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2-2007年的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检验公司治理机制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影响,发现:提高公司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增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当的董事会会议强度可以减少信息披露违规行为;上市公司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政府干预程度越低、法治及中介组织发育水平越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越合规;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的公司有更高的信息披露质量;两职兼任、独立董事比例、委员会数量对公司透明度均为无显著影响;会计绩效越好、资产负债率越低,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越规范。  相似文献   

2.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上市公司会计盈余信息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从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上市公司盈余信息关系的视角出发,分析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2000~2003年沪市A股为样本,经过研究发现:盈余信息及时性与机构持股比例正相关。公司治理结构合理,盈余信息及时性强,是吸引机构投资的动因。机构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有效抑制操纵应计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增强盈余信息真实性,说明机构持股参与公司治理能够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上市公司的经营更加规范、有效。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2007~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以其信息披露的考评结果作为衡量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指标,分别考察了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股权构成的股权特征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在选取控制公司财务风险和公司规模的控制变量后,发现股权特征能够对会计信息透明度产生影响。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越高,股权制衡度越低;国家股持股比例越高,法人股持股比例越低,会计信息透明度就越高。因此可认为,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依赖于内部公司治理的股权特征。  相似文献   

4.
公司治理与机构投资人持股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一连串的管理阶层舞弊案发生后,信息透明度(Information Transparency)成为实务界和学界关心的焦点,而信息透明度为其探讨公司治理制度的重点之一。本研究探讨董监事会的组成、股权结构、薪酬制度和信息透明度等公司治理机制与机构投资人投资间之关系,了解包含信息透明度在内的多项公司治理评量变量是否为机构投资人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研究结果亦显示,董监事持股比例、样本公司所有权透明度与投资者关系透明度与机构投资人持股呈现显著正相关。显示公司治理成效愈佳及信息透明度越高的企业,将较易吸引机构投资人的青睐。  相似文献   

5.
上市公司治理因素与财务困境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宗军  李红侠 《管理学报》2007,4(6):803-814
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因素与财务困境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以1998~2005年被ST(special treatm ent)的公司及其配对样本共计528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使用二元Log istic回归分析方法,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H-10股权集中指数、股权制衡度、国家股比例、最终控制人类型、独立董事持股比例以及审计意见与公司发生财务困境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管理者代理成本显著提高了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危险性。而高管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以及CEO的双职合一对困境发生的概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司治理问题历来是我国学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国内外大多研究指出公司治理与公司绩效是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某些治理维度,例如股东持股比例、董事会规模、管理层激励等与公司治理又呈显著相关关系。从国内外的文献可以看出,对公司治理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治理结构层次的研究。总之,研究的结果均表明公司治理实践对公司绩效有着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罗付岩 《管理评论》2015,(3):174-184
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与上市公司的会计盈余信息关系视角,分析不同投资期限的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使用Gaspar等指标,把机构投资者分为长期机构投资者和短期机构投资者,利用我国上市公司2003-2011年数据,实证检验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期限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发现:与预期一致,长期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越高,越能体现其公司治理效应,即与盈余管理及正向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短期机构投资者比例越高,越能体现其投资的短视行为,即与盈余管理及正向盈余管理显著正相关。长期机构投资占优和短期机构投资占优分别体现其公司治理效应和信息交易效应,说明只有长期机构投资者才能参与公司治理、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因此,提高长线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和建立长线机构投资者的激励机制才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李晓燕 《经营管理者》2014,(28):108-109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运用2012年深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两职合一、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透明度负相关,其他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无限售条件股份、监事会规模、高管持股比例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正相关,董事会规模与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透明度无显著关系。提出改善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不断暴露的公司丑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案件虽形态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丑闻的源流都是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开始纷纷反思控制公司管理层的公司治理问题。本文从企业形态的演进出发,探讨公司治理的核心内涵,以及如何解决对公司治理问题。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共同构成了公司治理的体系,但无论是内部治理还是外部治理,现代公司治理的核心内涵就是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和监督。  相似文献   

