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内在“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2.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3.
在后新时期文学格局中,周梅森政治小说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景观并代表了主流文学的中坚力量。从创作背景上看,周梅森政治小说是时代生活、文学演进与个人情怀交互作用的结果。周梅森政治小说既承载了主流文化的精神,又彰显着作家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其写作意义在于实现了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良性循环,超越了以往的政治生活的书写模式与一般反腐小说的主题模式,标志着中国政治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4.
“文革”时期受政治功利文化制约,权利文本文学缺失了文学的艺术精神和审美功能,蜕化为单纯的政治文化摹本、绝对权威话语的传声器。“文革”时期的民间文学经历了对主流文化从附应、怀疑到背离的三个流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间文学站在民性立场审视社会生活,不受权利政治的束缚还原生活影像,满足社会成员的审美需求,从而对“文革”社会文化形态作了准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十七年文学创作中,"红色经典"是作为其主流文化资源而存在的。本文以"红色经典"小说中的爱情书写为个案,探讨了当时这些文本在政治夹缝下对爱情的处理策略,由此推及十七年时期爱情书写的时代特征。从而展示了文学书写与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相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新时期的伤痕、反思文学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有着某种内在相似.本文从对极权政治的共同批判着眼,由昆德拉"超越政治的人性之思"的小说创作再次反观当代伤痕、反思文学创作的内在缺陷政治的拘囿,使文学对历史悲剧的追问和人性的书写缺乏应有的深度.并由此迥异的文学景观引发对创作主体的思索与省察.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权利时代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学者把源自国外的权利政治概念用来描述国际国内政治法律发展的新趋势.但是,何谓权利政治是-个仍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权利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人权理论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权利话语成为主流的政治话语,保障人权构成制度变革的重要目标,争取和维护民权的运动构成政治实践的新景象.为了避免不同范畴之间的混淆,必须把权利政治与民主、法治、宪政、有限政治等相关范畴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8.
人本型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索与重构,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由政治型转换为人本型;而人本型的现代文学史则具有把文学史书写自觉纳入人本主义轨道、以人道主义为最高书写原则、以人性分析取代阶级分析、从"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互动关系考察艺术得失等重要特征,这也是现代文学史研究已成为独立自足学术系统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规训、消解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悲剧精神真正觉醒并付诸实践于现代文学史,是维系现代文学价值、文学经典和批判精神的重要支撑,与中国的政治社会特点密切相关.考察新时期以来文学的悲剧精神嬗变,悲剧精神受到政治文化的规训、消费文化的解构和日常生活的重建,可以将其命名为"赋悲剧"、"祛悲剧"和"返悲剧"三个阶段和层次.悲剧精神在当下仍然有其充分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文学的悲剧精神正在悄然重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限度.  相似文献   

10.
“文革”时期的主流文学由于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对人性的书写,进而导致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陷入全面萧索状态。而在主流文学之外,既有一批老作家延续着他们的文学创作生命,也有一批文坛新星积极从事文学创作,他们从事的“地下写作”依然坚守着艺术的自由领地。“地下写作”与主流文学相比所具有的重大而显著的特征即在于对人性的弘扬,尤其体现在对爱情的赞颂和对女性品格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11.
杜甫蜀中诗自中国文学史以降第一次正式书写"乡愁"一词,并有大量乡愁主题诗歌传世.杜甫理所当然地成为乡愁文学的一代宗师.他不仅归纳与创造了"乡愁"这个语词,而且实现"诗意的栖居",在蜀中浣花溪畔等地写下大量意义宏深、悲剧意识彰显的乡愁文学精品,堪为后世典范.杜甫实为华文乡愁文学的"鼻祖".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浩然创作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革文学”按照主流意识形态的设计 ,形成了自己的话语系统。在主流文学由为极左政治服务发展成为“阴谋文艺”的过程中 ,浩然的《金光大道》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由《艳阳天》到《金光大道》,再到《百花川》、《西沙儿女》,浩然完成了他在当代文学史中一个独特角色的塑造 ,典型地反映了文学创作由“文革前”到“文革”演变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再反思,讨论了这段时期有没有悲剧以及对其悲剧特点的再认识。与以往同类主题评论文章的区别在于:1、明确将反思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的重新崛起联系在一起作为这一文学思潮的一大特点。2、力求挖掘此阶段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独特价值。3、将相关有代表性的多篇作品作了整体分析。本文结论:新时期反思文学是一个反映人道主义沦丧、呼唤人性归来的悲剧浪潮。  相似文献   

