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人帮”在上海的御用写作班子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作为一个修正主义者进行了恶毒的诬蔑和攻击,其中竭力诋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就是典型的一例。请看他们的反动叫嚣:  相似文献   

2.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在一九三八年写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完全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论断。这个论断问世之后,苏联有些学者把“完全适合”解释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有的还从中引伸出否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的荒谬结论。对此,斯大林尖锐地指出:“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世界共产主义事业的贡献,广西社会科学院和广西马列著作研究会不久前在南宁市召开了斯大林经济思想学术讨论会。与会的理论工作者围绕着斯大林关于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在他那篇历史性的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通常被称为“秘密报告”)中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在报告中,他揭露斯大林利用这一罪名加害一大批老革命家和其他人.后来的事实证明.斯林大迫害无辜者,这不是赫鲁晓夫的捏造.不过,说“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在斯大林之前,列宁就正式使用过这一词语.而列宁本人明确指出,他是从18世纪法国革命家那里学得的.  相似文献   

5.
读了《经济研究》1979年第八期孙冶方同志的《论作为政治经济学对象的生产关系》一文,很有启发,但有些说法还不能同意,提出来和孙冶方同志商榷。一、关于斯大林同志的生产关系定义中的“交换”问题。斯大林同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中有没有“交换”?孙冶方同志说:“斯大林定义中没有‘交换’”,“斯大林同志因为一般人都把‘交换’理解为‘商品交换’,他怕引起误解,所以就把‘交换’这一项目取消”。斯大林的定义中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经济理论界,对恩格斯、斯大林给政治经济学对象所下的定义,进行了热烈地讨论。由于这两个定义在文字上表述不同,就产生了对定义的不同理解。其中之一,说斯大林的定义不仅“是从恩格斯的定义后退了”,而且“是后退了两步”,说在我国经济活动中“许多含混的、不确切的甚至是错误论点,都是由此引出的”。对斯大林的定义持否定态度,这是当前经济理论界在讨论经济理论问题中片面性的一个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7.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已经六十周年了。六十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列宁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伟大发展,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学者,借世界性的“反斯大林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讲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时提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他讲到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问题时,前面并没有提到“各尽所能”。是斯大林开始把“各尽所能”与“按劳分配”联在一起的。他说:“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公式。”斯大林科学地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  相似文献   

9.
论毛泽东与两个“彻底决裂”──兼析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辜堪生,李娅玲众所周知.1917年“十月革命”的炮声给中国送来了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但为什么毛泽东却说他是1920年夏天才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呢?根据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回忆,毛泽东是在读了《...  相似文献   

10.
<正>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非常肯定地讲到:“可以而且必须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对消费资料的生产占首要地位”(《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96页)。在这本书中,斯大林同志还无条件地把“在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占优先地位的原理”看作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斯大林选集》下卷第600页)。可以说,“生产资料的生产占优先地位”是斯大林经济论著中一贯的观点。他的这一观点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些同志把它作为扩大再生产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斯大林讲的“首要”、“优先”等概念究竟包含哪些意思呢?人们通常是从两方面来理解的。一是指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首先要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其次要扩大消费资料的生产,前者占首要地位,后者占次要地位。就是说,顺序上有先后之分,地位上有主次之别。二是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4页)  相似文献   

12.
讨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除研究它的内容,肃清左倾路线的影响外,还应研究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如何实现,谁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执行者,弄清这些问题,对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如何理解斯大林的定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基本内容主要体现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而斯大林的论述又是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观点。“文化大革命”中有些人想否定斯大林的定义。粉碎“四人帮”后,大多数人认为斯大林的定义是正  相似文献   

13.
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处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过渡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链条中承前启后的一环.我国学界对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从一味批判到客观分析和重新审视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梳理和分析,避免了斯大林及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第二国际评价上的不公,使我们的研究具有多视角性,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事实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4.
<正> 《红旗》杂志一九七九年第十二期上,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经济理论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作者是林子力同志。他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批评斯大林的所谓生产关系的“三分法”。他说:“斯大林明确地把所有制规定为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并决定着其它两个方面。从而就使得所有制成为可以脱离生产、流通和分配而存在的独立的概念,实际上也就是把所有制简单地等同于生产资料的归属。”“恰恰正是这个‘三分法’,是马克思生前批判过的形而上学”,并且“陷入了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5.
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经济学者们普遍都肯定了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的表述是正确的。斯大林说:“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就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问题在于对这个“需要”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同志认为斯大林所讲的“需要”,应该包括四个方面,即:人民生活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无产阶级专政对内行政管理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以及援外的需要。我们认为这种多需要的观点,就是多目的的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斯大林的论述的曲解,成了我国现实生活中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的理论依据。因此,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实在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下面谈谈我们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今年三月五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斯大林逝世二十九周年纪念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以下简称《苏经》)是斯大林生前最后一部光辉著作。在这部著作里,斯大林扼要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书中的基本观点对各国的经济理论界有很大影响,它已成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各种版本教科书的理论依据。当然,由于历史实践的局限性,书中的某些观点也有不妥之处。但从整体上看,它是一本不朽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多次号召我们学习这部著作。今天重读《苏经》,颇受启发。现仅就商品生产理论谈一些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7.
铁托集团一方面以打手姿态出现,认为“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思想落后于现代社会主义的发展了”。“只有南斯拉夫的反对斯大林专制的斗争在这一方面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在实践和理论上实现了认真的、坚决的对斯大林主义的批评”。另一方面又把自己扮演成“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英雄”。如在他们“七大”通过的纲领序言中说:“……它力求从理论上总结南斯拉夫共产党(即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的一些基本经验,即它领导革命——改变社会经济基础,以及实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建设其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从列宁的《哲学笔记》到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后退”了。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其主要根据是,斯大林在自己的著作中,只讲对立面的斗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不仅没有引述列宁说过的“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而且还认为发展过程“不是通过现象和谐的开展”,实际上等于否定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评论者由此得出结论,并以此作为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人及其需要”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多次谈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在具体的表述上也不尽完全相同。他在“雅罗申柯同志的其他错误”一节中说道:“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不是利润,而是人及其需要,即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同志不把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表述为“人的需要”,而说成是“人及其需要”,这是为什么呢?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用语是非常严谨的,因此他这样讲,而不那样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中,一直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达社会主义社会和共户主义社会,这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前几年有人对这种“五形态”理论提出了质疑。他们说这“不是马克思的思想,而是斯大林的杜撰”。斯大林“不仅这样划分出五种形态,而且把每一种形态同生产力水平联系起来,说这些形态都是由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斯大林的这些观点“形成一个僵化的教条”。“实际上,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人类社会演进的道路是多线的而不是单线的”,“多线论的基本精神与马克思当年的构想是一致的”。许多同志写文章阐明“五形态”理论不只是斯大林的观点,而且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我是同意后一种说法的,但是否定“五形态”理论的同志提出的问题,远远超出了怎样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它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本文想在这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以就教于理论界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