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辽代石刻”,是指辽代人到凿在各种石材上的“墓志铭”、“经幢”、“石经”、“塔铭”、“哀册”、“题咏’等。这些石刻文字均为辽朝当代人所撰写,因而所记当朝史事均较真实可靠,且很多为《辽史》等文献所不载。鉴于此,本文仅举辽史研究中的十个专题为例,就其在辽代石刻文字中的反映。以说明辽代石刻的史料价值。1、辽代石刻中的政治经济有辽一代所发生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有的于《辽史》及其他文献中有记载,有的或记之错漏、语焉不详,或根本不见文献记载。若查诸出土的辽代石刻文字,则多有补正。如辽朝与北宋交战数十年,…  相似文献   

2.
薄音湖 《民族研究》2005,78(5):87-92
明代蒙古土默特地区的美岱召泰和门石刻文字,涉及当时蒙古人的政治观念、数位著名人物,以及明蒙关系等重要问题,但对其文字的释读和理解长期以来均有分歧。本文依据更为充分的史料和更广阔的视角,对“元后”、“敕封”、“大成台吉”、“五兰妣吉”、“大明金国”等词语和人物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旨在使这份弥足珍贵的石刻文字在明代蒙古史研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甘桑石刻文字是新近在广西出土的古代民族文字,它的发现将会改写中国文字发展史。《甘桑石刻文摹片及字符集》收集整理迄今为止发掘的所有甘桑石刻文字,摹写石片上的文字并编撰成集,并对其文字性质展开了初步探索。此著不仅为研究该文字提供便利,也启发学者的后续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是清代在天山南麓发现的一处汉代摩崖石刻,又称刘平国“斫孔记”“开道记”“治路颂”“作亭颂”“治关城颂”等。该石刻是目前新疆发现的唯一一件具有明确纪年的汉代石刻,也是年代最早的石刻,故又称“西域第一石刻”。“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位于今阿克苏地区拜城县黑英山乡喀拉塔格山麓的博孜克日克沟口。这个南北走向的峡谷,东西两面有高崖,山口在峡谷的南端。  相似文献   

5.
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中有众多的女性造型,北山石刻因此被人们称做“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在宝顶石刻的众多造像中不乏体现宋代女性日常生活的石刻,“吹笛女”、“养鸡女”等女性造型的石刻是宝顶石刻的魅力瑰宝.宋代期间的女性游离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之外,由此女性形象活跃在宗教信仰的想象空间中.  相似文献   

6.
满族的早期文化周俊仪1.语言文字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119年金完颜希尹模仿汉字和契丹字创制女真字,熙宗时又创新字。新字称“女真小字”,旧字称“大字”。在女真各部未统一以前还使用女真字,以后女真字与蒙古文并用...  相似文献   

7.
西藏新见两通摩崖碑刻与清中央"驱准安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秋天 ,我在拉萨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东侧断崖处 ,为“藏族石刻文化学”科研课题补充、核实有关材料 ,逐幅考察摩崖造像 ,发现了两通摩崖碑刻。由于后世其他内容的叠刻与彩绘 ,加之自然的损毁 ,辨识极其困难。也正因为直接从岩石上认读不畅 ,回家后四处翻书查典 ,但均无片字收获。几年来 ,曾又十数次前往并携相关工具和材料试图退去造像彩漆 ,使覆盖在其下面的文字显露出来 ,可此法并不奏效 ,每举收获甚微 ,但几年下来还是积累了一点。现结合直接导致这些碑刻遗存的历史事件 ,就清中央“驱准安藏”政策及其对西藏的经营思想做点探讨 ,一…  相似文献   

8.
白崇禧将军与桂林回族伊斯兰教片断常启明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族,经名欧默尔,广西桂林临桂县山尾村人。该村距“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50多华里。笔者家乡旧村与山尾村相距半华里,仅隔一峒田,故有“旧村讲话山尾听”之说。白崇禧乃国民党高级将...  相似文献   

9.
<正> 众所周知,我国壮族的族称五十年代时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定,使用“僮”字。“壮”字是后来由周恩来总理提议改用的。解放前,特别是封建王朝统治时代,官书只称为猹人,“猹”字是从犬旁,有歧视含义。由于壮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能见到的书面记述都是汉文的旧籍文献,目前能查到的,“僮人”这个  相似文献   

10.
陈晓伟 《民族研究》2012,(2):62-68,109
《辽史.圣宗纪》西南路招讨使"大汉"之所指,历来颇有争议。本文根据近年出土的辽代汉文和契丹小字石刻资料,解决了这一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疑点。"大汉"乃是韩德威的契丹语小名,即契丹小字石刻中■■■一名的汉译。关于此名第一个原字■的音值构拟,学界众说纷纭,根据上述释读结果,并参以其他契丹大小字石刻资料,本文将原字■的音值拟作[ta]。  相似文献   

