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是富有现代开拓精神的作家。与大多数日本作家喜欢在杂志上现炒现卖文本的运作方式不同 ,大江通常要花一二年时间撰写作品并加以精心的润色方才出手。三六义田教授指出 :大江从不写那些所谓“粗制滥造的货色”(Potboilers) ,而是每一作品面世皆有思想哲理或艺术技巧上的新进展。1  评论家们注意到 ,为大江文学带来国际声誉的第一本重要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 964 )就表现出了大江健三郎在小说叙事艺术上的一种尝试 ,它虽然是基于大江独异的个人体验之上的 ,却完全与日本“私小说”(Shi-shōsetsu)意趣迥异…  相似文献   

2.
论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立善1994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日本“战后新文学界的旗手”、战后一代派的代表作家大江健三郎(下简称大江),其主要理由是:通晓西方现代派传统的大江,开拓出战后日本小说的新领...  相似文献   

3.
《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大江健三郎著,尾崎真理子整理,许金龙译,新世界出版社)讲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传奇的成名之路。本书以对话形式回顾了他自己生活过来的这七十年,回顾从二十二岁开始写小说以来将近五十年的文学生涯。他也是想借助这个机会让专事小说写作的自己尝试着畅所欲言。书中最后提出106个疑问,他的回答更让我们透彻的了解这位大师级的作家。  相似文献   

4.
兰立亮 《日本研究》2012,(2):118-122
在《静静的生活》中,大江健三郎采用从女性视角细腻、感性地讲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同时,小说中大量文本的引用使女性叙事本身也具有了男性叙事的知性化,两种话语风格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叙述的张力,从而使小说具有了丰富的审美内涵.女性视角的发现和尝试使这部作品在大江健三郎小说形式实验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也标志着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5.
浅析大江健三郎与莫言的边缘化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 (以下简称大江 )与莫言的人生起点和文学起点有许多相似之处。莫言曾说 :“如果不是命运把我降生在这样一个村庄 ,如果不是把我放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之下 ,我的想象力无论多丰富 ,也不可能写出那样的作品。”1 大江则说 :“我自己也是一边想着森林环绕的山间小村一边写小说的。……但是我认为深深刻在我记忆中的村子和我造出来的村子是紧密相连的。”2 大江的故乡日本四国的“森林峡谷村庄”和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相对于日本传统文学中的东京和中国正统文学中的都市 ,都处于边缘位置 ,他们的作品以描写边缘民间文化为主 ,反映了…  相似文献   

6.
解构与重写:大江健三郎晚期创作的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江健三郎的新作《忧容童子》具有“后结构主义”意味,其解构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它与《被偷换的孩子》的互文性联系中。作品在解构后者的同时,也解构了大江自身。通过主人公古义人对自己的“重新阅读”,大江也实现了对自身的“重新书写”。作品意在探索处于困境中的日本文化的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7.
现实与神话的凝聚──论《奇妙的工作》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马兴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赞扬大江健三郎,“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现实与神话紧密凝聚,描绘了一幅反映现代人困惑的多变画图。”大江健三郎的文学起步,源于他的大学时代;大江健三...  相似文献   

8.
大江健三郎和他的作品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于长敏川端康成作为本世纪的同龄人,交融着日本战败前后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沉积,以“敏税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成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过26年,大江健三郎这位生于1935年、成长...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对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叙事上,大江通过多视点、反讽叙事、戏仿等手法,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叙事方式抵抗着占主流地位的日本传统的叙事文学.大江在叙事上进行的"陌生化"探索,从而使其大多数作品具有很强的隐喻性、象征性.对大江来说,"陌生化"是他以一个文化批评者的身份对日本现代社会特别是天皇制进行强烈批判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日本文坛上,有两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分别是:1968年获奖的川端康成和1994年获奖的大江健三郎.曾有学者认为,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可能唯一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同为日本人,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换言之,可比性甚少.诚然,就其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创作风格,审美情趣而然,二人确实相差迥异.  相似文献   

11.
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世纪回顾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理和研究现代文学的理论批评 ,带有文学史和学术史研究的双重品格。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起码有四种历史作用 :1.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古典向现代转型 ;2 .促进新兴文学的发展和文学流派的繁荣 ;3.引导中国现代文学精品的产生和现代文学创作的成熟 ;4.在广泛的实践中舒展丰富的思维角度 ,为后世留下成败得失 ,可供反复思考的多样智慧。  相似文献   

