过渡到生命政治领域,他则从近代资产阶级"丧失姿态"并"不断沦为姿态的命运"的意义上,认为这引发了一种人类的景观化过程。最终,阿甘本倡导以生命诗学拯救姿态丢失后所造成的去主体化命运,从而"复魅"经验世界,实现人之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13.
新编古代戏的历史化与荒诞化洪忠煌在我国当代戏剧创作中,新编古代戏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因此,探讨一下新编古代戏的创作思路是很有必要的。所谓“新编古代戏”是纯从题材上来分类的,以此区别于“现代戏”和“传统戏”(后者在戏曲中是当然的古代戏)。这一概念似乎是我...  相似文献   

14.
实践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史实认证不完整;实践不能创造出所有的审美对象和“美本身”;“自由”说、排除异化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特性。生命美学对审美现象的现实认证不确切;人类“非特定化”特征和“自卑补偿”说不能合理揭示审美活动的发生;“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不能说明审美的特性。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迷失,理论立足点的偏误和理论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史实认证不完整 ;实践不能创造出所有的审美对象和“美本身” ;“自由”说、排除异化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特性。生命美学对审美现象的现实认证不确切 ;人类“非特定化”特征和“自卑补偿”说不能合理揭示审美活动的发生 ;“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不能说明审美的特性。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 :理论研究方法的迷失 ,理论立足点的偏误和理论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16.
文化转向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叙述,意味着当代美学研究的问题视角与实践意识的变化,这种理论取向突出的不是传统文学理论的本质论问题、美学的认识论问题以及文本批评的问题,而是从文化与社会语境出发重新厘定美学与文艺理论的实践性问题。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处于文化转向的“语境化”过程之中,既在转向之中,同时又在强化“转向”,需要我们从“得与失”的角度予以反思,更新理论形态,拓展思想语境,最终实现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与中国荒诞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以其关注现实人生的荒诞体验而成为中国荒诞剧鼻祖,它所倡导的荒诞精神与后来西方荒诞派戏剧不谋而合.文章通过对"庄周梦蝴蝶"、"浑沌凿七窍而死"等经典文学案例的剖析,挖掘出《庄子》独辟蹊径的荒诞美学思想,对人类荒诞生存境况的思考,更证明了"荒诞"是全人类共同精神体验的产物.从《庄子》开始,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荒诞概念得以建立,荒诞美学得以形成,并对后世文学特别是中国荒诞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学的本体其实远离了真正的本体――“存在”。海德格尔美学启示我们应以人的生活存在为本体。生活世界是生活存在的舞台。实践和语言则是生活存在的两种本质方式。生活世界的根基、宇宙生命的终极情怀和美学的智慧之维,将是“生活存在美学”优于其他美学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9.
从传统美学"美是什么"的追问,转换为"美如何存在"的提问方式,对当代美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在西方现当代哲学发生范式转换的整体背景下,才可能理解从本体论美学向生存论美学转向的真实意蕴.生存论美学将艺术或美视为人类生存境域的一种呈现方式、展开方式或存在方式,认为美之存在与人之存在密不可分.只有在生存论视域下,美如何存在的问题,才可能提出、展开和解决.  相似文献   

20.
当代传播美学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传媒是人类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最宏大而潜力无限的一种传播大系统。研究当代传播美学,必须以整个人类文明发展里程为历史大视野,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的大生命审美观为主视角,对当代传播活动的审美特征、审美生成、审美运作、审美功能等进行综合研究。当代传播美学整体上是由回归生命、审美生成、审美综合思维三组范畴互补互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开放的和富于动态生成性的学科体系。“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在本体论与方法论、目的论与战略论上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当代传播美学的建构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