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立教授是一位博闻强记、学识淹贯、笃实勤谨型的学者。前些年,他的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创获颇丰,在海内外学人中影响至深,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赞誉,这是大家共知的事实。近年来,王立教授又将自己的学术视野从主题学向通俗文学、通俗文化研究方面扩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侠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毫无疑问是他在这一新的领域中的宏观与微观探讨的新创获!《通论》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专业品味的雅俗共赏的专题性著作。全书由前言、二十个章节和附录三部分组成。“前言”是引导读者走进…  相似文献   

2.
王立教授的《武侠文化通论续编》,对武侠文学作主题学、民俗学、亚文化伦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观照。在多种文化的整合交融中,颇有新人耳目之论。资料宏富博赡,旁征博引,令人应接不暇。作者尤其熟知于宗教典籍和印度文学。书中,点、线、面三者合一的建构,即"单位观念史学"的架构好。  相似文献   

3.
武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所内蕴的文化心理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不衰的精神影响,并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王立教授在多年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基础上,由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3月出版的<武侠文化通论>从主题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对武侠文化进行了观照,体现出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学术胸怀.  相似文献   

4.
徐克的武侠电影《龙门飞甲》延承了中国传统武侠文学的“快意恩仇”的叙事策略,展示给大众天马行空式的武侠世界与奇技淫巧的影像奇迹。《龙门飞甲》借用传统的快意恩仇的江湖武侠故事的外衣,遮盖的是徐克追求智慧深度的思索,使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也多了一些思辨与警醒。江湖儿女们的儿女情长,就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的刀光侠影不了情。对权力、金钱甚至情欲的贪婪,使得那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最终落下来。这些正是徐克电影追求智慧深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王立教授是一位博闻强记、学识淹贯、笃实勤谨型的学者.前些年,他的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创获颇丰,在海内外学人中影响至深,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赞誉,这是大家共知的事实.近年来,王立教授又将自己的学术视野从主题学向通俗文学、通俗文化研究方面扩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武侠文化通论>(以下简称<通论>),毫无疑问是他在这一新的领域中的宏观与微观探讨的新创获!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期以来,王立教授的主题学研究,在国内外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继《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中国文学主题学》(全四册)等反响广泛的专著之后,他近来出版的《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以下简称《复仇文学主题》)为学术界填补了一项空白。《复仇文学主题》从中西比较和传统主题、母题史多方面溯源清流的角度,较为系统地厘清、描述了诸多复仇作品之间的承续关系;论述了复仇文学同传统文化一些重要分支的关联;发掘了作品所反映的作家复仇观念及情感心态;分析了复仇心态的动因及其情绪泄导、心理补偿功能,复仇动机的传奇质…  相似文献   

7.
武侠文学包括武侠叙事文学与武侠抒情文学两大类.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武侠文学,一直以其特有的“硬派”主题为传统内容,那就是它的崇高精神、壮美格调以及悍烈意象。这种主题缘起于先秦诸子散文与历史散文,成熟于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游侠篇与刺客篇中的武侠人物,多多少少都带上了作者理想化与艺术化的特质,这些人物共同表现为一种崇尚刚阳、求取忠虔、行为隐忍、恣纵野性的人格取向。由此而反映出的审美趣味构成了中国武侠文学的总体基调,衍化而成了一种影响深远、且相对恒定的审美主题。  相似文献   

8.
王立教授的《武侠文化通论》,是一部别开生面、有重要建树、高水平的学术专著。该书第三卷有四个特点:一、多方位跨学科研究,视野广阔;二、运用文学主题学研究方法,创新武侠文化阐释方式;三、原创性强,多有重大创见;四、注重内容的古今、多学科贯通性,学术价值重大。这与著者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交流,留意学术前沿和理论动态分不开。  相似文献   

9.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前三卷英译本在英语世界的出版发行是中国武侠文学西方行旅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国“侠文化”走进西方世界的成功范式。这是第一部由西方主流商业出版社出版的金庸武侠文学作品,引起了英美评论界的热烈评价。通过对相关书评和读者评价开展考察,洞窥译作在英语世界的评价与接受。研究结果表明,对作品主题、故事情节、叙事风格、武侠文化和中国元素等方面的正面评价远多于负面评价;对翻译质量的反馈表明译文流畅易读、副文本信息完备;对三个译本横向比较发现,三卷质量呈阶梯状提升。但译介仍存在出版周期过长、人名及外号翻译混乱、流播渠道单一等诸多不足。  相似文献   

