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明代中叶弘治年间,文坛上兴起了由“前七子”所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给统治文坛近百年的“台阁体”以沉重打击。这一运动的宗旨又为继起于嘉靖中的“后七子”所继承,把复古运动掀向新的高潮。“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历时近百年,给明代文坛带来巨大影响。这一运动的首倡者,就是“前七子”的领袖李梦阳。 据《明史》载,李梦阳是庆阳人,徙居开封。但庆阳在明代为府,领一州四县。李氏故里究系庆阳何处,前人无明确记载,而在府、县志及有关文章中对此却有歧说,因此有必要进行考辨。  相似文献   

2.
论李东阳的《拟古乐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拟古乐府》诗一百首,是明代李东阳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李东阳在该诗集的前面写有一篇《拟古乐府引》,其末尾署的时间是“弘治甲子正月初三”。可见该诗集写于弘治十六年(1503)以前。这一百首诗在艺术形式上是模仿汉魏乐府的。弘治、正德年间,诗坛上出现了拟古的倾向。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也提倡“古诗必汉魏”“今体必初盛唐”。清初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中曾把李梦阳的诗与李东阳的诗加以比较,他认为李梦阳的拟古诗是“模拟剽贼于声、句、字之间,如婴儿之学语”“求其所以为空同(李梦阳号空同)  相似文献   

3.
李双华 《学术论坛》2006,(7):147-150
吴中诗派为明代文坛重镇。明中叶李梦阳崛起文坛,倡导复古,其目的是要重振传统悠久的古典主义文风,其真正批评的对象是宋元以来文学的世俗化趋势,而吴中作家正是这种趋势的重要代表。尽管前七子的复古运动喧嚣一时,但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以个人日常生活为内容的作品始终占主导地位。吴中派是推动近世文学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李梦阳与康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阳与康海●王公望明代中叶的文学复古运动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而复古派“前七子”之主将李梦阳与其成员康海的关系,在他俩之一生中至关重要。本文拟就李、康之友谊以及康海被罢黜之背景,予以考索辩证。首先,让我们来看李梦阳与康海之结交过程。李与康相互...  相似文献   

5.
李梦阳,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他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学家,前七君子的首领,著有《空同集》。政治上,他敢于和贵戚、宦竖作斗争,曾因弹劾“势如翼虎”的外戚张鹤龄,与户部尚书韩文等一起定谋除去刘瑾等八虎,并代韩文起草奏疏而两次入狱。无论在政治上文学上他都有重要的地位,在甘肃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个佼佼者。  相似文献   

6.
李梦阳《空同集》人名笺证王公望王阳明《甲申中秋寄阳明子》(10)诗之“阳明子”当指王守仁。望按: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官兵部主事时,因劾宦官刘瑾,被滴贵州龙场驿丞。后被起用,...  相似文献   

7.
弘嘉时期是《文选》在明代流传的一大转关。《文选》诗作为汉魏古诗的审美范例,反映了我国中古诗歌的演进,而以中州文人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派恰好以汉魏古诗为宗,便赋予了《文选》诗辨析源流、指导创作等诗学功能,明代"文选学"的文学性也由此凸显。总之,"文选学"、中州传统文化、中州诗学三者阐释共通,加之李梦阳、何景明等文学领袖的激励,弘嘉时期的中州诗坛出现繁盛局面,所阐发的诗学理念既推动了汉魏复古诗学的阐释,又在一定程度上以正统诗学维稳明代诗学。  相似文献   

8.
纪锐利 《东岳论丛》2001,22(5):114-117
边贡为明“前七子”重要成员之一 ,在诗歌理论上积极拥护李梦阳的复古主张 ,以《三百篇》及汉魏、盛唐之诗歌为宗。具体学习方法上 ,提出“守之以正 ,时出其奇”。强调诗歌应有真情实感。内容上主张“文以载道”。作品呈现出飘逸清丽、感情真挚的风格特征 ,为明代文学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人观念中,明代“前后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和以李攀龙、王士祯为代表的“后七子”)的复古似乎是中国文学史上色彩黯淡的一页,评论家们每每提及,也多流露出鄙薄的神情,以为充其量是一陈腐的形式化运动而已,无甚可观处。然而,这种倾向性的评断与实际情况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下面,拟就自己的研究体会,谈谈对“前后七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李梦阳多负气节,为明代"前七子"领袖,是当时文坛的翘楚.受陇右地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李梦阳表现出执拗个性、刚正不阿,崇尚气节、敢于担当的人格节操.李梦阳的文学思想体现出以社会参与为核心的关学品质,具体表现为:(1)极力弘扬儒家的文学教化功能;(2)以复古求新变,达到提升士人精神的目的 ;(3)尚情贵真,散发出浓烈的庶民气息.李梦阳的文学创作传承"工部精神",深刻地反映了明代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淳厚闳伟、刚毅强奋的风格.李梦阳以秦人而为"秦风",其诗中描写了秦陇地区特有的山川形胜、民俗民风等,均与明代中原、江南士人不同.凡此,显示出特定地域文化对作家人格心性的深度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武功县志》的编纂义例探究康海的方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海(1475——1540),明代文学家,陕西武功人,曾与李梦阳、何景明、王廷相、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并称为“前七子”,著有《康对山先生集》、《(氵片)东乐府》以及杂剧《中山狼》、《王兰卿》等。《武功县志》是其撰修的一部颇有影响的志书。 康编《武功县志》,成于明正德十四年秋。吕经野、何景明先后为该志作序,盛称“绪理要会,粲然明备”,“覈事显义,用昭劝鉴”,堪称“志之良  相似文献   

