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依托长三角区域,建立起全球联系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之中.一是借助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发展服务经济,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二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城市的控制力.三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流量经济,增强城市的网络便捷性和通达性.  相似文献   

2.
近期,夜间经济逐步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点之一。不同于传统的经济形式,上海夜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文化嵌入为依托。要通过嵌入"上海老品牌",体现海派文化和区域文化特征,优化空间布局,文化联动长三角,运用高科技手段,嵌入"精细化管理文化"等路径,大力推进夜间经济的文化嵌入。  相似文献   

3.
吕晓凤 《城市观察》2024,(2):60-70+161
京津冀城市群重视通过发展文化消费和旅游休闲来放大夜间经济效应,形成了一批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夜间文化和旅游项目、夜游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等,不断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京津冀夜间经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建议从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业态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内容生产、提升城市夜间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正处于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利用好技术创新空间、传统产业赶超空间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夜间经济突破传统的时间约束、盘活“存量时间”,打开了中国发展的新时空。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夜间经济发端于殷周之际,兴起于汉唐时期。到了宋代,赵匡胤为宵禁松绑,“两都”夜市的繁华盛况也随之呈现。新照明燃料和工具的发明创造为人类的暗夜探索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并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实现了经济企稳回升的积极转变。面对后危机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针对区域一体化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与瓶颈,文章提出推进新一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十点建议,重点提出要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起分工合理、功能完备的长三角城镇体系,全面加快长三角城市的国际化进程,使长三角城市群尽早成为我国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6.
梁强  张建文 《城市》2019,(5):51-60
夜间经济繁荣程度逐渐成为衡量现代化城市活力的风向标。2018年天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以“夜津城”为主题的夜间经济。笔者梳理了夜间经济的内涵特征及相关学术研究,通过案例归纳城市夜间经济繁荣的关键成功因素,利用SWOT-PEST分析法解析天津夜间经济现状,对天津夜间经济发展路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务院批复宁波的城市性质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实现这一目标,宁波正在实施"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在开启全面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航阶段,上海要胸怀“两个大局”,直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问题、新挑战,积极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增强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枢纽作用,打造国际领先的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平台,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并带动长三角区域整体经济竞争力水平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大区域合作势头迅猛,长三角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长三角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产业功能的调整和会展发展战略的变迁。这种"波浪效应"对长三角会展业发展所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以特大城市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会展经济带的进一步崛起。如何切实把握现代会展业态发展态势,深入研究会展业态要素构成和生成机制,缜密分析新型会展业态分类及其增长潜力,进一步探索会展业态创新模式与路径;如何以会展经济带新业态建设为抓手,促进长三角地区会展业态在新的起点和更高水平上整合资源和发挥优势,实现新的发展,引领我国内地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的潮流和走向,是长三角会展产业科学发展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会展业发展对世界会展业态发展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茂涛 《城市观察》2024,(2):31-48+160
夜间经济常被认为只是夜间消费而未获得更全面的重视。本研究在历史回顾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将夜间经济定义为在夜间进行的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多种经济活动的总称,认为夜间经济活动的目的是在新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之间取得平衡和可持续性。研究强调,在中国经济致力于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时期,拓展包含夜间生产在内的夜间经济对城市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之初,今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在夜间经济实践上曾先行一步;时至今日,粤港澳大湾区仍是中国夜间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本研究归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夜间生产的催生动力、夜间消费的空间布局和业态供给现状,进而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夜间经济发展能级提升的方向与路径。  相似文献   

