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世界各国对日本越来越重视,研究日本的人迅速增多.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了解日本如何从一个国土狭小、资源缺乏的东方国家一跃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急于了解日本可怕的竞争力源于何处.过去,日本人眼睛总是盯着外国,对外国的一切都贪婪地吸收.现在日本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欧美发达国家不再是它仿效的样板,相反,它却成了被学习的榜样.但"经济动物"的谑称使日本人感到难堪.为了改变自己的形象,最近几年日本越来越强调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生产在本质上是盲目的,无政府状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然而,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现在资本主义已经直接发展到具有高度计划一性的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及其政府,制定并实行了一些综合性的中长期"经济计划",尹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挥了"计划调节"'的作用。日本就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中实行经济的"计划化"的最早的国家之一。看来这似乎很矛盾,但却是事实,并且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消费、分配过程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战后日本出现了16次经济周期波动,本质原因在于现代日本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战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如周期缩短、周期波动幅度缩小、多种周期形式相重叠、在中周期视角下的扩张期延长与长周期视角下的慢性衰退延长等等,究其原因,在于固定资产频繁更新与设备投资频度加快、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迅猛发展以及政府对经济运行的深度干预。"安倍经济学景气"成为战后第二长的经济景气期,但"无实感"成为其最大的特征,长期低迷和慢性衰退依然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基调。  相似文献   

4.
日本于70年代初步入大生产、大消费的"大众化时代"后,在经济生活至上的社会主流意识下,民众的心态及行为方式发生了消极变化。在浓厚的从众心理和群体取向,以及经济利益至上生活享受第一的日本社会结构中,形成了最典型的价值观念导向和大众心态造势吹起的泡沫现象。京都学派佐和隆光针对泡沫经济起因所指出的"投机资本主义的跳梁",以及浅田彰剖析其背景时所下的"日本孩童资本主义"的定义,才触及了其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云南大学历史系徐康明日本是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欧北美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刚刚踏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工业生产的集中程度,都远较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5,(5)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将"雄飞海外"的野心迅速付诸实施,围绕朝鲜半岛而展开的中日厮杀,不仅改变了东亚传统的政治格局,而且使日本在东西文化交互中找到了新的契机——创造出一种具有日本内涵的且优于西方文化的东方新文化,引领东亚世界来对抗西方文化,内藤湖南将之视为是"日本的天职"。从文化的视角而言,它反应了崛起中的日本"文化扩张"欲望。  相似文献   

7.
日本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时,西欧的资本主义已向垄断阶段过渡。日本为迅速挤进帝国主义列强行列,便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加强对内专制主义统治,而因缺乏一个自由竞争的充分发展时期。在这种社会条件下,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呈现出畸型性和复杂性。本文试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大力宣传了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1905-1907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中提出的"两条道路"的理论,但是并未弄清这个理论在列宁的思想发展中以及在日本资本主义理论史中所  相似文献   

9.
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早在五、六十年代就被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所注目。七十年代,由于日本顺利度过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资本主义经济机制的有效性显得更为突出,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日本。本文先谈战后日本经济机制的形成,然后谈战后日本宏  相似文献   

10.
一 本世纪30年代初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空前经济危机。把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推上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这场危机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卡住了日本经济的咽喉:(1)体制上。危机前,日本经济体制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经济取得了异乎寻常的发展,只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使日本从一个自称为二流半的资本主义后进国,一跃而成为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大国,引起了世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与日本明治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八六八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地主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从此,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州唯一成功地摆脱西方列强的羁绊、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明治维新的成功,不仅加速了日本的历史进程,并且在亚洲各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同日本有着长期交往历史的中国,这种影响尤为深远。十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掀起一场民主化改革高潮孚一扫残存在日本资本主义肌体中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因素,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体,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1868年明治维新到现在,只不过才一百一十七年。但对日本民族来说,却起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日本从遭受欧洲资本列强侵略的软弱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一条曲折复杂之路。它固然具有从落后的封建侄楷下解放出来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它是在奴役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战争中来发展自己的。列宁曾说,维新的日本是"先进国家"、是"文明的自由的",同时也指出日本是"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全副武装的强盗"。日本的奴役亚洲国家,必然遭到亚洲各国人民的激烈的反抗。日本在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惨败,这是明治维新后的最惨痛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日本模式”的核心与政府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模式"是战后作为资本主义后进国的日本,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主导下的技术革新为核心,凭借以"市场失败论"为理论根据的政府干预,实行一系列超常规政策,推动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最终实现高速追赶欧美的经济发展模式.实施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日本模式"的重要特征之一,为确保这一模式的顺利运行,特别是推动以技术引进为主导的技术革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日本模式"依然值得那些还处于追赶型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借鉴.  相似文献   

16.
孙世春 《日本研究》2006,53(2):28-32
法人资本所有制并非是日本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组织形态和市场组织体系,但日本的法人资本所有制却是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制度完备、体制完善、体系完整、机制运作最有效的国家,战后日本的经济制度从家族资本主义演进成法人资本主义后,以银行为中心,以法人为主体的企业组织形态便逐渐建立起了多层次、环绕型、系列化的法人资本体系。战后以来,日本的法人资本体系曾以独特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剧变,日本的法人资本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而且,体系链条出现了明显的松动,旧体系趋于瓦解。旧体系的瓦解并不意味着法人资本体系的终结,目前,日本正以一种新的体系模式变革着旧的法人资本体系。  相似文献   

17.
高宇 《日本学刊》2012,(4):138-151,160
日本财阀企业的发家及其自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发展,在日本经济史和经营史学领域被评价为"产业革命先行者"、"日本资本主义的领导"、"资本所有与经营分离的先驱"。20年代以后财阀企业的进一步扩张,也是引起收入两极分化增大、导致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对30年代日本社会对外扩张意识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财阀企业扩张怎样对日本社会造成破坏性影响、如何与战时经济管制及战后解散财阀相联系等问题,集中体现了当时日本经济公平与开发效率的矛盾。日本财阀从创业到被分割的过程,作为大型私营垄断企业对一国经济影响过程的典型范例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 日本近代文化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大变革过程中逐步萌生,并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确立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日本近代文化,由明治维新后建立的日本近代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所规定、制约,并为其服务。众所周知,作为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的明治维新及其后建立的日本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日两国陷入殖民地危机。然而,与近代中国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遭遇不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二战以后,日本经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也是一个中小企业占很高比重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不仅没有阻碍日本经济的发展,反而使其逐渐赶上和超过了老牌货手王义家。这与日本较为正确地处理好了中小企业问题是分不开的,中小企业在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因而中小企业思想也源远流长,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正确地揭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完善过程,对充分认识日本战后跃入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