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郭田勇  陆洋 《经理人》2009,(1):27-27
2008年12月9日,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业务,以满足企业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已经一路成为了跨国企业扩大在华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现行《反垄断法》对外资并购的规定过于笼统并且缺乏可操作性,导致我国《反垄断法》难以得到其预期的效果。本文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一案为视角,立足外资并购反垄断规制立法的现状,分析我国反垄断法在外资并购相关方面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3.
经典并购理论认为,并购者以追求协同效应为目的。我国证券市场民企收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一些并购案例却显示出相反的情形——并购者利用其控制性地位获取巨额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直至掏空上市公司,并购的异化由此形成。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以发行管制、股权分置、并购监管不力和会计准则存在漏洞为制度背景,构建了一个以预期控制权私人净收益函数为核心内容,能够解释我国证券市场并购异化现象的民企收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理性决策模型,随后对民企收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理性决策模型的众多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并就此引伸出了治理并购异化的若干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4.
高辉  李莉 《决策探索》2007,(8):24-25
一、企业并购的动机 企业兼并与收购是企业资本营运的重要形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美国,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最早的平行兼并浪潮至今,它共经历了5次企业并购的浪潮,且有一浪高过一浪的势头.在我国,企业间的兼并和收购活动也日益普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以及经济一体化等因素的推动下,企业并购的规模和数量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00年全球并购交易额达到3.4万亿美元.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并购价值达GDP的15%.企业并购为什么能受到众多公司的青睐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5点.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1月份,国内披露的大型并购就有三一重工3.24亿欧元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广西柳工斥资3.35亿元人民币并购波兰HSW公司的工程机械事业部,山东重工3.74亿欧元收购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75%的控股权,国家电网公司以3.87亿欧元收购葡萄牙电力21.35%股份。当全球跨国并购交易尚未恢复到2007年历史最高水平的时候,中国企业却风生水起。现在企业并购如此频繁,但是其中的财务风险却必须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跨国并购在我国早已初见端倪.世界著名胶片生产商美国柯达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时,为了对付当时已有48%市场份额的富士,就是通过并购中国胶片企业而迅速发展壮大,历经4年最终实现了全行业跨国并购;法国达能公司也是通过收购中国最大的桶装水生产商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公司50%的股份和另外两家饮用水厂商娃哈哈、乐百氏而一跃成为中国饮用水市场的巨头.上海产权交易所2000年登记的外资并购金额已达19.66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29倍多.跨国并购的脚步声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7.
研究运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并购行为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分别对总体公司、收购公司、目标公司的并购前、并购当期、并购后的绩效进行对比分析,结论表明并购行为对公司总体、收购公司以及目标公司的绩效影响不一样。  相似文献   

8.
反并购策略     
<正> 在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生存。要生存,就要防止被其他企业,尤其是被那些敌意收购者兼并和收购。所以,对企业管理者而言,要时刻做好防御准备,并积极主动地采取一些有效的反并购策略以维持企业的生存。 一、并购要约公布前的反并购策略 反并购策略就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采取修筑壁垒以增加收购者的收购难度或减少本企业对  相似文献   

9.
陈颀 《经营管理者》2012,(5):203-20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商业银行实行海外并购的战略举措也越来越频繁。2008年,招商银行对香港永隆银行实施了全面的收购。本文利用考察企业并购绩效的常用方法——因子分析法,以招商银行13个指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并购绩效的综合得分模型,考察了其自收购前两年到收购后两年的绩效。研究发现,在实施并购当年,招商银行的综合得分在5个考察年中不够突出,说明此次并购从短期来看,其协同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浅谈金融危机下中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下滑,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在此背景下,兖州煤业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完成了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最大一宗收购案.本文对该并购案的动机与效应的分析,旨在对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矿业企业海外并购一些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卫威 《经理人》2010,(1):98-98
“太宇的并购基本可以说是成功的。”金融危机后,沈阳太宇机电有限公司连续收购了上海、吉林两家企业,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军在接受《经理人》的采访时说,他认为花1亿元收购产生10个亿的增值效应才是成功的并购。  相似文献   

12.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饭店集团也进入了并购活跃期。随着并购规模的扩展和并购频率的放大,并购市场上收购和反收购之间的博弈也日益频繁和激烈。本文从主并企业和目标企业两个视角,较为系统地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评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对我国此领域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太宇的并购基本可以说是成功的。金融危机后,沈阳太宇机电有限公司连续收购了上海、吉林两家企业,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军在接受《经理人》的采访时说,他认为花1亿元收购产生10个亿的增值效应才是成功的并购。  相似文献   

14.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已经结束,证券市场将彻底告别以往的"股权分置"状态,迎来新的"全流通"局面。全流通时代并购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会出现战略性并购大幅度增加、收购方主动性增强且并购动因理性化、出现更多的要约收购、收购支付方式多样化、、让价格市场化以及外资并购更加活跃等新特点。与此同时,全流通时代的并购也存在关联交易现象严重、上市公司并购效率低、买壳上市后的公司运作不规范以及外资并购带来的国有资产流失、潜在的市场垄断威胁、并购引起失业以及恶意并购等问题。要完善全流通时代的并购,政府、责任机构以及上市公司都责无旁贷。政府部门和责任机构应完善并购立法,出台关于关联方并购的政策,规范关联方并购,完善协议收购制度,加大上市公司在并购重组中的信息披露义务,减少政府部门的介入,建立公平并购重组市场。上市公司自身应明确并购动机,实现价值最大化,变更支付方式,提高并购效率。  相似文献   

15.
税收问题贯穿于公司并购过程的始终,并且影响并购的成败.本文通过分析税收问题对并购对象选择、并购出资方式和收购融资的影响,指出企业并购过程中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铝业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并购力拓集团(以下简称力拓)案已随着时间而逝去,但并购过程中的风险仍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具有重要警示作用,尤其对加强我国企业防范风险意识、提高管控水平都具有重大意义。中铝并购力拓案回顾2008年1月31日,世界第二大氧化铝生产企业及中国最大有色金属企业——中国铝业公司,在伦敦股市收市前5小时内,通过新加坡全资子公司联合美国铝业以场外收购方式,出价140.5亿美元,闪电般收购力拓英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并购被人们重视起来,企业并购对其财务框架会发生重大影响,相应带来财务风险:最佳资本结构的偏离,造成企业价值下降,财务风险高涨;杠杆效应使负债的财务杠杆效益和财务风险都相应放大;股利和债息政策也随负债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主要从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出发,分析引起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基于DEA的主并购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改进模型,建立适合公司井购绩效评价的DEA评价模型,采用2002年沪深证券市场的135个主并购上市公司并购事件样本,利用改进的DEA模型计算公司并购前1年、并购当年和并购后4年的并购绩效值,并通过分析并购前后公司总体均值的变化情况,来分析公司并购活动对公司绩效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并购对公司绩效在短期内具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从长期看,并购绩效值显著下降,并购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通过跨国并购扩大生产规模,开拓国际市场。跨国并购使企业间的资源得到整合,可以快速建立新的组织,收购瓶颈资源,占有核心技术,降低资金成本,克服行业壁垒。由于跨国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重绩效,由此激发了企业一轮又一轮的并购热潮。本文从跨国并购的概念出发,分析跨国并购的动因和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正>银行并购指并购双方至少有一方为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并购,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经营存、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由于现有对银行并购问题的研究多限于企业并购理论的框架,对银行并购有别于一般企业并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