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资源错配理论和C-D生产函数,构建土地资源错配及其效益损失测度模型,并对中国1996-2015年土地资源错配程度及其效益损失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996-2015年中国农用地修正错配率由24.02%下降到4.64%,建设用地错配率由198.08%降至13.18%;中国土地资源部门错配效益损失先降低后上升,2015年达23 982.84亿元,年均损失率为1.98%;中国土地资源空间错配效益损失率由14.33%下降为11.62%,但效益损失由4 652.30亿元增加到35 441.05亿元;在部门错配类型上,西部表现为农地非农化损失,东部和中部先后由农地非农化损失转变为农地农用损失,拐点为2001年、2013年,在空间错配类型上,东部表现为短缺错配、中西部为过度错配。由此得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错配和过度错配并存,中西部土地错配程度较高,但效益损失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国土地资源错配和效益损失程度呈下降趋势,但由于部门和空间收益差存在,错配效益损失值仍在增加;调整土地资源部门和空间配置量、缩小部门和地区土地边际产出效益差异是纠正土地资源错配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反思流行的人口红利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即人口红利实质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据此提出了个判断:"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大红利.继而尝试构建了广义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的转变红利、投资红利、转移红利和转型红利.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珠三角地区2000年至2010年常住和户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数据,分析珠三角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实证研究外来劳动年龄人口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相应利用人口红利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的特色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是人口转变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造成的正面与负面效应,通过与其他国家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进行比较,进一步认识中国人口红利与人口负债的特色,并提出了开发人口红利与应对人口负债的策略,应在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强培训、调整教育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退休制度等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人口红利的释放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从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来看,人口红利也同样是"东亚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人口红利体现在劳动力供给充足、国民储蓄率稳步提高、年轻人比例较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较好四个方面,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即将进入人口负债期,严重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形势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的增长受到抑制,取消计划生育政策,转向鼓励生育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人口超低生育率的持续,人口老龄化、劳动力逐渐减少、劳动负担逐步加重是未来人口发展的必然态势,经济能否实现持续增长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从人口对于经济影响的因素分析出发,对促进和发挥人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消弱消极因素影响的政策进行剖析,提出了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调节人口年龄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等三个方面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2007—2016年湖南省100个 县域人口与经济数据,采用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地理集中度、协调度指数、重心模型、ESDA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空间集聚程度、重心偏移、空间自相关性等特征,探讨湖南省人口、经济变化及时空协调。结果表明,湖南省经济对人口存在事后调节作用,各分区间存在差异;人口、经济均呈现“东密西疏、核心-外围圈层、低等级城市连片”的分布特征;经济对人口流动存在虹吸效应,区位劣势、资源枯竭型县域人口外流较显著;研究时段内,核心城市聚集作用渐趋增强,人口流动具有经济导向性;人口与经济重心均向东北偏移,且经济重心移幅大于人口重心移幅。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人口呈现高-高、低-低集聚态势,经济则呈现低-低集聚态势。  相似文献   

8.
人口资源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现阶段人口结构凸显老龄化,以及独生子女政策带来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使人口因素逐渐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短板。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即全面二孩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可以缓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同时也将给我国工业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从我国人口与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全面二孩政策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利弊,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人口红利是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从马克思经济学视角分析,人口红利源于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时滞,在量上是劳动力的价格与价值的差额。由于这一差额被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利益和资本家利益相互对立,经济增长与劳动者利益之间存在静态矛盾。在动态分析中,人口红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劳动者利益。人口红利消失,实现经济增长要求向创新红利时期的转变,但同时也要兼顾劳动者利益。新时代我国经济转型,是由人口红利时期向创新红利与分享红利交融时期转变。实现这一转变需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养老金缺口等相关问题,化解中国经济转型的风险;需要主动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积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为创新红利模式的发展注入持续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化的历史轨迹看,大都市区化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主流组织模式,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具有重大启迪作用。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区域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家协调区域发展的战略背景,我国四大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1.
人口转型、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业劳动力和农业用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中国农业产出的可持续增长唯有依靠技术进步。现代农业技术是以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为载体的,农村人口转型带来的农业人力资本供给的增长,将成为中国现代农业技术体系构建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中国1985-2012年间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技术进步水平对农业增长起到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人口生产由数量偏好(高生育率)向质量偏好(高人力资本积累率)转变,即人口转型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化肥施用量之间均具有正相关关系,表明人口转型已成为影响当前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口转型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人口红利"的发展和吸收与当地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通过对陕西省人口红利现状、特点及不足的分析,指出开发陕西"人口红利"的关键在于延长第一次人口红利,实现第二次人口红利,希望借助"人口红利"的影响,能够推动陕西的经济迅猛发展,帮助陕西实现"三强"目标。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服务业的特点,在不完全契约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框架下,分析了不完全契约影响服务业集聚的理论机制:契约执行效率对服务业集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契约密集型服务业在契约执行效率高的地区集聚程度更高.利用中国30个省份16个服务行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契约执行效率对服务业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囿于当前我国服务业的投入"重有形轻无形"的结构性缺陷,以及全球服务业价值链体系下发达国家服务业对我国服务业投入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我国服务业投入结构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契约密集型服务业在契约执行效率较高地区的集聚效应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控制了市场规模、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与对外开放度等变量后,结论仍然稳健.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核心内容,提升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有益借鉴和启示,也可以丰富世界文明的内涵.当前,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面临着来自于西方话语霸权、国际社会的质疑以及“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等外部挑战.究其原因,有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冷战思维以及维护西方自身利益的因素,也有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建构缺失的影响.要以坚持道路自信,做好项层设计为前提,解决好构建中国道路国际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核心问题,抓住提升中国道路国际传播能力这个关键,不断提升中国道路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17.
18.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理论推导,建立人均收入、人均物质资本和总抚养比三者的计量模型,利用1987—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理论对计量模型进行检验,研究河南省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在长期,总抚养比对人均收入具有负向影响,人均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总抚养比变化对人均收入的影响比物质资本投入大;在短期,抚养比变化并未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物质资本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相似文献   

19.
20.
以松香市场数据为基础,研究分析中国的松香需求市场及行业需求构成. 近期我国松香市场需求总量约为57. 1万t/a. 产品供给、生产成本、生产竞争、产品替代是影响中国松香市场供需和价格的主要因素. 世界各国的松香生产快速发展对我国松香产业形成了严峻的竞争挑战,多种替代品的出现对我国松香生产影响甚大. 提出我国松香产业应从数量向质量、低价应用向高端开发转变的思路,采取加大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实施产业转移升级换代战略,走绿色环保健康产品之路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