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在革命实践中认识到民族问题对国家前途具有重要意义。辛亥革命前他提出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学说,辛亥革命后提出“五族共和”的思想。五四运动后,其民族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对外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相似文献   

2.
选取“红”、“蓝”两个色彩词,分析其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蕴含的国俗语义的差异性,以进一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谭嗣同心学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了他对落后、消极的民族心理的剖析和批判。指出:谭嗣同讲求心学,置重“心力”,提出“以心力挽劫运”的口号,把改革民族心理作为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途径,拉开了近代中国改造国民性思潮的序幕。但他夸大“心力”的作用,主张以道德良知去克服道德沦丧,重视人心改造,忽视了社会变革对转移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西方环境哲学面临的一个最为突出问题便是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纷争与对抗(参见杨通进、谢扬举、彼得·温兹、戴斯·贾丁斯等众多学者的相关论著):总体说来,在本体论上,前者彰显“荒野”的系统性、自组织性和先在性等,主张“荒野自然观”,后者彰显自然的可分解性和可还原性,主张“机械论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汉英词汇在词义内涵上具有复杂的民族文化差异,解释和理解造成其文化差异的原因,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需要重视的。对汉英词汇的词义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会更清楚地看到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是语言的坚实底座,掌握好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对语言教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班固民族观是其民族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以他对民族较为深入的认识为基础,以民族关系的状况为转移,班固民族观有贬斥“夷狄”、主张对其实行武力征伐的一面,但以承认少数民族已有的地位、主张对其实行怀柔羁縻政策为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战国策派”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抗战时期兴起的“战国策派”是一个民族主义学术团体。他们用“文化形态学”来解释中国历史文化和世界格局 ,惊呼“战国时代的重演” ,批评中国柔性主义文化传统和国民劣根性 ,大力倡导尚力精神和英雄崇拜 ,主张恢复战国时期文武并重的文化 ,以适应激烈的民族竞争 ,并主张战时在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尽管其历史观有非理性倾向 ,但其文化重建思想和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具有思想史价值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1,(3):59-60
曾几何时,手机被国人称为“大哥大”,大略说来,一是第一次见手机是从香港电影里,港人称之为“大哥大”,二是用手机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款爷”,自然用的东西也得加几个大字。这种称谓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化,已经好长时间听不到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抗战后期,苏共领导人对中共的马克思主义性质进行了彻底否定。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中共主张的“政党民族化”原则违背了苏共领导人主张的、以民族利已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所谓“国际主义”。  相似文献   

10.
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和结晶,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心理,它反映在民族成员的伦理观、宗教观等各个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在习语翻译时应克服定势思维倾向,应持文化相对论的态度。对习语中民族文化心理的认知就是要对文化差异认可和认同,实现跨文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两者应当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以克服自己的短处。文化的多样性是不同民族思维多样性的一种体现,每个民族都有用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进行思想的权利,正如每个人有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想的权利一样。因此,那种认为某个民族的文化“优越”,而另一些民族的文化“低级”,从而主张用“优越”民族的文化来取消或代替其他民族的文化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  相似文献   

12.
郑观应是从买办转化为民族资本家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有关经济思想的论述,倾注在其著作《盛世危言》一书中。他以历史的发展眼光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进行了批判,提倡“振兴商务”“以商立国”;主张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抵制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的经济利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建立近代金融和财政体制。郑观应的经济思想在唤起民族觉醒,探索民族振兴之路,推动近代工商业发展,捍卫国家经济利益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两汉以来国内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汉民族意识展露和形成的历史过程,论证从汉朝开始,“汉人”已是不同于“蛮夷”的居民群体。经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融合和“汉化”、“胡化”的反复,到北魏末,“汉人”作为族称已为中原朝野所认同。唐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大、繁荣,促进了“胡”、“汉”文化交流,“汉”作为民族和文化的内涵,成为中原和边地各族人的共识。历五代到两宋,随着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和民族之间文化冲突的加剧,导致汉民族意识强化,南宋时“汉人”作为族称,最终被历史确认  相似文献   

14.
汉英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本文主要探讨了汉英语言中“白色”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的问题,力图更好地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点滴谈苗秀楼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差异是由语言差异表现出来的,不同民族的人对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意义,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增加了翻译上的难度。因此,文化差异就成了...  相似文献   

16.
说『东西』     
在语文课上,李老师讲解了“东西”这个词,告诉大家“东西”,除了解释东边和西边外,还泛指各种事物,有时可特指让人喜欢或讨厌的人或物。  相似文献   

17.
对徐复观而言,思想史研究是否需要“解释”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根本问题。他主要通过接受并发挥克罗齐的观点来解决这一问题。徐复观由此具有自觉的现代解释意识,并始终将其贯彻于思想史研究之中。对现代解释意识的强调,正是徐复观阐释思想的核心主张。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的传统节日受到了来自西方“洋节日”的冲击.“洋节日”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有效补充,是了解东西文化差异的重要载体,两者的并存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这种冲击从接受群体、节庆周期以及文化符号等方面有它的必然性.在文化视域下,以兼收并蓄的心态,建立客观公正的标准,将两种不同的节日进行分析,对我们科学理性地对待冲击、培育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尊重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东西文化差异造成的“时”在英、汉语中不同的历史渊源 ,时间词所蕴含的不同内涵与意义 ,及英、汉民族纪年、纪月的不同方式 ,提出时间观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英、汉语中的时间系统的不同表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各方面都有着优秀而丰富的民族遗产。语言方面也毫不例外。毛主席曾经在《反对党八股》的文章中说过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并指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提出要认真学习“民间的、外国的、古人的语言中有用的东西”的主张。(以上引文均见《反对党八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