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子》的“领导”思想是多方面的,本文就其选人用人思想作点探讨。一、以道为心, “五德”必备领导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是选人用人。孙武认为,将帅的贤能与否,不仅是关系到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且是“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引自中华书局1981年版《孙子兵法新注》第19页。以下同);“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谋攻篇》第26页)。这二段文字说明:将帅的地位是国君的助手,军队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将帅贤能与否,对国君辅助得周密还是有缺陷,关系着国家的强弱,起着掌握民众命运、主宰国家安危的作用。可见选用人才是事关最大的。  相似文献   

2.
徐卫民 《南都学坛》2009,29(3):29-32
尉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其军事思想内核集中反映在著作《尉缭子》一书中,突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进步的战争观;灵活多变的"奇正"技术;重视将帅的选拔及民心的向背;赏罚分明,以法治军;以"权"为核心的用兵之道;"兵贵精"思想;加强对部队的训练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论析《老子》对军事的战略主张 ,谨慎用兵、胜利原则以及将帅与士兵的素质要求和临战心态。强调守土有责 ,侵人无权 ,特别论述了战争的危害性 ,有反战倾向。还对“吉事尚左 ,凶事尚右” ,作了与古人不同的解释 ,展现了《老子》论兵的特色与精华  相似文献   

4.
《练兵实纪》是戚继光全面总结练兵、练将经验的心得,对将帅的职业要求、品德修养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并对将帅的培养途径和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既有对历代兵家将帅观的继承,又有其独到的见解,在中国军事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政治―战争"是贯穿《淮南子》战争观的核心命题;"兵之胜败,本在于政"是其战争观的根本原则。以"道"、"义"统"政",以"政"制"兵",是《淮南子》战争观的基本思路,反映出道、儒与法等多元思想的历史融合。主张"政"、"兵"相融,对战争进行高度政治化的反思,这是《淮南子》战争观的理论特点,对先秦兵家思想有所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清的佚名兵书《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晶莹璀璨的瑰宝之一。如果说言兵者不止兵书,那么兵书也就不只是言兵。《三十六计》在总结、记录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其他方面的珍贵材料,其中哲学思想尤为丰富,放射出朴素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7.
唐甄(1630—1704年),四川达州(今达县市)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所著《潜书》是我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唐甄在《潜书》中的军事思想独树一帜,对明清之际频繁的军事活动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和探索。 唐甄军事思想中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表现在他从政治、军事、天时、地利等客观具体情况去分析“知兵”的“自然之理”,而不是靠天命迷信;特别是对于战争的胜负,唐甄主张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力除以谈论鬼神来代替谈论人事之兵。  相似文献   

8.
以比较的方法,探究《庄子》之"奇"对司马迁之"爱奇"的影响和沾溉。《庄子》以"奇"寓意是司马迁用"爱奇"以表达"一家之言"的先声;《庄子》的奇人、奇事为司马迁"爱奇"以记"奇人"、"奇事"提供了借鉴;《庄子》之"奇"的浪漫特色是司马迁"爱奇"所表现出浪漫性的启导。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天下之道》以攻守的兵学概念和言说方式讨论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文意清晰,在兵儒融合以及先秦儒学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孔子思想是开放和多元的,其兵学思想暗含了孟子和荀子等孔门后学对待战争、兵学的态度。其中,以孟子为代表的先秦主流儒者强烈抨击战争,缺乏战争常识,反对兵家思想,否定战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客观作用。而《天下之道》提出"民心是阵",以兵学概念来表达儒家的民心思想,显然这并非孟子或孟学的作品。战国后期,荀子秉持儒家思想,积极了解战争,主动研究各国兵制、武器等。尤其是荀子主动充分吸收兵家思想,如重视将帅作用、讲究作战时机、治军崇尚赏罚等。荀子兵学理论中谈到如何取胜的具体操作层面,其思考丝毫不亚于当时的著名兵书。在此基础上,荀子将这些兵家之术作为实现儒家兵道、政道的重要方式,《议兵》正是在他以儒家思想为本、充分吸收兵家思想而完成儒家论兵的集大成之作。从先秦儒学史来看,《议兵》的出现并非偶然,《天下之道》等文献正是荀子之前的先秦儒者试图融合兵家思想的具体努力,是荀子论兵的先声。先秦儒者融合兵家思想的线索一直以来隐而不显,而《天下之道》的发现使得这条暗线为学界所认识,并且可能激活了长期以来误读的一些儒家论兵的文献,对丰富儒家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是刘勰《文心雕龙》吸收总结中国古代巫术、哲学、宗教、医学、文学艺术等内涵发展而来的核心范畴之一,兼具多重义,在《文心雕龙》中以"神"为核心的范畴群也是构成"神"范畴内涵的重要依托。结合古代生命医学思想解读"神"义,更可洞识刘勰"神"的生命内涵及其理论系统性。"志"亦有多重义。强调"思"是刘勰为文用心之"用"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5,(4):47-50
古代小说写及泰山的作品很多,但以泰山形象被摄入作品的直接描写之大量与深刻而言,古代章回小说中李百川《绿野仙踪》可谓泰山的最热"粉丝",与泰山的关系更为密切。泰山是《绿野仙踪》最重要的故事背景,小说描绘了风景优美的泰山景观,展示了泰山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宗教民俗,并且在语言修辞上使用"泰山"的频率也较高。作者李百川熟悉泰山并对其情有独钟,泰山文化作为《绿野仙踪》的重要背景和内涵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经》中的祭祀诗大量描述了对"上天"、对"祖先"和对"自然"崇拜的社会现象,生动反映了古人具有的敬畏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朴素的宗教哲学观和政治伦理思想、自然观念的文化体现。  相似文献   

