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足迹是一种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测度方法.生态足迹的严格定义为:“任何己知人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某位个人)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通过估算为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和吸纳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的大小,来衡量区域对资源消费和需求的状况.生态足迹值越大,则说明区域内的环境资源状况越恶劣.  相似文献   

2.
运用本地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南省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方法,建立了"本地生态足迹"模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模型进行了修正和调整;应用该模型对湖南省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合万元GDP对湖南省2004年资源利用效益进行了分析;针对湖南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特征,提出了缓解湖南生态资源压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水足迹理论测度了2002-2014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水足迹强度,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中国水足迹强度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分析水足迹强度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足迹强度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特征;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具有跃迁性,多以Ⅵ型为主,水足迹强度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环保投资比重、科技进步指数等因素对降低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起积极作用,城镇化率、灌溉面积、市场化指数则会增加水足迹强度.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开发迅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但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产生了很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建立科学、合理的房地产开发评价模型是房地产开发研究中急待解决的课题.文章以房地产开发评价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房地产开发评价的生态足迹模型,以黑龙江省房地产开发为例进行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行,研究为我国房地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资源环境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依据出发,总结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中国现有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为基础,按照一定的逻辑方式组合资源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整个指标体系包括三个主题:资源、环境、生态,提出资源类指标体系应以“供给-消费-效率”为内在逻辑,而环境类和生态类指标体系应以“压力-状态-响应”为内在逻辑,整个指标体系在具体指标设计上采用两级模式,既简约又全面。  相似文献   

6.
吴涛 《统计与决策》2017,(15):76-79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通用模型的理论缺陷,拟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拓展与优化:在划分流量资本与存量资本基础上,建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再置入废弃物吸纳因子,对生态足迹模型做出二次拓展与优化,并以个案分析对模型做出了适用性检验,证明了拓展模型的可行性与科学性.从理论适用维度看,置入废弃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模型提出了一系列的足迹概念,为生态安全评估建构了一个大型的“足迹家族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金滟  胡赓 《统计与决策》2012,(21):122-126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中部六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测度与分析。在时间维度上选取了1999、2004及2009年三个年份进行纵向比较,在空间维度上选择全国平均水平和广东省作为横向参照,通过两个维度较全面地评估中部六省的生态足迹及将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研究——生态足迹分析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近几年相关的统计数据,计算和分析了北京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反映出北京地区的生产、生活强度严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其成因,并且指出这主要是北京市特殊的城市功能所至。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类、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科学测度中国区域生态资本效率的时空差异,明确创新环境各维度对生态资本效率的影响机制,对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将生态福利作为产出指标纳入生态资本效率的测度体系中,借助超效率SBM-DEA模型、变异系数和Malmquist指数对生态资本效率的时空差异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分析创新环境各维度对生态资本效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生态资本效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生态资本有效的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态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技术进步是影响生态资本效率的重要因素。创新环境中的基础设施环境(互联网接入宽带端口数)对生态资本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制度环境(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百分比)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环境扩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我国8个区域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并以三维足迹视角,把足迹大小与生态承载力的比值作为足迹深度,分析了区域间能源足迹与碳足迹的流向.结果表明:各区域能源足迹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区域间能源足迹深度输入输出不均衡:中部为净输出区域,东北与西北能源足迹深度主要流向为输出.最后比较了能源足迹与碳足迹在分析碳排放空间转移对区域可持续性影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何强 《浙江统计》2005,(11):24-26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和新经济理论倍受推崇的大背景下,传统的GDP指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有关把环境资源因素纳入国民产出核算的讨论近些年来成为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学者们经常使用两个环境调整的宏观总量指标:一个是绿色GDP,一个是EDP.但是,人们不仅对这两个指标的理论核算方法没有达成一致,而且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还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拟对这两个指标给予探讨.  相似文献   

13.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和Wackernagel等1962年提出,由Wackernagel在1996年进一步完善,并在全球进行了实证计算和研究,迅速成为世界流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测度方法。该理论1999年被引入我国。学者们将其用于我国不同区域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的研究,推动了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生态经济视阈分析了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框架的构建问题.以经济效率为基础,设计适应微观生态经济管理模式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框架,整合企业经济业绩指标和环境业绩指标,试图构建一个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框架,为企业综合业绩评价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足迹的角度,根据1978~2008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探讨了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结果发现:我国资源环境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倒"U"型,处于拐点时人均GDP为19672.6元,表明我国整体上已于2008年跨过拐点,进入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期。并通过动态面板的广义矩估计,详细分析了各类型生态足迹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的环保政策下投入及产出拥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考虑环境管理的实际问题,在环境效率分析中引入环保政策因素,在分析政策因素对期望产出和环境污染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分别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带有政策因素的投入方向和产出方向的DEA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污染物不可强处理的情况下发生的企业生产拥挤现象.结合一般情况下的环境效率评价指标,提出了投入和产出的生产拥挤的评价指标;结合投入与产出拥挤指标,提出了拥挤强度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强度、水足迹土地密度和水足迹废弃率衡量水足迹效益,基于1998-2014年城市空间动态面板数据,运用空间纠正系统GMM法实证发现:城镇化与水足迹效益存在空间自相关,水足迹效益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中国人均水足迹、水足迹土地密度和水足迹废弃率,但未显著降低中国水足迹强度。分区域与分城市类型看,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三大地区和三类城市人均水足迹和水足迹土地密度,其中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两者增幅最大;城镇化未显著降低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水足迹强度,但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和地级以上城市水足迹强度;城镇化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和县级市的水足迹废弃率,但对东部地区水足迹废弃率并未产生显著影响,也未显著降低地级以上城市水足迹废弃率。据此,中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提高水足迹效益,缓解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18.
利用蚕桑优势开发绿色食品新丰镇政府茅汉宾,徐亚刚,金幼春近年来,大丰县新丰镇充分发挥本地的蚕桑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建设的新路,促进了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发展。新丰镇自50年代起就栽桑养蚕,到1994年末桑园面积已发展到近2万亩.全年饲养...  相似文献   

19.
王晗  何枭吟 《统计与决策》2022,(22):184-188
文章基于Super-SBM模型测算出2009—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和环境规制可以提升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同时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对周边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产生积极作用,产业集聚也强化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绿色创新效率受到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环境规制及其交互作用具有显著为正的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尽管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本地效应为正,但是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明显。应当增强不同产业间的协同集聚,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提升地区的绿色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部地区有12省市区,土地面积约6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七成;人口3.6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1999年开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掀起了新一轮开发的热潮,也为西部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西部12个省市区纷纷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改善投资、服务环境,以生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