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是中国发达地区村落终结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作者通过对广州市“城中村”的调查发现,村落终结的艰难,并不仅仅在于生活的改善,也不仅仅是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变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问题,而在于它最终要伴随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组。作者试图通过建立具有普遍解释力的村落终结类型,建构村落城市化整个链条的最后一环,以便能够在理论上复制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村落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中日文化交流讲演会在沈举行由辽大日本研究所和辽宁省留日同学会联合举办的“’96中日文化交流讲演会”于10月26日于沈阳先锋大厦举行。会上东京大学渡边治教授和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乌丙安教授分别就中日两国交际习俗特征发表了学术讲演,受到与会党的热烈欢迎。此...  相似文献   

3.
纪晓建 《社科纵横》2007,22(5):80-82
中国古代社会有着繁荣的巫风习俗。《楚辞》《山海经》为我们保存了中国古代巫风习俗的原貌。“九歌”是具有神话性质的巫术性的宗教歌舞,《楚辞.九歌》则是一部真切记载原始巫风文化的宝贵文献。“招魂”是中国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以巫师为中心的宗教活动,“九招”“九代”则是先秦巫师举行招魂仪式运用的具有神秘性质的舞蹈。从文化渊源上看,南楚浓烈的巫风文化正是对殷商巫风基本内容的继承,《楚辞》《山海经》则是这种殷商巫风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 ,妇女应当被看作是社会的一半 ,并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但在男权社会 ,一切传统与习俗往往都是建立在对妇女的奴役基础之上的。印度社会长期存在的童婚、陪嫁、寡妇殉葬及寡妇规范等习俗 ,已经为人们所熟知。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另一种损害女性的习俗。印度古代有一种叫做“神奴”的习俗。“神奴”(Devadasi) ,意思是“为神服务的奴仆”,听起来似乎很圣洁 ,但实际上是特指那种寺庙里的妓女 ,而这一习俗则是一种对妇女的残酷而丑陋的肉体奴役。据说 ,目前印度已经没有“神奴”了 ,这一习俗已经消失多年。但最近有报道说 ,…  相似文献   

5.
刘翔 《唐都学刊》2023,(4):51-56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价值的体认与创造性转化,不仅是该流域实现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而且对于该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此,应深刻挖掘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文化的精髓,在保护村落文化的同时,探寻传承发展村落文化的路径。要加强制度化建设,建立“活化”分层体系;以创意元素“活化”传统村落文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以村民为主体,提升村民参与村落文化价值体认与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性,以实现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振兴。  相似文献   

6.
陈艳  孙峰 《唐都学刊》2006,22(6):66-69
和谐首先是人们精神心理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宁静。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政治和法律的事情,而且也是道德伦理的事情。习俗作为社会“隐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建构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习俗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约定俗成的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以其所独具的社会调控功能而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要素。习俗与道德具有密切关系,道德教育要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起到引导人们有意识地选择优良习俗而摒弃、批判陋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所处的世界正被一张无形的大网联结在一起 ,地球也被编织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这个村落里 ,人们通过大网快速地交换、传递、品味着信息 ,分享着文明与进步。这就是神奇的Inter网。在我国人们也像追逐时尚一样涌向Inter网 ,在网络空间游弋。据统计我国Inter网的使用者已达500万人。在大学校园 ,“上网”已成为一个时髦语。人们常说Inter网象一把“双刃剑” ,它既有助大学生开阔视野、接受前卫观念、了解先进技术、关注世界前沿课题 ,但由于Inter网的特性 ,也会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青…  相似文献   

8.
句吴与于越同属古越族,有共同的民俗,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现分别谈一谈。“断发文身”是吴越的重要习俗之一。记载吴越“断发文身”的材料颇多。首先就句吴讲,《左传》哀公七年曰:“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这是讲太伯、仲雍到吴地后,跟随吴越人的习俗,也“断发文身”,《论衡·四讳篇》云:“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竟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所以《风俗通义》云:“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论衡·书虚篇》云:“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可见,吴地的土著本来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正因为如此,故句吴立国后,就把它作为“国俗”。凡是投顺吴国的入,都必须服从这种“国俗”。《左传》昭公三年载:“吴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  相似文献   