13.
伏奕冰 《南都学坛》2011,31(6):135-136
<正>一、兵书(兵家)的起源《汉志》云:"兵家者,盖出于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根据《周礼》的记载,夏官司马,是掌管军政的军官,西周始置,春秋战国沿置。兵家很有可能起源于这一类官员。《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宋子罕之语有云:"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徳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可知古人对兵的作用认识很深,国不可一日无兵。二、先秦时期朦胧的兵书(兵家)分类(类别)意识  相似文献   

14.
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先秦兵家构建了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基本框架及理论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源头。兵家并非源于"司马"这一官职,而是源于社会实践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春秋末期,诸国争霸和学术下移的社会现实催生了兵家思想,其标志是《孙子兵法》的出现。至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和兵技巧四个流派,它们之间既有个性,又相互兼容。权谋为"体",形势、阴阳和技巧皆为"用"。先秦兵家提倡仁爱,反对"不义"战争,以战止战是先秦兵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廉"侧重于正直,"洁"侧重于不贪,合称则是指人的正直而不贪的高尚德行。《道德经》提出了"廉而不刿"的命题,并指出以"无私"、"不争"、"不以兵强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以正治国"等重要观念和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洁"主要是指不贪财色功名以洁身自好,要做到这一点,《道德经》指出应"功成身退"、"不贵难得之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致虚极,守静笃"、"知足知止"等。《道德经》"廉洁"思想是以其"道"论为核心的辩证的自然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6.
《论语》和《圣经》分别是对中国、西方社会影响最大的两部经典。《论语》从人伦角度看待自然和人生,《圣经》运用宗教思维解说世界与人性。它们各有核心的价值理念:《论语》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圣经》的核心观念是"神爱"。"仁爱"与"神爱"虽然都主张爱,但在概念内涵、超越方式和精神类型上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孙子兵法》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重视将帅主观能动作用的“胜可为”,以及对战争客观矛盾的分析及其对策的表达,对于现实中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均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礼记》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元典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化史、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丁鼎教授的《礼记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组织编写的"国学经典解读系列教材"中的一种,在  相似文献   

19.
有人说,世界史,其实就是一部战争史。在中国,以历史学界普遍认同的商代为起始,一直到现今,华夏大地上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息过。这四千年的历史中,对于那些斩将夺旗、统兵破敌而在青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物,我们统称其为——名将。最近一段时间里,我有幸通读了《中国将帅传》这一套书籍。通篇而论,确实有其可取之处,它摈弃了大部分史书所带有的通病——艰涩难懂,而用  相似文献   

20.
古代军事文学源远流长。其中有三部作品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它们是《左传》、《史记》和《三国演义》。前二者是正史 ,而《三国演义》则吸收、融合了二者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方面的长处 ,将中国古代军事文学的发展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