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已不局限于经济影响力这一指标,科技创新能力、文化活力和社会治理水平、人造环境(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以及环境与可持续性也是重要指标.未来30年,上海在继续深化“四个中心”建设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经济影响力的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文化活力的提升、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城市宜居性的提升、自然环境与可持续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居住区边缘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之间信息传递与物质交换的载体,承担着居住区与城市异质空间之间资源交换的功能。然而就目前而言,居住区边缘空间普遍存在着与城市分离、封闭性过强、空间利用率低、功能形式单一、缺乏人性关怀等系列问题。该文针对现存问题,以重庆广益街居住区为例,引入生态学中的边缘效应理论,建立“柔化—融合—共生”的策略框架,以期柔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硬性分隔,提升城市整体空间形象,激活城市空间活力,为类似的居住区边缘空间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品质城市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方向,关乎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与高水平治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等时代背景下的关键举措.城市品质提升涉及经济、文化、环境与社会多个维度,基于系统论的思维与方法,构建"要素—结构—功能"三层级系统提升框架.其中,要素层指城市品质的构成元素,结构层由外部主客体、实施路径与制度保障系统组成,功能层包含实用性、形象性、文化性三个层次.最后以广州为例进行案例研究,科学评价广州城市品质的水平及变化,围绕"筑牢结构""聚焦短板""凸显特色"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对城市品质建设工程提供指引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长春市属于典型的寒地城市,冬季雾霾现象频发,居民室外热舒适度差,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健康,导致公共空间活力严重不足。因此,城市既需要加强通风减弱雾霾,又需要增加静风区以保证居民室外热舒适度,这就形成了极其现实的矛盾。在此背景下结合《长春市总体城市设计》风环境专题,通过识别、分析各种风环境问题,利用CFD模拟法和网络语义分析法结合的主客观评价法与文献综述法分析解决对策。形成"中心城区尺度—人行尺度"的应对策略,中心城区尺度将通风廊道与自然山水格局耦合以优化通风廊道构建,并在大黑山脉山区构建引风廊道改善城市通风。人行尺度采用主客观结合分析方法,提出改善热舒适度策略。最终从不同视角改善城市风环境,提升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5.
周长林  孟颖 《城市》2010,(8):28-31
一、天津产业空间演变与边缘地区发展 天津产业空间分布演变与城市空间拓展是一致的,从最初在中心城区聚集到向外扩散带动周边卫星城的发展,再到工业战略东移,天津的产业空间变化体现了不断向外推移的过程,形成了目前以中心城市地区为主的产业发展空间。在这个过程中,边缘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边缘地区不断融入城市中心并成为城市中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余文凯 《科学发展》2016,(11):102-112
上海应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世界级全球城市为目标导向,打造 “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的智慧城市:实施“网络空间强国战略”,持续提升形成全球网络与信息枢纽;深化“四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全球资源战略配置能力;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提升上海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与领导力;加速“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激发上海产业与市场活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划、治理、服务能级;凝练城市文化,抢占“中国文化”输出战略高地;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全球门户.  相似文献   

7.
李三虎 《城市观察》2011,(1):119-134
从产业整体结构绩效评估看,广州正在延伸出各种增长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和产业,基本趋势是技术创新驱动、服务业高端化和文化软实力提升。紧紧抓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广州要推动国家中心城市优先领域发展,促进国际大都市竞争领域发展和奠定国家创新型城市长期发展领域基础。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空间价值链分布,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合理分工格局,加快推进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城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左正 《城市观察》2009,(2):33-48
本文对广州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应具备的功能进行了分析,指出要有能影响全国的综合实力和足够的发展空间,即腹地资源。后者恰是广州发挥中心城市功能作用存在的“软肋”。文章提出借广州“国家中心城市”新定位的契机,深化广州与泛珠三角的区域合作,拓展八大战略腹地,把广州“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9.
上海提高土地经济密度应以创新土地管控手段为方向,以产业能级提升为目标,以盘活存量土地为发力点,全面推进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土地资源管理模式转变,尤其要以郊区新城经济密度提升为主要工作方向。要注重培育与上海“五个中心”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龙头地位”相适应的产业,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让上海的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时代,为广州郊区化的发展带来了契机与动力,以地铁交通为导向,以站点为核心,建立郊区型综合体成为了郊区发展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对土地的混合利用和立体开发,将城市的多种职能整合在一起,而与城市交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统一体。这种建筑空间与城市交通空间的整合形成的城市综合体,不但改善了人们出行环境,而且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促进了城市、建筑、交通的综合发展。可以说,这种“地铁+城市综合体”模式是增进城郊联系,促进郊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刘敏  连华 《城市》2022,(8):32-44
为缓解城市快速发展而引发城市旧城区功能衰退、活力不足和业态发展滞后等问题,笔者在回顾总结城市触媒理论的基础上,以天津三岔河口中心地块为例,探讨构建天津三岔河口活力触媒点的原则和内容,并进一步提出以建筑物、民俗文化、功能业态和公共空间作为触媒元素的天津三岔河口更新设计策略,为旧城改造中城市风貌延续、地方产业发展及空间活力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管理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和综合性不断增强,构建“大城管”体制已成为改革方向.从实践运行效果来看,黄浦区城区综合管理的统筹协调由部门层面提升至区级层面,有利于形成管理合力,有利于促进城市管理在组织、协调、指导、监督上的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目前,黄浦区城区综合管理面临的主要瓶颈集中在资源配置、政策法规、市民素质以及体制机制优化方面.  相似文献   

