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历来归为子部杂家,研究者较少从审美批评和风俗批评的角度进行探讨.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既沉潜在精英文化中,又浸润在感性可观的社会风尚中,后者容易为研究者忽视.《风俗通义》中的采风观俗意识,以及在士林士风、人物品鉴、审美风尚、音乐歌谣等方面所体现的批评精神,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风俗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是研究汉代风习以及乐器的重要资料,然历代弥远,字句多有讹误舛错,虽经清代四库全书和学者卢文弨、孙诒让、朱筠等人的校勘整理,略可讽诵,但四库馆臣或有臆改,私家校勘,亦未尽善,是以《风俗通义》行世者至今缺乏较好的读本。  相似文献   

3.
高旭国 《兰州学刊》2010,(10):154-156
《创业史》从问世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被当做"政治故事"、"历史故事"、"社会故事"来阅读的。"生活故事"的视角,可以作为重寻和复活当代批评中久已迷失的文学评价的策略和途径,改变对《创业史》乃至产生于《创业史》时代的一大批文本的阅读方式,使之回归文学的本性和本位,获得文学的"解放"和"新生"。《创业史》中的"生活故事"由两方面要素构成:一是名曰"创业史"、实为"贫困史",二是虽为"贫困史"、但更是"抗争史"。  相似文献   

4.
宋剑华 《晋阳学刊》2011,(2):122-130
小说《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自己身陷囹圄的所见所闻,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与高尚品格,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教材。但是小说中的《红岩》故事,并不等于历史上的"红岩"故事,它们分别隶属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两个不同范畴,盲目地将两者人为混淆简单等同是极其幼稚的错误举措。  相似文献   

5.
陈曦 《天府新论》2011,(5):123-127
《风俗通义》受《汉书.地理志》、《方言》的影响,形成了博通的风俗视角与独特的论述体例。应劭在考辨名物、订正俗讹的基础上,关注下层民众的宗教信仰习俗,对士人的道德行为风尚进行了记述评论。同时继承"考信求实"的传统,梳理古史谱系、考辨史事传说。全书体现出应劭的史识。  相似文献   

6.
校勘略说     
一校雠与校勘校雠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唐卷子本《玉篇》言部引《别录》,也有“雠校中经”之文。应劭《风俗通义》解释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  相似文献   

7.
“小说的近代史”--论李Jie人的“大河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劼人是白话小说的先驱作家 ,他的由《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组成的长篇系列 ,通过特定的时空窗口 ,反映中国近代重大的历史事变 ,描绘广阔的社会图景 ,表现各派力量的消长起伏和思想人心的曲折走向 ,努力把握时代转折和家庭聚散 ,展示社会思潮和民情风俗 ,刻画城乡人物和各色性格 ,堪称以艺术“书记”历史的“大河小说”。小说格局宏大 ,布局严谨 ,笔触细腻 ,语言生动而富于川味 ,将乡土文学与历史小说作了成功的嫁接 ,成为 30年代现代小说的宝贵收获。  相似文献   

8.
《方言》版本流传及文字校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最早见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目前有宋本、明本和清本等不同版本。为了使《方言》更接近古书原貌,先后有戴震、卢文、刘台拱、王念孙、钱绎等人对《方言》进行校订。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方言》及郭注本逐渐接近古书原貌,为后人对《方言》进行研究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8):103-106
学界普遍认为《荷马史诗》是西方小说的源头和胚胎,它对西方小说甚至整个文学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结构方面,《荷马史诗》通过主人公个人的经历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形成情节,这种被称为"一根绳子"的结构方式也是以后其他叙事门类如骑士传奇、流浪汉小说等的最主要结构方式。可以说,《荷马史诗》直接孕育了后世的传奇和流浪汉小说。同时,《荷马史诗》中的人物形象,传达了荷马时代对人的观念诉求,也影响了后世对人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孟姜女故事在不断的重写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丰富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悲剧文化。本文主要从文化符号学视角分析苏童小说《碧奴》的悲剧文化意象和悲剧内涵。首先从悲剧特色入手探析小说对孟姜女故事的传承,然后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分析文本对碧奴悲剧的建构,并进一步探究"碧奴式"悲剧的文化内涵。最后总结孟姜女故事重写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一生著作丰富,小说创作在其中尤占重要地位。人们回顾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成就时,无不推崇《呐喊》和《彷徨》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奠基作用,而惟对《故事新编》这部新奇的小说集却仍多疑惑,争论不休。 《故事新编》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集?应怎样评价它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贡献? 《故事新编》中的八篇作品大致是在前后两个时期创作。《补天》、《奔月》、《铸  相似文献   

