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义学,这一关于理解问题的哲学理论,历经了由古代新教释义学到近代人文释义学再到现代哲学释义学的嬗变。新教释义学首先提出圣经结构的整体和部分在理解中的关系问题;人文释义学将理解理论的研究由个别学科扩展到人文领域;现代哲学释义学“扬弃”了先前理论并超越诸种理解学说,使释义学由一般释义学升华为哲学释义学。但是,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矛盾性,特别是由于不懂得理解的实践本质,现代哲学释义学陷入不可逾越的理论误区。只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原理才会使理解回归现实,才是建构真正科学释义学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
释义学作为一门边缘科学已有许多门类,但在教育领域尚缺乏系统的研究.释义学与教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本文拟就教学释义学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世界上存在的所有事物和现象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山川田野具有自然意义,语言文学具有社会意义,动作表情具有心理意义,遗传密码具有生物意义,市场行情具有经济意义.可见,没有意义的事物和现象世界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尽管“意义”有积极的、消极的、正面的和负面 的,但毕竟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人们彼此之间之所以能够沟通、理解,就是因为有“意义”的存在,可以说没有意义上的相互理解,便不会有人类社会.所谓理解就是意义上的理解.正因为“意义”有如此普遍的重要功能,在科学领域便相应地产生了一门学问——释义学.  相似文献   

3.
理论区分为认知性理论与意向性理论两类.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228页)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意识,它告诉人们客观世界是什么,属于一种描述性或认知性的意识;而作为创造客观世界的意识,它告诉人们做什么、怎样做,则属于意向性意识。列宁还将观念区分为认识与意图两类,他指出:“观念是〔人的〕认识和意图。”  相似文献   

4.
对语言与理解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语言是理解的基础不学会使用语言,进而学会认识一种语言,我们显然不能谈论任何事情,也无法进行“谈论”。因为语言知识亦是现实知识。人因为掌握了语言才具有了对世界的态度看法或世界“观”。世界同世界之“观”的关系就如同视象学所说的事物的知觉同事物本身的关系。在现象学看来,“事物本身”只不过是形形色色的彼此转换的事物知觉的连续性。现象界就是在人的活动中,并且通过活动建立起来的客观世界,如果没有这种交换与理解,则形形色色的现成在于事物的统一,即自然((德)海德格尔著《存在与时间》,中译本P177)也只能是…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五十年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波普,在他的“突现进化论”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他认为“可以区分出下列三个世界或宇宙;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或行为的动作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没有认识主体的认识论》) 关于“世界3”的对象,波普多次提到的大致有以下这些:语言、问题、推测、理  相似文献   

6.
一近年来,国内哲学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对人学性质的理解见仁见智,而对哲学与人学关系的看法,更是歧见纷呈,众说不一,但在国内哲学界有一种似乎很新潮且有一定影响的说法,即哲学就是人学。主张“哲学就是人学”的人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体,哲学应以人为本,人是哲学的出发点、中心和目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世界,它是通过对人的理解来理解世界的,哲学在内容上是自我认识的理论。所以,简而言之,哲学就是人学。持“哲学就是人学”观点的人还有一种说法,即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因为哲学应反映时代精神和自身发展的内在…  相似文献   

7.
费希特《伦理学体系》是按照其知识学原理写成的,按一般理解是知识学原理在实践领域即伦理生活世界的应用。但是,如果知识学原理本身是个不关涉实践的单纯概念的思辨,它又如何能有向实践应用的规范有交往性呢?本文由此疑问出发,探究在国内外学界很少得到深入探讨的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同实践哲学的内在关联,认为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不可被理解为单纯的逻辑学,而只能被理解为伦理的形而上学,才是有规范的有效性。由此试图得出的结论是,费希特的知识学原理本身,只有从本原的实践,即本原行动出发,才使得它作为形而上学成为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汉儒由“学”与“术”的分野产生的文论叙述的双重指向,由此达到对汉儒文论的整体理解,这是一种以经典释义为凭藉进行文化规范的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学术讨论中,哲学界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许多分歧。关于实践的定义众说纷云,有十几种之多。在这些不同观点的论争当中,大家都使用了“客观”、“物质”和“客观世界”等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却不相同。例如,有的同志把“客观世界”理解为实践主体(人)以外的“外部世界”或“自然界”;而有的同志则认为实践的主体(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是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应包含在“客观世界”之内。很明显,这些不同的理解,是引起对实践概念认识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弄清“客观世界”、“物质”概念,以及它与实践概念的关系,是非  相似文献   

10.
卡尔·波普所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提出一个著名论点,社会科学研究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自然主义学说),即都必须采用逻辑演绎和对假说证伪的方法,并据此对历史决定论提出尖锐的批评(泛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学说)。当然作为研究方法的逻辑演绎与假说证伪的一般性无疑是社会科学家普遍可以接受的,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波普对“整体”主义的批评和由此引出的社会哲学。波普认为,由于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必须采用逻辑演绎和假说证伪的方法,从而作为一种“整体”知识的社会科学理论假说是不能检验的,特别困难的是检验这种“整体”知识所需要的受控条件会完全改变理论假说形  相似文献   

