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活动与马尔库塞的新感性说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即它们都强调感性在人性中的地位 ,都张扬自主性 ,表现出反传统的倾向。一句话 ,审美解放是两者的共同目的。当然 ,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禅宗与马尔库塞新感性说之间的差异 :第一 ,两者对待情感的态度不同 ;第二 ,两者对待现实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第三 ,两者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 ;第四 ,两者对待语言的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2.
诗话之作,自北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问世之后,作者蜂起,但在严羽《沧浪诗话》之前,“诗话”之作多是记录诗坛异闻轶事的谈薮笔记,少有系统性、理论性较强的著述。严羽的《沧浪诗话》可说是宋代诗话著作巾第一部较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论著。自此之后,才逐渐有作者在撰述诗话时注意理论性和系统性。应该说严羽的《沧浪诗话》一书,是诗话创作中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严羽诗歌理论的研究有不少进展,但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探讨,这里试就严羽诗歌理论的本质从整体上略作申述,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3.
4.
美学与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不同,文学与艺术同样表现生活,但是表现手法不同,文学与艺术是两个并立的学科。文学与艺术并立简称为"文艺",形成了"文艺学"。在学科目录中形成"文科艺术类"名称。艺术与文学的关系由并立、联合走向文学目录下的学科,艺术学一度失去了独立学科地位。艺术学与美学、文学、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有学科的联系,艺术学学科独立以后,需要进一步明确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厘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边界,明确艺术学理论与美学的关系,因而其与文学理论、文艺学、文艺理论、历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由于艺术学理论研究对象的不同、艺术语言的不同,艺术学理论不同于美学、文学、文艺学与文艺理论。只有厘清艺术学理论与美学、文学、文艺学、历史学的关系,艺术学理论学科才能够真正地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人多从庄子美学 ,来研究其与禅宗美学的关系 ,忽视了老子的美学思想。其实老子美学中的许多思想也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旨在将老子之“道”与禅宗之“禅”两种抽象的审美指向加以比较 ,谈谈老子与禅宗两种自然主义审美风格的特点和异同。自然 ,是中国美学的支点 ,也是美的感性所在。窥豹一斑 ,探究古代自然美之特质 ,也能显现出道家和佛家两种审美的意境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探索历程。  相似文献   

6.
文学作品本身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自我和他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美的特征给写作思维指明了创作的道路 ,明确了创作要求 ,从而使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向美靠拢。艺术思维是对特定审美感受的理性开掘 ,是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深刻领会生活的底蕴。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文艺写作 ,首先要求写作的人应是美的 ,然后他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深入生活 ,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本身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使自我和他人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美的特征给写作思维指明了创作的道路 ,明确了创作要求 ,从而使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向美靠拢。艺术思维是对特定审美感受的理性开掘 ,是从某个角度或侧面深刻领会生活的底蕴。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要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文艺写作 ,首先要求写作的人应是美的 ,然后他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深入生活 ,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8.
清朝许印芳在《与李先生论诗书跋》中云:“自表圣首揭味外之旨,逮宋沧浪严民,专主其说,衍为诗话,传教后进。”①指出了司空图和严羽在诗歌美学观点上的一致性和传承关系。后来谈论司空图、严羽的文章,也都这样把他们放在同一文学批评史进程中一笔带过,而不深究两者的异同。本文有感于此,欲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9.
张节末编审在其所著的《禅宗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 12月出版,24万字)中提出:中国美学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突破,从庄子美学经玄学美学到禅宗美学。禅宗美学所贡献于中国人的,是一种极其细巧精致、空灵活泛和微妙无穷的精神享受。禅以空现重新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经验,使之变得极度的心灵化。本书以此为脉络,具体而细致地考察了禅的人格观、自然观、情感、境界、意境等。作者始终从最基础的禅的感性经验入手,运用还原式描述的方法,不仅准确地勾画出禅宗现象空现出现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而且成功地揭示了禅的感…  相似文献   