12.
<正> 自从茹志鹃写了《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发表《布礼》、《蝴蝶》、《春之声》等小说以来,大批中青年作家纷纷打破传统的故事体小说的结构方法,竞用新法。有些论者也提出要打破原有的小说概念,主张小说可以“非情节化”、“非典型形象化”。这些是属于小说文体范畴的问题,本文打算从文体流变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王委艳 《阴山学刊》2010,23(2):47-50
强势主题原则是话本、拟话本小说普遍存在的现象,冯梦龙拟话本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从改编、叙述声音以及视角转换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主题对文本的结构,这种建构作为一个个案体现了话本、拟话本小说故事建构的一般特性。文本"细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可以从文本的细微之处见出艺术性的构成与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是"酷好词章"的现代通俗小说大家,他的《金粉世家》中词章数目不多,却有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功用:相较于《花月痕》等近代小说,《金粉世家》中的词章随时代风尚变化而呈现简化和弱化的趋势;《金粉世家》采用旧体章回回目概况现代叙事内容已经显得局促,但小说内容中文言诗文的穿插仍能够起到预示、推动情节发展的叙事功用;小说借助词章烘托映衬冷清秋这样一个过渡时代旧式才女的孤独形象,小说中词章的运用也为张恨水寂寥的旧式才情保留了一方自我的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中国狐文化简论王振星狐精的故事是一种传统的小说题材,本文试图沿着狐精形象在神话寓言、志怪小说、唐宋传奇和清明小说中的发展迹象,探讨狐精题材作品的文化内涵。在上古,狐狸曾被视为是具有高尚品德并带有灵性的不平常的动物。《礼记·檀弓》:"古之人有言曰:'狐...  相似文献   

16.
这年月,似乎你要写小说怎么写都可以,就是别讲故事。越没故事越好。因为小说不等于故事,小说要超越故事,所以越没有故事的小说便是好小说,故事变成了小说的冤家对头,故事就是“旧”。不管这种推理通与不通,反正不少的新派理论家都这样看。有没有故事便这样成了一把尺。平易似乎不太懂得这一点,他写的小说总是要有一个故事。而且大多是些平常而又平常的故事。他的成名作《巨砚》就是写一个古董商人与巨砚的女物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故事。继而,《断墨》又是一段关于断墨的欲断人肠的故事。他的唯一的一部中篇小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伟大的长篇神话小说。它以纵横驰骋的想象,曲折有趣的故事,宏伟壮阔的结构,浪漫主义的情调,在中国小说史上别开生面。在神话小说的领域中,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它的成就是无可企及的。杰出的作家吴承恩,在民间流传的“西游”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写定《西游记》,这是对中国文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长篇通俗小说。它通过西门庆一家的兴衰故事,对十六世纪我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作了生动而逼真的描绘,塑造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活跃着的各色各样的人物;通过这些人物的活动,深刻地暴露了晚明时代我国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预示了这个社会业已腐朽的本质和必然崩溃的前景。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成熟,它为以后出现象《红楼梦》那样更为圆熟的现实主义巨著准备了条件。因此,认真总结一下它所取得的成就,实事求是地指出它所存在的缺陷,对发展今天的现实主义文学也许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9.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语言艺术,是我国文学发展的土壤。它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着重对中国神话的概况、神话的产生、神话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问题作简略的论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可惜在流传过程中已大量失散了,现在从一些古籍著作中仍记述了不少神话材料。我国的古籍中保存神话材料最多的有《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列子》、《穆天子传》、《国语》、《左传》、《论衡》、《述异记》、《三五历记》、《风俗通义》等著作。《山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通过比较《裂缝》与《圣经》中人类原罪故事的相关场景以及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论证"人性恶"具有本能性和遗传性,可以作为原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