14.
海外几社在继承几社救亡图存、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发挥精卫填海式的实践品格和拓荒精神,开辟海上抗清新局面。传统诗文成为他们见证家国离散、书写海上战争悲剧、铭刻流亡心路历程的载体,尤为独特地体现了这一群体在海洋精神文化熏陶下的遗民身份处境及其家国情怀。海外几社以其所处的海洋地域文化环境为视角,在离散书写中充分展现人与海之间的思辨关系及其审美心境的历时性变化。海外几社的思想境界及其离散书写对塑造台湾后学的民族文化精神,促进台湾地区文教事业的发展及文学书写取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海外几社的离散书写,也为研究大陆文学与台湾地区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拓展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15.
作为关键词的"沉默"是主人公周雨言生存状态的写照,具体体现在"文革"与改革两个时代.周雨言的出走是疏离和反叛的选择,其根源就在对人的价值的信仰,和人的自觉与自由.如果说周雨言是反抗日常生活的先锋的话,那么以祖母和宁巧仙为代表的女性悲剧则无异于日常生活的恶果.祛除了政治与革命的史诗框架的现实主义的新变,使得冯积岐具有了鲁迅式的彻底与深刻的品质.冯积岐不遗余力地书写世道的艰难和世事的艰辛,展现了人性世界的迷失和废墟,其逃离的反抗和建设方式也是意味深长的.  相似文献   

16.
"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8月在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本文从文学与文学研究的公共性的基本阐释、文学批评与公共领域的建构、美学与公共领域的建构、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公共性四个方面对此次会议的研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托尔斯泰的城市书写是他对19世纪俄国现代性问题思考的文学表达,有着清晰的叙事策略和固定的隐含结构。在现代性问题日益成为文学研究重要视角的当下,城市书写和现代性思辨应当成为俄罗斯文学和托尔斯泰研究的新视角。以托尔斯泰小说的城市书写策略、隐含结构和关键词为典型文学案例来看,以19世纪俄国思想界对自身现代性建构的思辨与展望,也兼以此“镜像”为中国现代性提供一个观照和借鉴的角度。  相似文献   

18.
"伤痕文学"做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创作潮流,在掀起新时期文学的潮头、从悲剧中写出壮剧、冲击某些禁区和展示心灵深处的"伤痕"上,都有不会被遗忘的历史贡献.十年文革,是一个不会过时的创作母题.  相似文献   

19.
谈王小波《黄金时代》中的挑战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王小波为代表的知青作家进行的文革书写与作为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代表性文本《黄金时代》,为研究知青文学文革书写的另类写作提供了典型性范本。通过对此书写中挑战权力机制、挑战公众话语、挑战文革思维、挑战文化秩序四个层面的分析,将挑战文革荒诞性的书写紧密地统一在同一逻辑层面上,这对研究王小波的文本价值和知青文学的书写方向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艺的工农兵方向"确立以后,解放区作家开始按照主流文学规范进行创作,出现了一系列大众化的文学作品.但文学毕竟不是政治,在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文本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文学的形象、审美对主流政治的疏离和消解,在一些积极实践文艺大众化的作家身上,我们发现了他们在自我言说与被主流政治言说的边缘游移、徘徊的写作状态.发掘研究这种写作状态中存在的政治主流话语与知识分子话语、民间伦理话语之间的摩擦、冲突,以及政治主流话语对非政治主流话语渗透的现象,有利于深化解放区文学的研究,也有利于还原解放区文学复杂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