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78-82
古拙是傅山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贯穿了他论文、论诗、论书和论画各个领域。在傅山的文艺观念中,古拙指的是不事安排、不事修饰、情感真挚、境界自然之美。傅山对古拙的强调,不仅是其自觉的美学追求,更是其人格精神的自然升华。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在书法理论中,傅山通过作人正奴等概念深入表现其遗民人格。在书法创作中,傅山通过笔力、奇字、率性、疾速等表现方法和丑拙支离直率等创作审美来表现其遗民人格。遗民人格对傅山书法理论的渗透,能够使其书法理论观点鲜明、内涵深刻、铿锵有力和感人至深,但往往带着某些偏激。这种渗透,能够在其书法创作的取法对象、表现形式和意境创造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王恩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763-765
李白与杜甫是盛唐时期两位伟大的诗人,共同经历了大唐帝国由极盛走向衰落的转折过程,但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的风格却是迥然相异: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杜甫则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两位生活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伟大诗人在诗歌的创作风格上之所以会如此不同,主要受到思想体系、家庭背景与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曾晓云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0(1):56-60
目前学界对王维《酬严少尹徐舍人见过不遇》与《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二诗中"严少尹"的身份有严挺之和严武二说,二诗系年亦有开元二十一年与乾元元年之说;对《河南严尹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诗中"严尹弟"则一致认为是严武,诗作于上元元年。经笔者考订,认为"严少尹"与"严尹弟"俱为严武,三诗俱为王维与严武交游工作,前二诗作于乾元元年,后一诗作于上元二年。 相似文献
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8-29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有不少文学作品曾经被批评家誉为绝唱,这一重要的文学批评现象迄今为止尚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以此为切入点,搜集了从宋至清的众多诗学批评文献,发现共有284首唐诗被誉为绝唱。这些诗歌由78位诗人创作,其中杜甫以73首独占鳌头。唐诗中绝唱最多的三种诗体分别是七绝、七律和五律,这与创作基数、诗体地位及社会功用有关。基数越大,地位越高,功用越强,绝唱数就越多,反之则少。唐诗绝唱按题材可分为19类,其中山水田园类、家国兴亡类和咏物类最多,这与唐诗的文体特征及所取得的成就相吻合。284首唐诗绝唱由113位批评家评出,其中明、清两代的诗评家贡献最大。正是他们的绝唱之誉,扩大了这些诗歌的影响,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查正贤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77-83
在杜甫流离陇西以及西南时所作诸诗中,经常出现汉末著名隐士"庞公"这一意象.它在杜诗中有着颇为复杂的意义,一方面,它反映了杜甫在乱世流离中以隐逸自视的自我意识,是杜甫自我形象的写照;另一方面,基于自觉的家声意识,杜甫又以"儒"否定了自己"庞公"式的隐逸生活,信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超越了普通士人的隐逸意识. 相似文献
8.
钟一呜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74-81
傅山的书学思想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政治伦理层面的,一是艺术技法层面的。就政治伦理层面而言:一是提出了"作字先作人"的观点;二是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观点。就艺术技法层面而言:一是推崇天然浑成的艺术审美境界;二是倡导取法篆、隶的崇古价值取向;三是重视书法实践中的法古。 相似文献
9.
吴在庆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50-52
根据杜甫对苦难民众一贯的情感态度,以及他在作咏雨诗时的惯常思路,其《喜雨》诗“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句,表现出诗人虽心喜蜀中这场雨,但仍心有不足而“忧思”:不仅忧“巴人”也忧因旱灾引起的吴越“盗贼”。因此他盼望再有一场滂沱大雨,不仅彻底解除蜀中的旱象与“气”,而且解除吴越的旱象与灾,从而缓和吴越地区的政局。 相似文献
10.
“杜诗疗病”之说兴于唐代,缘起于杜诗能治愈疟疾的戏说,后来伴随历代读者对杜诗理解和感受的积累,读杜诗可以祛病的阅读体验逐渐被丰富和强化。“杜诗疗病”之说的流传,不仅是杜诗文学接受史上一种独特的接受现象,也是我国阅读治疗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医案。 相似文献
11.
孔令环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90-94
冯至是20世纪40年代新诗人中受杜甫影响最大、对杜甫精神领会最深的诗人之一。冯至从杜甫那里继承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继承了把内在生命和外在宇宙对接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方式,继承了在诗歌创作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新精神,并进行了现代化转换,是杜甫千年之后难得的知音。 相似文献
12.
纵观赋的发生与发展,从“赋者,古诗之流”开始,继而发展成独立的文体,与诗的关系始终是相分又相合。赋不断从诗体中吸取养分,使体物铺叙和诗意抒情相融合,推动自身向更为完善的形态发展。同时,赋所具有的铺陈手法及俳偶特点也给了诗以影响,从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傅山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的要求和反映,理学的僵化反动和社会的变迁催生了经世致用的理论。傅山的经世致用思想丰富而深刻,在民族对抗的大环境下,将经世致用的目的引向济世救时,自身又茕然一身的笃行实践。提出功利主义的核心主张,开启了实用主义的先河。以考察亲历作为经世致用的根本方法,加之以创新为重要灵魂,使得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更加深化,对之后的思想发展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傅山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当时时代的要求和反映,理学的僵化反动和社会的变迁催生了经世致用的理论。傅山的经世致用思想丰富而深刻,在民族对抗的大环境下,将经世致用的目的引向济世救时,自身又茕然一身的笃行实践。提出功利主义的核心主张,开启了实用主义的先河。以考察亲历作为经世致用的根本方法,加之以创新为重要灵魂,使得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更加深化,对之后的思想发展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批评旨在通过对若干有关联文本的考察,在更深邃、更博大的文化-哲学视野中审视文学问题.本文从重诂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小诗《飞虻》入手,在三层阐释层面上审视作为强者诗人的布莱克表现出的"影响的焦虑",以及他的"焦虑"对后代作家的再度影响,揭示跨文化、跨时空的语境中,以互识、互证为基础的人类思维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周睿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2):102-106
在对明清时期"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作辨正的基础上,阐释傅山对书-道关系的理解,并以此对他提出的"丑"的审美理念以及对碑学的倡导进行了贯通和剖析,从而从时代精神的高度整体地动态地把握傅山的书法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17.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07-117
傅斯年的墨学研究以墨子非命论为核心内容,探讨了墨家思想的宗教性特点,分析了儒墨相争的原因和实质,考证了墨学源流及墨子其人其书。他的研究对同时期的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傅斯年之墨学研究,既秉承科学的真理观,也富有民族主义情结,极具批判与创新精神,是一种努力重新评价传统的表现,有着与五四运动一样的关怀。他运用比较学、统计学等新的研究方法,立足于史料,进行合理的哲学思辨,为墨学研究乃至先秦思想史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19.
董正春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6):44-49
古代"毛诗"(<诗经>)开创了"比、兴"传统,当今"毛诗"(毛泽东诗词)继承发展了这一传统.毛泽东的诗论和诗词创作都足以说明"诗要用形象思维"、"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它体现了对诗歌本质的认识和对诗歌创作规律的把握,对诗歌鉴赏和诗歌创作以及今后中国诗歌民族化的发展方向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