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宏观经济治理现代化要求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全面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和组织体系,完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体系,以一流营商环境建设为牵引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中国式宏观经济治理现代化,坚持以国家发展规划作为宏观经济治理的战略导向,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和前瞻性,坚持构建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治理工作的总基调和方法论,坚持构建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各方面目标优化、分工合理、紧密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体系,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中国式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成果,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对宏观经济领域经济规律的新探索,它在形成过程中,虽吸收了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但却超越了西方经济学宏观调控理论。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由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的必然趋势,昭示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现代方向,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早发形态,西方式现代化存在着诸多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并非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关于现代化道路的中国实践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跨越西方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马尔库塞陷阱”“库兹涅茨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开创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愿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新参考和新选择。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需要深入发掘资本创新的潜能,推动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预防和避免资本创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资本创新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与引领作用,完善促进资本创新的体制机制作用。确保资本创新发挥积极正向的作用,助力生产力进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区域发展格局演进,既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又展现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细节。在系统梳理海南省区域发展格局演进历程的基础上,探析其形成原因,从紧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突出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共同富裕的中心课题,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个方面,阐释海南省区域协调发展实践探索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以期精准呈现海南自由贸易港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区域产业协同则是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理清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沿着“目标导向—支撑保障—演化机制”的脉络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围绕着以深化产业分工催化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以内外联动优化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区域创新联动增强区域产业协同的创新效能,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强化协同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地区产业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致力于为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中国人民自我解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逻辑,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与中国历史实践相结合的实践力量的呈现,另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突破计划经济模式的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客观必然,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与合规律性逻辑的实践性统一。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是个别偶然的历史事件,是对世界现代化旧模式的超越,蕴涵着深邃的哲学范畴逻辑,在价值论上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单极与独断,在历史观上创新了世界历史交往和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在认识论上拓展了对社会主义文明的认识成果。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使命要求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共有精神家园、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必须要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的基本方略作为根本要求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引擎和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如何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疑是一项重大论题,具有重大意义。新型工业化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一致性,以新型工业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着力点、战略协同性和过程包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新型工业化的战略着力点,持续推进制造业的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的转型升级,大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实体经济根基。二是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协同性,通过促进城乡、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新型工业化战略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协同性,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是持续提升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包容性,充分考虑到中国人口规模巨大的基本国情,重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以包容性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马凤芝 《社会工作》2023,(6):1-4+97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历史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新发展阶段下中国社会工作的重大任务。但是,社会工作当前还存在理论落后实践、原创知识不足、本土理论体系匮乏等问题。为此,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方向要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一方面立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价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方面不断吸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有益实践经验,既要立足中国实际,挖掘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又要对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进行梳理和总结,还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体系,真正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面对时代重任,中国社会工作界需要团结协作,助力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专业力量。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22,37(1):20-23
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需要首先厘清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成逻辑。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行学理性剖析后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沉淀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源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超越,立足于人民需求和国内国际新目标、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式现代化是党的二十大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的理论创新。要理解其创新之处,就必须回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事业中的理论探索,并阐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征,呈现其理论意蕴。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化事业长期探索的理论思考。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对中国现代化的理论探索不断深入,最终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使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了鲜明的理论特征,进而体现出其在理论发展、理论批判、理论传播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而且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探索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实践,它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历程看,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统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为人类现代化贡献的中国方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世界社会主义、人类文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华文明走向复兴必须经由现代化实践,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开创了蕴含人类文明发展新可能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文明逻辑创造出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这一文明形态因其道义性、自主性和包容性而与人类文明价值追求高度契合。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还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延展中建构完善,依循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本质要求,将缘起于中国、关联于世界的现代文明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14.
童敏  周晓彤 《社会工作》2023,(1):10-21+103-105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后,在党的二十大又一次重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这使得人的现代化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在现实生活场景中激活人们自我内生成长改变动力,促进人与环境的协同改变,这既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也是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为此,中国社会工作需要放弃西方一直以来所秉持的从二元对立视角审视“人在情境中”这一社会工作理论基本命题的立场,从个人自我入手,创建以场景自我为核心的本土理论框架,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转型。这一方面能够将中国社会工作的关注重点集中于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个人自我内生动力的生产,保证专业服务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能够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所强调的个人自我与环境协同改变的自然理性注入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中,进而使中国社会工作能够承担起推进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责任,融入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或缺的一支专业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现实的历史发展道路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胸怀宽广的历史格局、具有高度历史自觉和进行积极的历史实践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格局中,以世界历史为宏大视野,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自觉中,破除了对历史规律的教条化理解,否认了对历史目的的“历史终结论”式解读,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历史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为立足点,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走出了坚持人的全面发展,谋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走出了统筹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得到极大丰富,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稳步建构。在世界格局呈现“东升西降”的形势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核与实践发展不断创新完善之时,应尽快厘清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普遍规律、独有特质、核心支撑和文明形态。在此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逐步打破西方现代化话语本体的元建构,凝聚多元力量夯实话语主体的核心支撑,寻求话语载体空间中的“互惠性”理解,进而增强国际化表达,实现与自身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和地位,更好地回应时代变革所提出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符合中国实际、富有中国特色,概括了其根本特征与具体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我们研究世界现代化问题给出了更高的定位和新的分析视角。本篇笔谈的几位作者均为我国日本问题研究界的专家,他们从中国现代化的个性与共性出发,基于借鉴世界现代化共同特征的视角,从不同方面分析了日本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包括世界现代化的理论演变即对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分析批判,日本现代化视域下战后日本政治思想的转型,从现代化视角对日本社会治理的分析等。他们所作的创新尝试将开启新时代国际现代化问题研究的新序幕。  相似文献   

18.
马文武  况成兰 《创新》2023,(4):12-22
现代化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以工业现代化、城镇化、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作为基本要件推进,同时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领导力量、人口规模、发展过程、目标指向方面又独具中国特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以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真理价值,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误区,开辟后发国家现代化新样板,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重构世界现代化版图新格局,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道路的选择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如何选择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是各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崭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和观点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从实践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统筹推进的结果;从价值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实现了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成功开创,超越了传统现代化模式,创造了人类文明崭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 ,无论是发达国家当年采用的开放形式 ,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形成的发展模式 ,都不能给中国以现成的榜样。中国必须从自己现实的国情出发探索自己的开放模式和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