10.
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审计费用作为审计质量的代理,试图调查管理者持股、第一大股东持股、产权性质、董事会特征、公司治理会议、公司控制权市场、法律环境和债务融资等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影响审计质量。研究发现公司治理确实对审计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经验证据大多支持治理水平高的公司具有较高审计质量的论点。但是,我们没有发现管理者持股、董事会特征和债务融资显著影响审计质量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张文辉  陈荣秋 《管理学报》2007,4(4):431-435
通过顾客参与公司治理与公司相互持股的比较研究,从企业战略联盟的角度,得出了顾客参与公司治理实质上是代表了一种新型的企业战略联盟类型——治理权战略联盟——的结论,它与现有的包括公司相互持股在内的股权型战略联盟和契约型战略联盟相比更具生命力和优越性。在当前经济总体上由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成买方市场的背景下,通过顾客参与公司治理的形式在供需双方间建立治理权的战略联盟必将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数量和市值比例越来越高,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也越来越大.本文采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和截面数据(Cross Section Data)计量方法研究了与个人投资者相比具有专业、信息和资金优势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效果.基于CCGINK2004-2006沪深两市3470家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机构投资者在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和市场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烟台发展”股权演变与其价值互动关系的考察.分析了大股东持股动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其与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之间的差距对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团队、战略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检验了股权集中度与公司价值关系的不同观点.认为控股股东的持股动机是影响公司价值的重要因素。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比前三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具解释力.而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或左半倒U型关系.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之间的持股比例以及第一大股东。与第二大股东、第三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之间的差距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岳朝龙  岳香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773-778
本文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绩效等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经营者现金报酬与上市公司绩效、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营者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规模虽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并不显著;公司所在行业和地区因素影响经营者报酬水平.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选用2003~2009年上海、深圳交易所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Khan和Watts(2007)提出的衡量公司年度会计稳健性的指标C-SCORE,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管理层激励三个方面,研究公司治理因素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会计稳健性负相关,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稳健性显示出正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我国上市公司中 25 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为样本,就我国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这 25 家管理层收购企业中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呈非线性的三次方程关系,即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 0~7.50% 的范围内,随着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当管理层持股比例在 7.50%~33.35% 之间时,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管理层对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占,增加公司的代理成本,从而表现为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负相关;而在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 33.35% 的情况下,持股比例的增加又会刺激管理者的经营行为,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这一结果证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实施管理层收购的企业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呈非单一性关系,对于我国有效地开展上市公司治理、合理地实施管理层收购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罗荣华  王良  赵鹭 《管理世界》2023,(6):120-144
机构投资者如何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是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一个考虑基金网络结构特征的理性预期交易模型,对基金网络中非持股基金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证明,非持股基金能够从基金网络中获取上市公司关于创新活动的信息,并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和公司进行信息互动。非持股基金的这一活动能够缓解公司经理对创新活动可能拉低股价的担忧,进而激励公司选择高水平创新,也即非持股基金通过“潜在购买”机制发挥了公司治理作用。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上市公司创新数据和基金网络结构数据,证实了理论模型预测的非持股基金的“潜在购买”治理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当基金网络中非持股基金拥有更高的购买能力和意愿时,“潜在购买”治理效应对公司创新活动有更强的激励效果。基于基金网络结构的增长规律,本文还发现,在“潜在购买”效应背景下,基金网络规模和公司创新活动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当调整后的持股基金网络规模超过2.4%这一临界值时,公司的创新投入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股权特征与董事会领导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选用 1998 年以前上市的所有 A 股公司作为样本,对样本公司的股权特征与董事会领导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模式的公司比例在逐年下降;(2)含有国家股和国家股比例越高的公司越倾向于总经理和董事长两个职位由同一个人担任;(3)由母公司控股以及中央和部委所属的公司更倾向于由大股东董事长同时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4)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控股股东董事长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19.
董事会特征与总经理变更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1999年前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董事会特征等治理变量对总经理变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相对业绩下降公司的总经理变更能起到显著解释作用的变量只有董事会会议的次数和公司的领导结构。而其它治理变量,诸如董事会规模、管理董事比例、独立董事比例、股权集中度、董事会成员持股比例等,未能对总经理变更起到显著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安邦坤 《经营管理者》2009,(22):261-261
交叉持股制度在资本市场蓬勃发展,而我国法律对此并未有明确规定。作为公司相互投资的一种形式,交叉持股有正反方面功能,影响公司治理,应辩证对待。为减少交叉持股之弊端,应发挥公司治理的互补作用。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助于减少交叉持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