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现代性”是用以描述和界定现代时期社会文化特性、精神体验和观念形态等的总体概念,而“审美现代性”的概念是从属于现代性的。综合考察波德莱尔、贝尔、哈贝马斯以及卡林内斯库等人的相关分析论述,可将西方美学中的审美现代性理解为18世纪后期以来的、以艺术的自律性发展为主线并包含文化的审美性演化的动态表征。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现代性”的概念长篇叙事吴歌《五姑娘》的整体特征是它的现代性。这里所说的“现代”不是一个纯时间的概念,而是和古典、传统相对而言的。“现代性”固然具有时间上的某些涵义,但主要是指现代这个历史阶段,时代的征象在内容、形式以及二者的纽结等方面的独特反映。社会文化现象发展到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它的内部的新陈代谢便由量的积累变成了质的飞跃,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民间文学亦不例外。比起书面文学来,具有传承性的民间文学,其联系是重于区别的。  相似文献   

3.
在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研究者以自己研究和理解的思潮或流派,诸如世纪末思潮、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来概括理应由现代主义来代表的文学思潮或流派。克服这种以偏概全的研究现象的路径应该是回到历史现场,还原和运用作为文学思潮和创作方法的“现代主义”这一更具涵盖力的概念,并以此来重新审视它所具有的启蒙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特性。正是这种双重性带来了中国现代主义不同于欧美现代主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是一个模糊、多义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审美自觉是现代性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与现代性启蒙思潮的“理性崇拜”不同,审美自觉将“现代性”推进到了一个“感性解放”的阶段。现代唯美主义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推进了现代性视域中对于人类自由和艺术自由的理解。以“感性解放”为特征的“感性学”的建立是一种美学自觉,以“为艺术而艺术”为旗帜的现代主义则是一种艺术自觉。  相似文献   

5.
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辩证关系。后现代主义其实是审美现代主义的继续 ,它继承了现代主义艺术对理性的质疑和批判立场 ,张扬个性、开放、矛盾、混乱和无意义 ,是对理性至上倾向的反拨 ,一次释放出现代性为获得自身解放而积蓄的潜能。透过这个辩证关系 ,可以发现 ,后现代的“冲动”本质上对个人和共同自决、理性和历史的重新思考 ,是一种“理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6.
帝国主义时代虽然已经终结,但其现代主义的文化却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兴趣。后殖民阶段新的力量布局让人们思考现代主义非西方历史的可能性及意义所在。随着新的“当代”概念的应运而生,后殖民批评为新的“当代”认识论构建了基础,“多元现代性”的宏伟蓝图被描画出来,现代主义被称为“没有国界的艺术”。恩维泽用黑格尔式的逻辑证明非洲当代艺术不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拒绝,而是现代性“目的论延展”的结果。现代性不能被否定,只能被完成。   相似文献   

7.
所谓现代主义即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启蒙性的反思与重构。弗洛斯特就是一位具有强烈现代性意识的诗人,他的诗歌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主题中的现代性内容,二是诗歌创作中具有新时代意义的表现手段,三是诗歌韵律上声音效果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是以启蒙现代性对立面出现的,这种冲突的现代性传入中国后,现代性的错位、价值观的背离致使中国文学并不具有西方现代主义的特质.然而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都不能解释现代文学创作的实绩,审美具有自身的现代性.现代美与永恒美都是现代意识的表现和现代形式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现实主义倾向并不能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标准来衡量,它在积淀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分裂的现代性:社会与文化高力克一、多元的现代性现代现象是启蒙运动以降世界社会文化史的核心主题。然而,“现代性”迄今仍是一个不确定的、歧义丛生的概念。大体而论,“现代性”具有社会科学与人文学两种不同的涵义。社会科学指称的“现代性”,主要是社会之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0.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思潮,它源于现代主义,又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和超越,它在批判和解构现代主义以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种种弊端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后现代思维、方法与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迪与借鉴作用。后现代视域下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当坚持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建设性批判原则、历史进步的乐观主义原则等。  相似文献   

12.
论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对现代主义的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阿多诺对现代主义的辩护就不是单纯的辩护,而是有所批判地加以捍卫.这就使得阿多诺的美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发生了纠葛.通过对阿多诺的现代主义美学进行辩证的考察,可以揭示阿多诺与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区别:即前者坚持现代主义这一"必要的恶"以实现艺术真理这一更大的善;后者则全盘抛弃了现代主义及其真理诉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革命文学话语向无产阶级文学蜕变,崭新的文学理论话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1927—1929年史料文献涉及诸多与之相关的阐释与传播,由此形成的原初框架含有以人民为核心的现代观念,勾勒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萌芽期的基本面貌。无产阶级文学概念的人民立场直指广阔的人民生活,关乎题材叙事形态,蕴含的人民意志,贯穿作家身份的思想形态论争,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过渡与融合,从而多维度建构起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人民本位理念,引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世界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指出,现代社会处于传统德性伦理之后,其基本特征就是道德纷乱,这种纷乱的根源就是五花八门的道德概念和理论之间的不可公度性。为了扫清这种纷乱,他提出新的美德概念:美德就是在有益于整个历史传统和整个人生基础上对各种实践的内在利益的追求。这就是评判我们言行是非曲直的道德尺度。  相似文献   

15.
试论和谐社会与现代营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谐社会理念是对社会范围内基于资源有限性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这个理念的提出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组成社会细胞的企业都是适用的,现代营销理念被证明是能够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代营销观念与和谐社会理念的之间的统一更加验证了和谐社会这一目标的科学性依据,本文通过论述这两个理念的一致性,并试图通过和谐社会理念指导营销的发展,以此来深化对和谐社会构建理念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6.
将扩散燃烧模型、热力NOx生成模型和κ-ε湍流流动模型相结合,以上海711研究所设计建造的高温贫氧燃烧炉为原型,利用CFD通用商业软件对高温贫氧燃烧过程的温度场及NOx生成和排放特性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计算结果可为今后的工业性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精神与现代社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在21世纪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精神的整体主义、以人为本、普遍和谐、创新自强、重视教育和讲义求利等基本精神,对培养现代人注重社会利益、关心他人需求、保持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和谐、努力拼搏进取、重视人才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仍然具有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经过认真的发掘、研究、改造和创新,儒家文化在今天继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为弘扬和培育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并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当今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分析了工业革命初期现代主义出现的缘由及后现代社会消费大众对当今社会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进而把当今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具体折射到产品这一文化现象上,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设计课程——三维立体构成的教学与实践提出新时代下的新的看法和思路,并从产品语义学的途径对之作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傈僳族传统的社会思想进行研究,从中分析了其主要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探讨了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该民族社会观念的变化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与以往的任何悲剧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从现代社会的社会矛盾及其最终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提出和思考现代悲剧观念问题的,把社会主义目标作为历史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目标暂时不可实现,现代悲剧观念就是对这一冲突的艺术表现。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具有深刻的悲剧人文主义对于当代社会确立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中的社会主义目标(西方学者称之为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由“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构成的双螺旋结构成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结构,这一情感结构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的辩证张力成为中国人民在苦难深重的现代化过程中得以支撑情感和心灵,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在失败中顽强前行的文化力量和情感支柱。这也是文艺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