10.
以《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为考察对象,厘定其文学思路,探讨其问题框架及其学术突破和研究方法,认为该著作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之关系,从历史流变、精神遇合和话语方式等角度,把该论题推进到整体关照和综合研究、价值整合与规律探索的学术前沿,进而反思了“从文化考察文学”研究方法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华裔导演李安的《卧虎藏龙》让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武侠电影.影片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是将武侠电影从感官层面提升到了文化与人文的层面,将武侠与人文关怀兼容并蓄,从而建立一个新型的武侠电影叙事模式.这种“人文武侠”的叙事模式,为中国武侠电影的转型带来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2.
徐斯年先生的《侠的踪迹》的出版,是通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是就其贡献言,也是就其境界言。首先,《侠的踪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侠观念的变迁历程和武侠小说从萌芽以至现代的演变历史。在此之前,刘吉恩的《中国之侠》全面考察中国文学中的侠,从诗歌、小说以至戏剧,涉猎广泛,并且兼及中西比较,可惜于历史演进线索并不关注,而且民国时期只有极其简略的举例。韩国崔奉源先生有《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如题所示,他研究的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专题。台湾叶洪生多年关注武侠小说,其近作《武侠小说谈艺录》中专设…  相似文献   

13.
中国侠文化研究包括侠的历史文化研究、武侠小说、武侠电影以及武侠产业研究。中国侠文化历史悠久,但学术研究却从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起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侠文化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基于CSSCI期刊论文进行统计,运用Execl表格和CiteSpace可视化图谱进行统计分析,有27个期刊、19个机构发表过10篇以上论文,13篇论文被引40次以上,10位学者发表过9篇以上论文。从关键词统计发现,中国侠文化有7个主要议题,总体成就呈现出5个方面的特点。在中国进入新时代之际,未来的中国侠文化研究应从新的站位高度、技术背景、研究体制3个方面入手,为中国文化繁荣与文化自信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先秦文学中的武与侠刘学谦春秋战国诸侯割据,濒繁的战争为武技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文学描写创造了社会条件。先秦诸子百家争呜造成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文化繁盛的高潮,中国武侠文学的源头,也是在先秦显现勃勃生机的。先秦散文大约可分两类:一类是孔子修删过的《春秋...  相似文献   

15.
从游侠到武侠──中国侠文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先秦和汉代“游侠”的实质作了考索.认为“游侠”是广结宾客、不顾个人利害地拯其困厄、并由此获得广泛社会影响和强大力量的人.同时也探讨了从“游侠”演变为“武侠”的过程,认为“武侠”文学是唐代开始逐渐兴盛的,在这些作品里的“武侠”与“私剑”有相通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中国的侠文化是从写“游侠”的历史作品进到写“武侠”的文学作品,而在写“武侠”的文学作品中,又经历了一个汉代的“游侠”精神从保存到丧失,到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获得发展和质的飞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自先秦以降,中国历史上的"侠"一直作为重要的文化存在并发展至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侠文化"。中国侠文化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领域,相关方面的研究也相继不绝。就2017年来看,中国侠文化研究主要涉及武侠小说研究、武侠影视研究、武侠网络媒体研究以及侠的历史文化研究四个方面,这些研究既突出了年度中国侠文化研究的重点,也呈现出年度侠文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年度研究在为中国侠文化研究的构建提供重要支持的同时,也为后继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唐诗的任侠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侠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早在战国时期,它已发展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社会势力。韩非在《五蠹》篇里首次提出“侠”的名称,所谓“侠以武犯禁”、“国平养儒侠”等,有时或称之为“带剑者”、“游侠私剑之属”。韩非之后,在《史记》和《汉书》里,又出现了诸如游侠、豪侠、节侠、气侠、轻侠、伉侠等名目。侠和中国古代文学有着特殊的关系,从秦汉的史传散文到清代的侠义小说,它不时扮演着各种角色。到唐代为止,在中国前期封建社会所产生的诗文作品中,对侠及其节概风义曾有过两次最引人瞩目的礼赞:一次是西汉司马迁写的《游侠列传》,他以传记文学的形式,第一次把“儒墨皆排摈不载”的“布衣之侠”列入史册,并对“侠客之义”加以热情的赞颂;另一次则是唐人在诗歌中对任侠精神的讴歌。达两次对侠的礼赞,恰好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最强盛的汉唐两代,并非偶然。而唐代对游侠的赞颂,从规模到程度又更胜过汉代。探讨这种文学现象,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唐诗的特色和魅力所在,以及考察唐诗的渊源和流变,都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8.
金庸的小说内隐着一个江湖世界的陷落和世俗社会崛起的内在理路。而世俗社会的崛起则使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彰显出了明显的荒诞意味。从金庸小说的整体谱系来解读《鹿鼎记》的荒诞意味,有助于理解金庸武侠世界的内在困境以及破解金庸小说以武侠始而以反侠终的谜题。  相似文献   

19.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20.
《断魂枪》是老舍短篇小说巨制。通过这篇小说,老舍阐发了个人对民间武侠文化继而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希望而不是悲观;民间武侠文化应该追求的品格是神勇而不是血勇;民间武侠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节侠而非义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