10.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过本土的儒、道、释三家重大思想精髓的融合,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本土文化——禅宗文化.在现代设计中融入的禅宗美学思想,用简代繁、用宁静代替喧嚣、用自然代替造作,是禅宗美学赋予设计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较大的变革,一次以德国的鲍姆嘉通创立美学为标志,在这之前美学是哲学的附庸,在这之后美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次是以叔本华的哲学产生为标志,这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端,此后,美学处于哲学的中心和首脑地位,由哲学的听差跃升为哲学的主人。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今通行的中国文学史,王维的地位在二流作家之列。但这并不符台史实。在古人那里以“诗仙”、“诗圣”、“诗佛”分别称道李白、杜甫、王维,或称“魏蜀吴”,或称“天地人”,或称“真善美”,即他们在文坛上有鼎足三分之意。而在实际上,后代中国文人尽管推崇李杜,但在心目中却把王维的美学思想和他的诗作视为典范。闻一多先生对此看得非常准确,他说:“王维替中国诗定下了地道的中国诗传统,后代中国人对诗的观念大半以此为标准,即  相似文献   

14.
在洪荒的初民时代,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就连体降生了,共有的幻想色彩使它们在几千年文明史中从未各奔东西。但是以往论者注意的主要是直观现象,大多从外化出的宗教艺术中考察两者间的同一性,这就很有限了。其实宗教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更深刻地反映在思维方式的贯通之中。宗教艺术的投影范围主要囚于自身,但是宗教的思维方式却在许多非宗教题材的艺术创作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尽管这种渗透是间接的,无意识的,可并不妨碍它的强烈性与持久性。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研究宗教与艺术(间接的思维关系)比研究宗教艺术(直接的浑融关系)更有美学价值。这就是我们讨论禅宗悟性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当代禅宗美学研究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禅宗美学,开始得到重视和广泛深入研究。本文对十年间取得的丰硕成果,从禅宗美学思想史、禅宗思想影响下的美学思想、文学艺术创作等宏观研究,以及禅宗美学范畴、命题、代表人物等微观探索,作广泛介绍、评述。肯定其开拓学术研究新领域及大量创造性研究成果,亦指出其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16.
论禅宗的生态美学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禅宗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智慧。缘起论与无我论是它的哲学基础。禅宗生态美学智慧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禅宗自然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2 )禅宗生命观的生态美学智慧 ;(3)禅宗心性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4 )禅宗认识论的生态美学智慧 ;(5 )禅宗解脱论的生态美学智慧。研究禅宗生态美学智慧 ,对于当前的环境保护与美学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禅宗美学本体论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性论"是一种柏拉图式思维的产物,是建立在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基础上的本体论,因此"心性论"不可避免地染有西方传统思维的弊病;"空观"是建立在"非逻辑思维""模糊逻辑""悟性思维""不二思维"基础上的本体论,加之"空"为"非存在",因此它应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空观"是一种"非本体的本体"论,相应地,禅宗美学的本体论也应是"空观"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18.
唐代佛教与诗歌有新的融合 ,诗作中多涉禅语、用禅典、示禅机 ,以禅入诗进而以禅喻诗 ,禅之内涵可以开拓诗境 ,增补诗歌内涵与理论。文章试从诗与禅宗融通的基础、禅宗对唐诗融通与开拓的实践、禅宗对唐诗理论之开拓等方面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的美学研究蓬勃发展,美学基本原理探讨成效显著,中外美学史梳理有条不紊,部门美学研究异彩纷呈,流派美学研究乐此不疲。其主要特征有五:一是参与者众,成果五花八门;二是师承关系明显,排异性强;三是教材各异,令人无所适从;四是思辨者多,实验取证者少,归纳总结者多,创新者少;五是学位论文俨然成为新见主产地。研究方法主要有哲学思辨法、心理还原法以及语义分析、经验主义、社会学、历史学、系统论等。不足之处即为缺乏理论创新,鲜有大师级人物出现,故此未来之研究应以创新为第一要务,力求把深奥难懂的美学理论阐发得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思维方式的历史演变、内涵及固有属性,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述,认为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作用对意识形态的灌输和与之相应思维方式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