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  相似文献   

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  相似文献   

3.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  相似文献   

4.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高标准、高质量编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试用本),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试讲试用推广工作。2023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精神,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创新点。其中,张梧认为,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从四周向中心融合聚合”的形成机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亮点;沈桂萍认为,阐明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民族实体”属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的理论贡献;张利国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历史逻辑、政治逻辑、文化逻辑、组织逻辑四个维度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何以由多元聚为一体,并且从自在走向自觉自强的内在机理;孙明霞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通过中外比较,充分彰显了中国特...  相似文献   

5.
从关系叙事视角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性。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并持续形塑于关系互动之中,它以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为构成要素,以共同体的关系模式为内在结构,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解为聚合方式,究其本质是一种关系性存在。立足于主体的人,关系叙事揭示出主体是在先赋关系的规定、社会关系的互构、关系情境的交互中,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质是对共同体成员身份关系的认同和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教育的强力支撑,借由学校主场域发挥育人功能,即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文化育人体系,强化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知与自觉传承;通过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媒介,推动各民族学生在社会关系互动中逐步内化和建构身份认同;通过创设适宜涵养共同情感与价值追求的关系情境,促进各民族学生建立稳定且自觉的情感归属。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着中华民族政治法治共同体意识、经济利益共同体意识、文化精神共同体意识、社会生活共同体意识和生态治理共同体意识,植根于中华和合文化的土壤之中。“和实生物”的大一统观、“和衷共济”的发展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贵和尚中”的交往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逻辑上互洽、在情感上相通。在具体实践上,要以“和实生物”推动民族政策与法治规范有机统一,以“和衷共济”协调中华各民族区域发展共同利益,以“和而不同”助推中华各民族包容互鉴凝聚共识,以“贵和尚中”共筑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愿景,以“天人合一”打造中华各民族美丽宜居生态家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中长期忽视了话语共同体的视角,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向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所需与话语共同体的功能优势是构建话语共同体的驱动力。话语共同体以语言文字共同体为基础,社会结构交融为前提,共同的话语体系为核心而逐步形成。面对法律保障缺失、民族交流困难等现状,构建中华民族话语共同体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将构建话语共同体纳入法治轨道以实现法治保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以增强文化认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以提高治理效能;推动各民族话语融通以形成精神核心;落实媒介化统战以汇聚民族力量;建设学术话语体系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族人民分口分布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特别是城市的民族构成更加丰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大好发展机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与担当。高校所具有的空间便利性、结构多元性、职能延展性,为其构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重要场域。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地位、完善相关教育制度建设、增进多民族学生群体的交互机会、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共进,充分发挥高校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其特定的现实逻辑和工作机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机制就是要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其心理机制的活动过程由三个步骤组成,即在集体潜意识层级通过认知认同来进行信息编码获取、存储与积累,在归属性意识层级通过觉知觉悟来进行信息编码甄别、加工与提取,在聚合性意识层级通过共识共享来进行信息编码输出、交换与使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步骤紧密相连、循环往复、互相影响,形成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信息编码由输入到输出过程的有效闭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回路。解析该过程中各步骤的活动规律和相互关系,探索其心理机制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1.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机制。在诸多中华文化符号中,地理符号丰富而特殊,是彰显民族形象、增强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历史上不断被塑造出来的中华地理符号,从“领土认同”、“一体感”心理、“我者”与“他者”身份体验、“令人热爱”情感等维度,推动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符号生产的价值取向、深挖各类符号资源、健全符号传播与内化机制、强化符号功能,进而全面推动中华地理符号的建设升级,对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家庭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在理论前提上,家庭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目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契合;在教育的固有功能特性上,家庭教育具有教育范围的广泛性与基础性优势、教育身份的亲和性与权威性优势、教育对策的及时性与针对性优势以及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与传承性优势。通过梳理家庭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现实挑战,发现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尚存包括教育理念失衡、教育主体缺位、教育单向传输、教育方法不当在内的各种不足,据此提出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家庭教育主阵地的具体举措:传统家庭教育的宽严相济和现代家庭教育的丰富多样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以身作则和现代家庭教育的双向滋养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因材施教和现代家庭教育的理性认知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视环境和现代家庭教育“家校社”联动相结合;传统家庭教育的家国情怀教育和现代家庭教育的“五个认同”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现代国家的统一之基、中华多元民族的团结之本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的意义,使其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议题。近年以来,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与今”“名与实”“宏与微”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与术”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在学界研究视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情感体验,而且是一种群体性的集体记忆;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归依,而且是一种理性的省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国家宏大叙事的建构,而且需要特定方略的跟进。不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虽然取得诸多重要的成果,但研究范式的协同性、研究议题的聚焦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理应在学界停止思考的地方展开再思考,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加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节问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政策文件和理论研究转化为学校的工作范式是提高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效的首要问题。基于循证教育理论观点,本研究将学校开展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循证教育相结合,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建起贯通桥梁,有利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机制的调整改进,进而推动该项工作有效开展。研究认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持续改进周期模型包括发现并细化问题、现状评估、制定年度或阶段性目标、获取证据、制定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方案、方案实施、效果评估等7个步骤,并且在开展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建设学校循证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证研究、组建循证教育管理团队等。  相似文献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的风格单一性、概念抽象性、宣传垂直性的缺漏。要贯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宏大叙事,促使大众通过日常叙事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使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相得益彰。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全媒体语境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全员参与、全程革新、全息展露和全效呈现的传播格局。面对全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公信力受到冲击、传播内容影响力出现削减以及传播效果引导力遭到消解等系列挑战,可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精准施策,构建契合全媒体发展要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历史与现实,理念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文章从历史维度分析大一统理念到大一统格局,天下归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脉,中国各民族在共同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中不断共生共存共享,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理论维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民族融合理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源;从实践维度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从历史、理论、实践三个维度学理性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路向,努力构建学理依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体系,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基立根,切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和铸牢已镌刻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历程和民族工作的实践之中,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坚持中国化的发展方向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民族问题始终不变的根本遵循。从现实维度看,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民族工作主线正面临着国内外的严峻考验,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有效方式。从未来维度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需把握四个方面的方向引领。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建构,就是要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为核心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化。首先,以法治认同创新其法治思维。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容包括概念内涵和核心要义两个方面,对其法治建构坚持底线思维。其次,以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其法治方式。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工作重点在于始终突出其首要任务和关键内容,对其法治建构坚持系统战略思维。再次,以法治教育提升其法治保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困境则在于不断拓展其实践路径和落实机制,而根本在于缺乏人才保障,对其进行法治建构坚持精准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