9.
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日本国的结婚仪式,是否也如同中国般地注重“食文化”,或也象中国婚礼那样大肆铺张?在日本进行学术交流时,我着意考察了日本的婚礼习俗,并有幸被邀请参加我的日本朋友小寺夫妇长子小寺慎的婚典,使我对日本的结婚仪式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具体的印象。日本婚典的一般程序日本人的婚礼一般有结婚仪式、披露宴和二次会三部分组成,分别在一天中的午前、中午和晚上进行。一、结婚仪式尽管目前有一些青年人爱在教堂进行天主教式的婚典,或在寺庙举行佛教式婚典。但90%仍崇尚传统的日本式婚典。即在神社举行。如今日本已有不少专门举行婚仪的结婚典礼宫,宫内均设有神殿,青年人为方便起见,结婚仪式也多在婚礼宫内举行。参加结婚仪式的主要是新婚夫妇的近亲属,由于一方的近亲属对对方尚不熟识,因此在结婚仪式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无论经济、教育、文字、习俗,还是建筑、美术、音乐、舞蹈等,均相互借取、相互渗透,交流颇为繁盛。其中,中国的“傩”和日本的“能”,就有着不解之缘。“傩”在我国春秋时代就已出现,是除夕驱鬼逐疫祈福的一种祭祀舞蹈。由方相氏统领十二神或十二兽,载歌载舞,并发出“傩、傩”的声音,故称之为“傩”。唐代所举行的“大傩”之礼,场面宏大、壮观、肃重。其情形大致这样:选五百名年令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身着红色衣服,戴上假面具。另有执事十二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江西省九江市坚持“多轮驱动、多措并举”,充分挖掘和发挥村落社区建设各种资源优势,正确认识和处理村落社区建设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先后作出了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协调发展、实行“两个建设”结合抓和领导部门挂点进社区等多项举措,努力推动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研究浅说尹钧科《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是北京专史系列研究的选题之一。该选题已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则项目。一、研究的意义研究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的意义和价值,可从五个方面予以回答。(1)众所周知,村落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贺苗 《学术交流》2013,(1):35-38
在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上,人们基本上遵循世代相承的各种风俗、习俗、礼俗等进行日常交往活动。正是在日常交往活动和生平情境中,人们积淀起一种礼俗化的、习俗化的、情感性的日常思维类型。从日常交往的内在机理和思维运行方式来看,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表现为传统的风俗、习惯、礼仪制度、道德规范、自在的活动规则等等,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家庭、家族、村落、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内化于人们的日常交往活动中,从而形成日常交往的习俗性思维类型;二是表现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天然情感,即日常交往的情感性类型。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从社区整合的理论与经验出发,深入地考察了“江西省村落社区建设示范点”——遇驾山社区,总结了其取得的成就,提出并分析了村落社区整合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阐述了村落社区整合朝良性循环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康村位于鲁中丘陵低山地带,既为自然村也为行政村(1958—1960年除外),1997年有250户,775人,耕地1181亩。从解放前到改革后,村落组织结构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历史性变迁。一、解放前村落松散的自组织解放前,国家权力在村落的渗透相当有限,康村社会的管理模式是血缘礼俗基础上的松散宗族自治。康村尽管为同宗的单姓聚落,但从“大明鼎革之际”(约1620年)的第1代朱峦夫妇2人,发展到1947年的第17代计110户410人,形成同宗10多个宗支并存的格局。村人“爱有差等”,总是把人和人分别出远近亲疏,区分出自家人与外人。每家都以己为中心,以血…  相似文献   

16.
“祝福”习俗及其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燕  夏娅美 《社会》2007,27(3):92-92
民间习俗是理解一个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信息库。本文通过对浙江绍兴地区岁末“祝福”习俗中各种文化象征符号的解读,从“成熟与收获”、“死亡与离别”、“终结与回归”三种文化图式上来分解“终结”这一时间概念所蕴涵的复杂意义。目的在于理解中国人“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探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有关古代丧葬习俗的论述颇多,但对于丧葬习俗中的“守制”这一礼仪却很少有人论及。“守制”在以契丹族为主体的辽代,却带有某些特殊性。它既是辽史、民族史、文化史的组成部分,又是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不可回避的内容。同时,又不难看出辽代契丹族的汉化...  相似文献   

18.
商代时期的丧葬习俗,主要表现在隆丧、厚葬。它在中国古代厚葬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厚葬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潮。本文将对商代时期厚葬的成因及内容予以论述。厚葬原因  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厚葬一直占有着主导地位。厚葬,是一种习俗,一种现象,是丧葬礼制的具体表现,也是当时统治者通过倡导隆丧厚葬达到他们统治人民的目的。  商代统治者尊鬼敬神,以鬼神之名施政。有《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这里所指的“鬼”与当时人们的灵魂信仰有关,表明商代统治者对鬼神是十分迷信和虔诚的…  相似文献   

19.
骨灰安葬方式具有民俗性、 传承性、差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受传统 习俗的影响,“入土为安”的丧葬 观念根深蒂固。辽宁是多个少数 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民族习俗 不同,骨灰安葬方式有显著的不 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社会收 入水平的差异,也决定了人们骨 灰安葬方式的不同。我国正处于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文化人类学家,主要研究太平洋岛屿文化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文化。最近有资料表明这两种文化之间有着史前联系。中国南方有些少数民族是3000年前曾建立于绍兴的越国人的后裔。越文化的影响或遗风也明显地存在于他们之中。中国的学者从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亦发现越国人又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的后裔。而新石器时代的人又与马来—玻里尼亚人的祖先十分相似。大量的语言、习俗、物质文化方面的考证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越国人的后代与马来—玻里尼亚文化有悠久的联系。中国的学者偏重于研究和注意越文化对后来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百越”一词也不甚科学。如果考虑到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发展中所汇聚的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文化习俗和传统,“百越”一词显得有些含混。事实上,有些文化习俗的发展已经跨越了中国的疆界,甚至到了东南亚以外。“百越”是指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