11.
沈宏婷 《城市观察》2018,(1):100-106
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长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赋予了南京独特的地位。从规划内容来看,南京被赋予了带动南京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辐射带动淮安等苏北地区的发展、促进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的融合发展等多重含义。但从南京自身来看,其发展中存在经济集聚效应不显著、空间辐射能力不足、国际化功能不全、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生态保护压力较大等问题阻碍了南京城市功能的提升。南京必须在原有的城市功能基础上,不断强化其创新型、枢纽型、开放型、服务型、生态型的新功能,从而真正肩负起国家所赋予的东部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中唯一的"特大城市"的功能定位。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角洲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包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包括所辖县),是中国东部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仅占全国的1%左右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23%左右的经济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因其独特的地域优势、相对发达的交通和科技、电讯和金融服务业,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体系的分工和合作,在分享全球要素市场优化和重新配置所创造的各种利益的同时,正面临着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和各种风险。2007年以来,受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及世界能源、食品、原材料价格等的持续上涨的不利影响,欧美等大国经济增长普遍放缓,长三角作为全球经济相互依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依赖劳动密集型、投资驱动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直接影响到该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此,在当前阶段,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长三角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科学发展观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对长三角地区的中、长期影响,尽快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长三角地区发展模式和远景计划。  相似文献   

13.
沈艳兵  单晨 《城市》2023,(3):16-24
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更新改造阶段,城市更新行动已成为“十四五”规划中一项重要任务。我国文旅产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对文旅产品开发提质增效、文旅服务改善提升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城市更新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文旅产业与城市更新双向赋能,既能提升城市更新能级和品位,也能促进城市文旅产业的发展质量。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更新行动双向赋能,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合管理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其中,在强化数字技术应用、复合型人才培育和文化浸润等方面提升城市更新品质。  相似文献   

14.
肖林 《科学发展》2016,(1):41-55
未来30年上海发展的总体方向,是要建设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力、创新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彰显中华文明的全球城市.其主要内涵,就是建设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商务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有中华文明特质的世界文化大都会、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治理的良好典范.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能级:能跻身全球城市的首位方阵,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城市治理等领域形成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在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带动长三角城市群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形成与纽约、伦敦等一线全球城市并肩的综合环境.  相似文献   

15.
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路标。在新的历史阶段,上海期待通过战略研究来探索方向、统一思想、明晰思路。未来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型要顺应内外环境变化的潮流,要追寻城市功能演变的客观规律,要依据上海城市禀赋的独特因素,树立系统的观点、智慧的观点、可持续的观点和开放引领的观点,依托长三角区域建设经济、文化、生态、环境共生的世界性全球城市,用系统的观点来看上海未来全球城市的发展转型。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观察》2009,1(1):24-25
如同企业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一样,城市的发展也日益显现出向集团化、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的特征和趋势。在中国,大城市群正以前所未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孕育着中国未来城市“集团”的新雏形,这就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  相似文献   

17.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代标志,是确立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国际战略地位。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出现功能提升和空间扩展两大发展趋向。在功能提升方面,上海应迈向高端国际化,长三角城市群应迈向更有深度的区域一体化;在空间扩展方面,长三角城市群应向长江下游城市延伸,江淮城市群应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两种趋向下,长三角城市群将会形成"一核、两群、四圈"的空间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在国家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承担着突出重围和引领增长的战略使命.五大新城地处上海市域,连接上海周边城市,是上海辐射带动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支撑点.将五大新城打造成为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是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上海增强辐射带动功能.  相似文献   

19.
王雪媛  邬晓霞 《城市》2022,(5):15-27
城市群已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紧密的经济联系有助于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从微观企业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明晰城市群内实际经济联系情况。根据2000年、 2010年和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行业资本互投数据,基于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的经济联系均不断增强。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为核心,京津“双城”互动趋势显著;长三角城市群的多中心发展趋势显著;珠三角城市群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双核心的发展趋势。未来,应持续推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增强京津“双城”协作,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巩固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格局,优化核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广州和深圳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核心城市间的分工协作。  相似文献   

20.
陆小成  冯刚 《城市观察》2015,(3):185-192
生态文明建设凸显了城市经济新常态下的执政新思维、新理念、新战略。城市绿色发展是遵循绿色、生态、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的城市经济增长来实现城市的现代化、生态化、持续化发展。学者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现状、问题、国内外经验比较、评价、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尚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研究需要深入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的内在关系,全面阐释城市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问题与成因,建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政绩考核体系和选择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