13.
叶颖  雷玉桃 《城市观察》2024,(1):4-19+159
培育和推动都市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核心引领作用。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一步以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和珠江口西岸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以2002—2020年上市企业收入、就业和资产数据为研究数据,基于探究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虹吸”和“溢出”孰占主导的问题,对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心城市收入、劳动力和资本水平的提升能够有效引领周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交通可达性是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珠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行业异质性,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更强,而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目前主要体现在就业方面,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带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缓解大型城市交通拥堵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的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先立 《城市观察》2012,(3):121-130
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人口和建筑密度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机动化的进程,其中心城区的车流量急剧增加,原有的道路设施已经不堪重负,交通拥堵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本文在总结了日本东京、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经验的基础上,以我国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为研究对象,对缓解我国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提出了对应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新  柴秀梅  王魁 《城市》2009,(9):42-44
一、中心城区边缘区形成机制和特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城市的中心区往往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流等各种要素高度聚集的综合环境体,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市区建设用地急剧扩张。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拓展城市空间成为大城市发展的必然举措。伴随城市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慧慧  肖周燕 《城市观察》2021,75(5):96-107
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以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2005-2018年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格局及耦合协调趋势,为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与方向.'结果表明:①珠三角城市群发达城市之间的人口、经济与环境方面的协调发展差异有所减小,但与欠发达城市间的差异不断扩大;②城市群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性有所增强,但近年来耦合性降低,协调性增速放缓,部分城市出现人口、经济与环境无法相互促进,反而出现了相互制约;③城市群人口、经济和环境耦合协调的空间分布呈现核心—边缘格局.提升珠三角城市群发展质量应从人口、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性入手,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提升措施.  相似文献   

17.
韩宇  袁文凯  周欣荣  朱海明 《城市》2010,(10):41-44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发展定位,《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双城双港、相向拓展、一轴两带、南北生态”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见图1)。依据规划,天津的城市空间格局将逐步由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的主副中心关系向双城格局转变,从而使滨海新区的城市功能地位进一步提升,进而充分发挥双城的特色作用,联动发展,实现天津国际港口城市、  相似文献   

18.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上海要锚定具有“世界影响力”目标,从塑造核心功能、转换新旧动能、推动区域一体化和打造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等维度入手,释放功能提升效应、结构调整效应、空间联动效应和环境改善效应,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确保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以进一步提升上海经济首位度,巩固全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地位,推动经济总量在全球城市中持续进位。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了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如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成为广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使命。本文从广州实际出发,就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10年间,澳大利亚悉尼市的城市竞争力不断增强,迅速成长为在国际社会颇具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该市市长弗兰克·萨特日前应上海市市长陈良宇邀请出席此间召开的市长咨询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现身说法”,从悉尼市经验出发,为上海打造世界级城市出点子。 让中心城区充满活力。弗兰克·萨特认为,一个世界级城市首先应该是“活力城市”。作为“活力城市”,城市中心应是在商业贸易和文化思想上“不断碰撞”的区域。其常住人口、零售额、旅游观光人数等达到世界级城市标准,提供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