11.
时间系统论     
如果说,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存在着困难,那么,对“时间”的理解简直就是无可捉摸。因为,关于空间,人们在认识中尽管存在一些困难。但是,“空间”这概念自古以来就有所指称(指空洞的容器):然而,关于时间,人们甚至不能给它以定义,即不能给出“时间”这概念任何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指称。正如一本科普读物所指出:“在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感觉和抽象当中,最难捉摸的一个实体恐怕就是时间。它看不见,摸不着,永远流驰,执拗向前。”(《时间——人类对它的认识与测量》,漆贯荣编著,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页)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的哲学是德国唯心主义古典哲学的最高峰,黑格尔的最大功绩即在于回复到辩证法。确实象恩格斯所说,在黑格尔哲学里贯彻着极为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头脑混乱,另一方面它又不自觉地给人们指出了一条真正切实认识世界的道路。黑格尔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既是唯心的,又是辩证的,在哲学史上是有巨大的影响。恩格斯说:“无须特别熟悉黑格尔也可以知道,黑格尔要高超得多,他主张主体和客观力量相调和,他非常重视客观性,认为现实即存在比个人的主观理性要高得多,并且正是要求个人承认客观现实是合理的。”列宁说:“由于黑格尔研究了客观世界的运动在概念的运动中的反映,所以他比康德等人深刻得多。”这说明黑格尔关于主观与客观关系的论述虽然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却有许多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3.
在现有的刑事诉讼证明理论中客观真实论占有“显赫”的地位 ,然而客观真实论自身尚有一定的缺陷 ,这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识 ,并积极地加以研讨。本文试图从其内容和理论意义两个角度对客观真实作简单剖析 ,以求客观真实论的完善并加深对刑事证明理论中若干基本概念的理解 ,尚乞方家教正。一、评客观真实的内容“客观真实即绝对真实”,这是较早的一种表述。如 1 989年版的《证据法学新论》中说 ,应当查明的案件事实 ,应当是“事实本身的真实 ,也即事实的真情 ,事物的真相”1。又如 1 996年版的《刑事诉讼法学新编》中说 ,“认定案情必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非构思”写作理论对写作学“构思论”的观点的质疑,“构思论”写作学理论在中国的写作实践中产生的弊端和它自身的矛盾之处,论述了“非构思”写作理论产生的背景、渊源,强调“非构思”写作学理论的本土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理解、解释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是诠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对诠释学从“理解或解释”到“理解与解释”的模式转换过程作了历史性的评析。作者指出,狄尔泰为抵御实证主义的侵袭,建立独立的精神科学,将理解与解释严格对立起来,使之分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即:自然——解释,精神——理解。这种观点易于陷入相对主义,为以后的诠释学家所不取。实证主义试图以自然科学来统一理解与解释,而伽达默尔、利科尔等人则着眼于从“对话”、“本文”来统一这两者。作者认为,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解与解释的基础乃是人们的交往实践;唯有语言与行为(实践)的相互诠释,才能真正达到理解与解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我们应当深入理解马克思:他的实践转向和物质生产转向的真正意义,在于开创了哲学关心人类问题的新时代。从通常被作为“唯物史观”的内容中,指出它所蕴涵的深层的人类性、人类学的东西,从而认为马克思关于历史的理论,实质上是关于人类世界的哲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合理生存并走向自由解放的哲学理论。这一新的理解,既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深层意蕴,又有助于马克思哲学在当代的出场:关心各民族向“世界历史”的发展并合理地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古典经济学的一代宗师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是对市场机制、市场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乃至非经济行为的形象表述。这一理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的背后看到了左右这些现象的本质即客观经济规律,证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使经济学不再是一种纯现象的描述,从而进入了它的科学发展阶段。“看不见的手”理论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理论、价值规律理论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理论来源之一。考察分析这一理论,对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而且还具有促进人们认识、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龙向阳  江波 《学术研究》2004,(11):79-83
所知“世界体系理论” ,就是指当下人们在介绍和宣传世界体系研究者们的思想时 ,所作出与其本义不一致的理论归纳和概述。它对世界体系研究者们的思想和观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甚至矛盾的讹传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即对“世界体系理论”概念的误传、类别的误传、对反体系运动和“边缘化”的误解。对所知“世界体系理论”讹传进行批判有利于人们对世界体系思想真义的理解、批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对于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三个世界”的理论,近来不少同志从哲学基本问题上作了深入的分析。笔者认为,波普既是个多元论者,又是个相互作用论者,在他看来,“三个世界”正因为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才各自具有自主性。因此,我们在讨论波普这一理论时,也不可忽视他的相互作  相似文献   

20.
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误读存在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误读往往被认为是文化交流中的壁垒,是交流学、翻译学批评的对象。本文从文化哲学、现代释义学角度阐述由于前见与视界问题的存在,误读存在与文化融合的合理性。并以梭罗创造性理解中国典籍为个案,分析论证了误读实际上是带入性理解。因此,面对语言文化差异不能只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更要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