11.
一种流传于上江圩乡一带的古文字,自1985年公诸于世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种文字当地人称为“蚊形字”、“蚁字”、“女字”,专家们称之为“女书”。“女书”与其他文字相比,奇异之处有:一、字形、结构不同于现在的方块汉字,也有别于甲骨文、西夏文、金文等,字体右上左下呈菱形,笔划纤细娟秀,结构匀称巧妙。二、它是一种表音文字,且一音多义。三、它记录的是当地土语,吟唱时也用土语。四、其传授、创作、欣赏只局限于这一带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女书”作为妇女的一种专用文  相似文献   

12.
新见吐蕃摩崖石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山南洛札县境内新近发现同一内容的吐蕃时期摩崖石刻两处。一在洛札县城西北五公里的多穷村右侧石崖上,一在洛札县城东洛札其曲河与门当河汇流之处的石壁上。因这两处碑文都在洛札县境内,我们且叫它洛札摩崖石刻。石刻碑铭约有藏文一百五十多个,漫漶的文字占十八、九个。经初步探讨,洛札碑文是前人没有发现或没有引用过的。现把碑文译成汉文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清政府对台湾少数民族施行的政策,大体以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台事件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基本上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所采取的政策:“恩威并用”,促进归化,实行羁縻政策;为海疆“安谧”,采取与汉人隔离的政策;设置理番同知等官员,加强番族管理。这些政策的实施,虽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但它基本上维持了番族地区的安定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番族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后期,清政府对台湾少数民族政策有较大调整:着眼于巩固海防,大力推行“开山抚番”政策;着眼于香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开禁招垦”政策;着眼于番族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变化,广设“番塾”,实施“教化”政策。这些政策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促进了番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番汉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相似文献   

14.
奇异的大溪沟石刻在湖南新晁侗族自治县茶坪乡冲亨村一处山洼地,有一块高2.7米,宽约2米,厚0.4米的天然巨石,石上刻满了不能辨认的线条符号,亦不知何时形成。有的符号图形似人非人、似鱼非鱼,刀痕明显。询问当地老人,均不知起始年代,世代传为“神仙字”。有...  相似文献   

15.
<正>关于茶叶,最早的文字记载应该是《神农本草经》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里的“荼”是茶的古体字。“荼”是苦菜的意思,这个字诠释了远古人们对茶叶的基本认识和茶叶的保健医疗功效,也从侧面对《神农本草经》中的故  相似文献   

16.
鼎波 《中国民族》2008,(3):24-24
为表达对即将召开的北京奥运会的热情支持,以“新北京,新奥运”、“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的中央民族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少数民族文字书画展2008年1月14日在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展览厅举办。展览共展出各民族离退休教职工精心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150余幅,民族文字涵盖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傣、壮、瑶、白等30多种。  相似文献   

17.
人论“浑天”最常被引用来形容中国人的天论的,是一首北朝蒙古族民歌。这首民歌里说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八个字,基本上符合中国人的天地观的意境。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在这首影响深远的民歌被传诵之前,中国人的天地观中,既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意境,又充满着一种不同于这种外在天地观的“人类中心主义”。这一“人类中心主义”长期贯穿于中国的历史之中,对我们的祖先观察世界的方式有深刻影响。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文字里的“天”字,是在“人”这个字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在古文中,“天”一直是指“至高无上”,如《说文·一…  相似文献   

18.
沈阳故宫东路,露陈一筒《安达礼碑》。此碑通高314厘米,龟跌、螭首。碑身高272厘米、宽110厘米、厚21.6厘米;额刻满汉篆书“敕建”二字;碑身两面周有花纹,碑文阴刻,满汉对书满左汉右各六行书于碑阳一面,其文曰: “追赠三等阿思哈哈番照一品品级立碑谥忠介安达礼碑□朕□见危□命臣道之常至  相似文献   

19.
李翎 《西藏研究》2003,(4):72-80
藏族的石刻可谓是藏文化的一个缩影 ,这种无处不在的“天堂符号” ,书写了雪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中大量佛教、苯教的石刻作品不仅是藏民族宗教信仰的反映 ,也是他们独特审美趣味的写照。本文从石刻分布、石材、用途、造像来源等八个方面介绍藏族的石刻艺术  相似文献   

20.
金川之役结束后,清朝在大小金川实施“改土设屯”,建立起兵民番练四种类型的屯田。改土设屯后的金川地区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内地化”态势,但原本受到严格限制的屯弁却随着屯番兵的频繁随征而逐渐获得世袭,屯守备不断扩张权力和权势,进而在清末民初控制了番屯各方面权力,因此被普遍视作“土司”。金川番屯“再土司化”的原因与屯制有关,但根源却是清朝统治者的藩部意识,造成行省体制与藩部体制在金川杂糅并存,使得占总人口70%以上的屯兵屯民等移民与屯番屯练因土地资源分配形成的空间区隔被固化,而番屯还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与土司制度相应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