12.
明代弘治年间崛起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复兴的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相继称雄于文坛近百年之久。对于他们勃兴文学复古运动的群体形象,历来文学批评家大多以“拟古”二字加以概括。然而,叶燮、王渔洋等人,却在心平气和的再三审视中,看到了七子派的诗文创作与文学主张有得与失的两面性,认为在反对“剽窃摹拟”、尊重创作个性方面,王世贞等人的诗评“间有大合处”。虽然他们对七子派文论中的“大合处”缺乏系统性的阐述,对其“间有大合处”的动因缺乏深刻的剖析,但却开启着人们深远的思索。  相似文献   

13.
祝允明的诗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弘治末,前七子复古运动兴起,吴中文人亦深受其影响,祝允明是未入七子阵营在吴中本地发生复古转向的文人.他提出诗"各有所至"的诗歌观,在时代、风格、诗体的取向上,表现出平览、通达的开放思维;否定唐后诗风,认为"诗死于宋";并主李(白)优杜(甫)劣论,究其本质实是对宋代浮泛学风的批判.祝氏以在野身份所拥有的复古意识改变了吴中的诗歌传统,使其在接受主流文学影响之后,整合新的元素,向更接近主流文学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4.
史小军 《学术研究》2001,(4):131-133
王蒙先生曾说 :“归根结底 ,文学观念的变迁表现为文体的变迁 ,文体是文学最为直观的表现。”① 此言不差。以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极其频繁的复古现象为例 ,无论每次复古运动的出发点和具体目标有何不同 ,文体的变革始终是复古者关注的焦点。如果进一步深究 ,便不难发现 ,复古者的文体意识在复古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甚至决定着复古运动的发展方向。唐代古文运动及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历程就正好说明了此点。何谓“文体意识” ?按照陶东风先生的解释 ,即“一个人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对于文体特征的或明确或朦胧的心理把握。…  相似文献   

15.
艾南英(1583—1646),字千子,号天佣,明东乡(今江西东乡县)人。天启四年(1624)始举于乡,因对策有讥刺魏忠贤语,罚停三科。崇祯初诏许会试,终不第,然文名日振。他曾组织文学社团豫章社,倡导效法唐宋派的散文,反对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为文曲尽形容,笔触犀利,平易通达,以其理论与实践为明代散文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总结,成为清代桐城派散文的先声。 一、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 明代由(?)。阶级矛盾的尖锐复杂,市民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徽商的崛起和七子派文学思想的传入,长期闭塞保守的徽州区域于嘉靖、万历、崇祯朝掀起三次文学复古浪潮。它们虽是席卷全国、浩荡持久的前后七子派和复社、几社文学复古运动的余响和尾声,徽州文人却能借势发力,在修正完善复古理论、扩大复古影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迎来本土文学的盛世。由于主将汪道昆离世和政局恶化,盛行百年的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于万历后期逐渐衰微,骨干成员思想转向呈多元化态势。明代徽州文学复古思潮的盛衰消长鲜明地折射出时代文艺思潮的演变与转向轨迹,在区域文化史和明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李梦阳《空同集》人名笺证(之三)王公望李东阳《少傅酉涯相公六十寿诗三十八韵》(28)诗中之“少傅西涯相公”即指李东阳。望按: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祖籍茶陵(湖南茶陵县)人。天顺八年(1463)进士。成化时,授编修,以礼部左侍郎兼...  相似文献   

18.
时赵春(1509——?)字景仁,号浚谷,甘肃平凉人。明嘉靖五年进士,曾官刑部和兵部主事、瀚林院编修、山东按察副使、右佥都御史兼山西巡抚等职。他一生三起三落,二次因建言被罢官,第三次被起用后,曾领“民兵”防守北京,后又督边“御戎”,然因兵败回籍,直至故世。赵一生以论政而闻名,面且,“文章豪肆,与唐顺之、王慎中齐名”(《明史》卷200)。本文试就其文学活动及散文谈点鄙陋之见。一赵时春是明代中期的文学家,他的文学活动是在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活动之  相似文献   

19.
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几种文学史论著(如中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李梦阳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代表明代文学的拟古派。这实际上维持了清人(《明史·文苑传》及《四库全书提要》等)以来的观点。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已提出不同看法,高度评价了李梦阳的文学成就。国内有章培恒先生《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一文(1985年在日本发表),亦力纠旧说。本文力图对李梦阳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公允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0.
杨慎的文学观及其对复古派的抗争李朝正有明一代,历经267年,而文学派别之多、门户之见之深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文学的复古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斗争的激烈与持久旷古少见。文学派别在明代较多,撮其要者即有台阁体、茶陵派、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