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山市政协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组办的第三届“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8日至12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名流200余人,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进行了深入而联系实际的热烈探  相似文献   

2.
<正> 以“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十二月九日开幕,历时四天.这次研讨会同过去两年来两次大型讨论会比较,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会议参加者的广泛性反映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课题确实具有凝聚中华儿女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作用.这次能拔冗到会的,不仅有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甘肃、山西、新疆、上海、广东的学者,还有来自台湾、新加坡、香港的来宾和学者共约200人,可以说是盛况空前.他们千里、万里而来,抱着共同的目的和愿望,就是为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为了中华的振兴.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民族社会心理和民族行为风范层面的释放和表征。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及其释放,源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上的多元一体基质,这种基质在思想领域和生活领域表现为“和而不同”的认知形式,是中华民族在个体层面上的自立、自强、自由和群体层面上的共生、共存、共荣,是内化为个人性格特征、民族社会心理、个人潜意识的民族思维方式。但是古代儒家“多元一体”观也存在着先天性缺陷,即内存着反“中庸”的倾向。这就需要一种现代性,主要是公共理性去克服这种缺陷。因此,当代中国的人文价值应着力从实事求是/科学理性,天下为公/公民权利,修己安人/公共权力,自知之明/文化自觉四个方面去传承和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如何增强这种凝聚力,涉及一系列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它包罗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我们既然立意要开拓这个新的学术领域,就势必要逐步明确其特定的对象和范围,明确其研究方向。这次会议,我们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主题,就试图从长远出发,从根本出发,揭示今后研讨的基本线索和主攻方向。下面,我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1)这是一个具有内在因果联系和完整统一性的主题。“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这一完整主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振奋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则是基本的落脚点和归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凝聚力赖以生发形成的最重要的基  相似文献   

5.
一关于民族凝聚力的定义已有了多种提法,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合力”。“凝聚力是一个民族精神问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缔造的素质和品格。”等等。然而,这些提法仍然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描述性定义,而非逻辑研究方法的通过结构性分析揭示概念  相似文献   

6.
<正>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民族,在今天炎黄子孙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中华民族母体——中国大陆民族团结,政治、社会秩序稳定,人心思治,正为祖国的富强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另一方面表现在分离母体的民族支裔——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对大陆向心力的增强.现在中华民族已形成了一个以大陆为轴心,具有极大聚合力的民族大家庭.这无疑是依托于祖国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成就和综合国力的上升;但是,民族凝聚力反映的是一定时期中民族内部的结合状态,是民族主体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激荡的产物,而民族主体因素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华当代凝聚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现实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当从民族文化特征与社会条件的相互关系中来分析和观照中华当代凝聚力.  相似文献   

7.
任何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的挑战中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它是一个民族存在、发展所依赖的精神支柱、动力,也是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生活态度。民族精神是由民族文化凝聚而成的,文化是民族精神得以形成的前提和条件,而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集中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而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核心地位,为其主体内容。那么中国传统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受儒学长期影响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什么呢?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用《周易大传》的两句话将之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即天体运行,永无已时。君子法天,故应努力不止;地势平顺,赞育万物,君子法地,故应兼容并包。“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奋斗,回应自然与社会的挑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拼搏抗争,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的精神。“厚德载物”,就是包容万物,以和为贵,以忍为高,表现了中华民族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容忍的精神。中华民族正是具备了这两种精神,才生生不息,努力向上,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虽屡遭挫折,历经磨难,但始终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而终使自己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8.
继今年第一期刊发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的一组论文后,我们现在再次从讨论会的论文中选取一组文章,以摘萃的形式发表,目的在于引起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我们期望“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这一个新的专栏,以其富有建设性的、新的研究视角,而获得广大读者的赞赏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今年 10月 2 2— 2 6日 ,中国伦理学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第十次全国理学讨论会暨全国伦理学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会议就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体系的建立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民族道德传统、西方应用伦理研究与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关系有学者认为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对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定位的论断 ,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是理解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指针。一方面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应立足于民族化的道德根基 ,从而…  相似文献   

10.
民族凝聚力问题的提出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它与我们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凝聚力,在历史平面上,发源于民族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内部,是在民族价值观(民族精神)导向下,由以上诸因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向心力、集聚力和粘合力。这种凝聚力的增长与消解,一刻也离不开民族价值观的引导。中华民族凝聚力扎根于中华民族价值观之中,价值观是民族凝聚力发挥功能的基因和结果。是团结、维系和引导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伟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山东省出版总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中共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山东省社联主席苗枫林同志,作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热心发起人之一,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苗枫林同志首先简要介绍了近两年来山东省理论界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及所做的努力,然后从  相似文献   

12.
隋唐 《社会科学论坛》2006,(12):155-156
北京大学于2006年11月举行“社会发展与民族精神”理论研讨会。黄楠森、张国祚、赵存生、张岂之、叶朗、韩震等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学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伟大的事业需要并熔铸伟大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民族精神是民族意识中的高级形式,是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性的高层次的人类精神。是民族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集中体现,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和标识。中华民族的精神可集中概括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体现进取精神,后者体现宽容精神。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优秀传统的核心.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凝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长期不懈、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一、培育和弘扬民族…  相似文献   

14.
戴小江 《理论界》2006,(3):157-158
中华文化将中华民族联成一体,形成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当代中国,弘扬和创新民族文化,有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振兴民族精神,创建具有鲜活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精神特征与回族民族凝聚力的双重印证──回族抗日救亡行为的深层剖析束锡红中华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汇、孕育形成的回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回...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精神:一个研究的新视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我们的民族精神。“毛泽东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20世纪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象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毛泽东精神”与“毛泽东思想”无论从来源、具体形态、表现方式、社会渗透力乃至社会功能既有相同之处,更有很大的不同。要将“毛泽东精神”作为一个独立范畴进行研究和使用,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冠居“群经”之首的《周易》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专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曾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至今仍有着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挖掘《周易》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构筑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进而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一、《周易》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有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其所处的历史条件下,反映社会要求,维系民族生存,推动民族前进的内在精神。简言…  相似文献   

18.
<正> 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2月9日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的温泉宾馆举行.这是开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系列研究活动以来的一次空前盛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大陆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安徽、山西、湖北、四川、甘肃、新疆、广东)和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的学者、名流、新闻工作者20人.全国政协副主席、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长叶选平,广东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领导人林若、郑群、杨奎章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建构中民族精神动力功能的层次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任务,需要有强大的民族精神支撑.从社会个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自身的身心和谐;从社会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和谐;从民族整体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增强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关系层面来说,中华民族精神维护和谐社会建设所必须的民族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抗战文化是桂林历史的丰碑。桂林抗战文化所孕育的抗战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已经深深地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继承抗战优良传统,对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