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构建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必须重视养老的文化面向,深入挖掘传统孝道文化中的养老资源。家庭照护和社区居家照护是中国式老年照护模式的两大核心内容,两者相辅相成赋能家庭形成有弹性的照护安排。情感纽带和类差秩序是孝道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内在机制。情感纽带在当前家庭照护中仍发挥重要作用,而以代际类差秩序为前提的孝道刚性约束已被打破,继而凸显出社区居家照护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意义。充分发挥社区养老共同体的情感价值和资源聚合优势,尤其是数智技术在照护需求响应、资源供需对接、云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对于进一步完善中国式老年照护体系,推动孝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孝道文化视野下的当代养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敬老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内涵,孝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促进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特别在敬老、尊老、养老上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养老问题尤为突出。社会现实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孝道,弘扬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孝道",构建与"孝道"文化相适应的养老体系,解决我国养老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正步入老年社会,由于社会单元的小型化,传统的多子多孙的家庭式的养老形式,在就业压力,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逐步对以"孝道"延续的养老形成冲击。本文在客观调研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五家渠青湖社区一个点的情况,试图在社区自助互助养老形式上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孝道有许多敬老、养老的思想和措施,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养老敬老的思想文化传统。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伦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中国传统养老中起到了保障、凝聚、调控和稳定社会的作用。因此,在我国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之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孝道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面临着养老意识淡漠、赡养权利保障不力以及孝道伦理弱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构建以国家养老保障为主导、以家庭养老保障为主体、以社区养老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保障体系。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完善法律、养老保险制度、探索社区养老模式以及和谐家庭关系等方面入手,综合治理,提高农村养老质量。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道德建设离不开传统孝道的发扬光大,而现有关于孝道的研究多侧重文本分析,停留在理想化与抽象化的层次,缺乏与日常生活实践的沟通和连接。有鉴于此,以人类学的社区研究法来调查分析一个具体乡村社区的孝道实践有助于突破文本分析的局限,将抽象的孝道回归至惧体的社会文化场景中来理解其含义,并探讨社区中以做人的逻辑为基础形成的意义体系即社区之神是如何维持孝道实践的,从而为有效地在全社会弘扬孝道奠定基础,使孝道重建不至于流为空洞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更显突出。我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不是单纯的养老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需要全方位去审视社会公平和政府责任、伦理强化和法律规制、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传统孝道和社会主义孝道、物质困境和精神困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丧礼仪式是表达孝道的重要载体,但当前农村的大办丧礼之风,却使丧礼中孝道的表达方式偏离了传统丧礼意涵.本文通过对一个鲁中村庄丧礼改革实践的考察,发现村民在丧礼仪式场域中对孝道的表达与理解,作为彼此之间交往互动的重要依据,是丧礼改革的核心内容.村民对丧礼中孝道表达方式的共同理解以及基于此形成的社区舆论规范,构成了维系孝道的地方实践的"小传统".因此,孝道"避奢归戚"之关键,在于社区集体层次上重新定义丧礼中的孝道表达方式,并调整相关的舆论规范,以建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丧礼规范.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以家庭养老为载体,以孝道思想为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养老观的转变。当前农村养老观变化具体表现为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不愿意再单纯依附年轻人来养老;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赡养人;农村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让位于多元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0.
家庭责任伦理是指导农民代际互动行为的价值规范,父代是接力行为的行动主体也是子代反馈行为的评价主体,父代责任伦理影响农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秩序。城镇化背景下父代责任伦理进行了适应性调适,低龄父代延长资源积累时间,高龄父代克制消费需求,父代接力行为扩张。孝道话语在父代责任伦理调适下发生变动,孝道履责主体多元、孝道标准下降、孝道约束力弱化,父代为子代的反馈行为减负。为重塑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家庭养老法制融合孝道建构起有利于父代的保护话语,然而家庭养老法制保障力度加强却未同步改善农民家庭养老秩序,应然法律话语与实然孝道话语的分离是理解这一悖论的关键。家庭养老法制要立足于父代责任伦理的调适以及孝道话语的变迁,以提高家庭发展能力和父代主体意识为原则优化家庭养老法律。  相似文献   

11.
农村孝道观念对于维系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家庭、社会和教育等原因,农村孝道观念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此,必须通过扬弃传统孝道观念、倡导感恩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来重建农村孝道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表明,随着家庭结构、家庭权力与代际交换逻辑等的变迁,孝道不断失落,进而使农村老人在获取养老保障时处于不利地位。本文以洪湖渔村老年协会为调查对象,重点关注老年协会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地位与功能。认为孝道失落并非孝道文化的全面崩溃,而主要在于孝道的组织依托遭受到重大的冲击。而洪湖渔村老年协会的成立与实践,证明可以通过组织建设的方式来复兴孝道,改善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障状况。  相似文献   

13.
养老模式是老年群体对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多方面需求的综合反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的农村养老模式正在经历变革。在西部农村老年妇女养老模式中,家庭养老是基础。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孝文化逐渐缺失的影响,家庭养老模式的根基正在发生动摇。当前,社区居家养老符合西部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意愿,越来越为西部农村老年妇女所接受。社区居家养老主要有社区分散居家养老、社区集中居家养老两种方式。机构养老的服务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比较适合西部农村老年妇女中的特殊人群。  相似文献   

14.
新文学中关于"孝"的描写论述是一种以幼者为本位的观念,和传统的以长者为本位的孝道不同.启蒙者在提倡彻底反传统的非孝时,又用变奏的声音来努力表现美德孝道,呈现出一种悖论,表现出与传统文化难以挣脱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由于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冲击,孝道文化出现缺失和衰落,孝道文化在农村遭遇了诸多困境。本文试图阐明农村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社会功用,对当前我国农村孝道文化衰落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农村孝道文化建设的基本对策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结构与家庭职能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也随之产生变化。在传统社会,家庭在养老服务提供中占主导地位,几乎提供老年人的全部养老服务,尤其是在农村。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化养老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是,家庭的养老服务作用依然十分重要,在日常照料与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家庭养老服务资源缩减,政府对家庭支持力度不足,传统的家庭孝道趋于衰落。未来需处理好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关系,从多个方面助力家庭,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是在对中华民族传统孝文化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在当今农村“孝文化危机”的情况下,应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政府主导、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学术研究、孝德教育、法律监督等方面着手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孝文化,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春秋之世,传统的以崇拜祖先为主的“孝死”观念逐渐淡漠了,代之而起的是对在世父母的“孝生”观念,孔子顺应了时代的变化,赋予了西周传统孝道观念以新的内容。首先,孔子将西周孝道从宗法教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个人品德修养的最根本内容。其次,孔子的孝道思想是双向的,就是不仅子要孝,而且父也要慈,这正体现了春秋时期伦理思想的特点:相对性、平等性。第三,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的命题,认为“孝”是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基础及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