12.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2,4(4):137-143
"青春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坛最靓丽的景观之一。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作家,创作了一大批风靡国内的、以青少年为消费群体的文学作品,并在文学市场上取得令前辈作家侧目的成绩。从崛起到分化,再到逐渐成熟,青春文学走过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成为和"纯文学"并峙的文学种类。尽管青春文学还显稚嫩,但随着青春文学作家的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能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何梅琴 《唐都学刊》2005,21(3):129-133
对于历代别集研究,清代堪称集大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出现了不少大部头著作,二是对更多别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三是研究更为深入。但有关清代学术的研究著作却很少提及清代别集研究的成就,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清代别集研究不像其他学术派别那样体系清晰,二是清代学术的发展方向导致别集研究的流失,三是后代学术领域对清人别集研究的忽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典化研究反映了文学史内在结构调整与文学史演进的必然要求 ,是学科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反映 ,是文学研究进一步回归学术本体的学理性选择 ,是学科资源结构优化的要求。经典化的学术研究必须建立在对研究对象经典性的认识上 ,总体上可以认同一个基本性原则 ,即现代性、原创性、审美性和影响的历时性原则  相似文献   

15.
刘仲华 《唐都学刊》2006,22(6):110-115
雷学淇作为清代嘉道时期的学者,由于其宦迹不显,著述流传不广,学术成就一直淹没不闻。但他在清代学术研究史上第一次辑录、校订古本《竹书纪年》,并极力为其正名,肯定其史料价值足以弥补《史记》等书关于三代古史记载的缺陷。雷学淇治学态度严谨,且颇具怀疑精神,是清代嘉道时期一位值得重视、其学术研究成果值得我们今天借鉴的重要学者。  相似文献   

16.
蔡宇  沈正军 《唐都学刊》2005,21(5):132-135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大体经历了60年代到80年代边缘化的"留学生文学",90年代社区化的"新移民文学";现正逐渐走向主流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时空和内容上均是交织的,其间涌现出不少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家和作品.  相似文献   

17.
Literature is the art of language, so in the light of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Chinese literary forms it is appropriate to presen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s the art of languag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arts with the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s rejec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and promotion of the vernacular. This language revolu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language during each subsequent historical period have exerted a profound inf1uence on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cluding literary forms, and hence have become an inner sourc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nd of the shaping of their main characteristics. An in-depth discuss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s well as the rules governing this process will not only disclose the universal linguistic context of literary creation creat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but will also enable us to find the historical sources of the phenomena of literary genres and forms, writers’ choice of literary styles,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ry works, etc., and will offer a correct expla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May Fourth vernacular movement and the subsequent series of new literary forms and styles. This is instrumental to achieving a better summation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nd to finding historical clu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present-day literary forms.  相似文献   

18.
“南京大屠杀”是中外战争史上骇人听闻的暴虐事件,诸多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对之进行了书写。然而,目前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研究却相当薄弱,还停留在单个作品分析的阶段。因此,有必要从民族国家观念出发,对中外小说中的南京大屠杀进行整体研究。中国作家、日本作家、华裔和西方作家以不同的话语立场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讲述,他们对日军暴行的解读或侧重“大屠杀”,或侧重“强奸”;在写法上则有“将军写法”和“士兵写法”两种。中国作家把大屠杀当作中国人的劫难和抗争来叙述,在观念上存在整体民族主义和阶级、政党民族主义的区分;日本人的小说既包含真实呈现和历史反省的成分,又对中华民族进行精神虐杀;美籍华人和西方作家的小说充盈着宗教情怀和对人性、生命的反思,但受制于西方中心主义,把大屠杀演绎成西方拯救中国的故事。近年来,为秦淮河妓女立传、为外国传教士大唱赞歌的故事模式,引领了南京大屠杀叙事的潮流,值得我们注意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李乐平 《学术交流》2002,(3):123-127
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们论及闻一多的文艺思想 ,总是出现“唯美主义”或并非“唯美主义”等众说纷纭的局面。所以如此 ,原因虽然很多 ,如闻一多本身是一个“金银盾” ,但主要是研究者为贤者讳。而只有承认闻一多曾追求过唯美主义并研究其如何从“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 ,才能将该课题的研究推向深入并引入到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北宋中期的唐史研究热潮为《唐鉴》的撰写营造了一个有利的氛围,热潮中涌现的一批唐史著作为《唐鉴》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者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唐鉴》得以撰成的基本保障,参与编修《资治通鉴》并与主编司马光发生意见分歧是范祖禹决定撰写《唐鉴》的直接原因。突出的鉴戒思想、浓厚的史评色彩、独特的编纂体例、精辟的论断以及封建正统思想是《唐鉴》在当时和后世受到亲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