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感互嵌是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中值得考量的重要维度,在民族互嵌过程中,民族情感是否得到合理地调适与建设,将成为评估这种互嵌关系是否导向民族团结的关键。情感社会学关于情感的研究对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研究带来很大的启发。基于情感排斥与情感吸纳的内在张力梳理民族情感互嵌的基本线索,认为空间阻隔与社会结构分化、抱团而居、刻板印象与心理疏离都可能引发民族之间的情感排斥;而经济性因素中的生计互补到生活依赖、社会性因素中的自我到群我的统一、政治性因素中的情感制度化到能动性提升、文化性因素中的共生与认同方面则能找到情感吸纳的可能。民族情感排斥向情感吸纳的内在转化是有效探寻民族情感互嵌之道,具体从符号意义的构建、场景化中民族情感的表达、互动仪式链导向民族团结、交换意义中的情感管理方面关注促进民族情感互嵌的基本条件,发挥民族情感建设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提要]民族互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践形式,在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互嵌”的概念和内涵、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民族互嵌与民族关系、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等方面。瞻望未来,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还须深化理论研究,丰富实证研究,推动跨学科研究,增强历时性研究,注重创新研究,拓展民族心理互嵌研究。  相似文献   

3.
民族互嵌论     
民族互嵌超越以往民族关系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各民族“大分散、小杂居”的融居模式改变了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空间分布基本形式,成为当前和未来民族分布的显性特征。这一空间转化改变了民族关系的传统,致使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内容、特征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新要求新方法。梳理理解民族互嵌的视角,分析民族互嵌的具体内容形式和本质要求,目的在于通过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和经济等社会层面上互嵌,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促进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增强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中华民族认同。这是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4.
城市生活中不同民族成员的居住格局历来都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种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居住方式而备受各个城市的关注。56种民族成分齐全的成都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相关建设方面既凸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多重意义,还为实现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文中简称"三交")创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文章认为当前成都市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事务治理方式,民族互嵌式治理涵盖了空间互嵌、生活互嵌、婚姻互嵌、文化互嵌和精神互嵌5个方面。公权引导、社会助力、群众参与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基本运行逻辑。形势需要、中华文化、顶层设计与族际政治整合为民族互嵌式治理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构成了民族互嵌式治理的主要推进路径。民族互嵌式治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效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6.
民族互嵌社区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空间场域延展的实践形态,是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这一时代命题的现实阐释。现代城市社区功能的集聚和细化为民族互嵌的再造及重释提供了场域空间,由于民族互嵌社区具有公共性、聚合性和互动性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了立体化嵌套结构,催生出精准互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愿景”:理论层面,要深刻把握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目标向度、方法向度、内容向度;实践层面,要精准识别民族互嵌社区的场域情境,以智能技术描绘民族互嵌过程的“全景图”和“晴雨表”,通过社区制度体系的精准供给,提升民族互嵌社区精准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公共性"是促成当代"社会团结"的重要机制。公共性既是民族互嵌型社区的本质内涵,又是民族互嵌型社区发展建设的根本动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积极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性的内在意涵。民族社区的"互嵌"困境主要表现为互嵌空间的不足、精神互嵌的缺失、原子化个人的行动困境及其所带来的公共精神阙如。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性源于多民族"共在"和"共处"的基本事实。民族互嵌型社区公共性供给的实践路径为需求导向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理性沟通与民族社区公共空间的维系;多元参与和民族社区合作治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武陵民族地区的族际居住格局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区域共居式、社区共居式、社区互嵌式三种样式和阶段的演进。历史上的移民,特别是汉族移民在族际居住格局演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形塑了族际居住格局,还形塑了区域空间。他们首先将一个边缘空间形塑为具有三个层次的区隔空间,然后形塑为整体的互嵌空间。区域内部的族际居住格局与区域空间结构具有同构关系。推动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是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抓手,应该把握历史规律,充分吸收历史经验教训,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9.
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场域,目的是打破民族交往过程中社会结构的分隔,实现不同民族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探索符合民族互嵌式社区发展实际的治理路径,对于提升民族互嵌式社区现代化治理水平和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整体性治理研究视角,通过对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梳理和整体性治理的理论内涵分析,发现整体性治理所秉持的以民众需求为价值导向,以协调、整合与创新来引导多主体参与协同共治的理念与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的价值目标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通过对民族互嵌式社区整体性治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分析,提出强化基层党建引领作用、聚焦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完善社区现代治理体系的整体性治理路径,为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行之有效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推进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是多元主体行为选择、综合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受主体自身利益偏好、认知惯性以及周遭环境变化等影响,民族互嵌内含的政府逻辑、市场逻辑以及个体行动逻辑对民族互嵌式社会的建设水平和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与社区建设要对异质主体的内在行动逻辑进行充分的分析考察,并以共同体建设为轴心,建立有效的社会共生、情感联结、利益保障及协作共治的“耦合”机制。  相似文献   

11.
推动建立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对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外援经济力量已深度嵌入于新疆各受援地传统社会结构中,但是,随着以"产业援疆"为重心的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的全面铺开,援疆过程中的社会效益建设滞后问题及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显。今后援疆省市应着力推动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建设,将社会嵌入、文化嵌入作为新疆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方式促进社会嵌入,使他们由援疆的旁观者、边缘参与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不断增强援疆工作中的主体意识,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全面推动受援地各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建设,以取得综合援助效益为目标,改变以往援疆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重视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短期见效项目,回避周期长、见效慢的综合性社会建设项目;现代文化宣传教育推进力度不足,缺少中华优秀思想文化产品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的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新疆塔城哈尔墩社区的田野调查,从空间嵌入的视角对该民族互嵌型社区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即社区的生命史进行描述和分析。调查发现,该社区的生命史反映了清末以来各民族人口向塔城迁移汇聚的历史进程,是塔城各民族由“小聚居”逐渐走向“嵌入”历程的一个缩影。文章认为,应加强对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当下的民族互嵌型社区的调查和研究,以空间嵌入为“起手棋”,关照社区生命史与族群生活史的互构,并将社区的小历史嵌入于整体社会的大历史中,进而从“国家—区域—地方”三个维度的互动中对这类社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民族互嵌关系格局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地域、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是符合我国民族工作大方向的关系框架。民族互嵌能够得以实现,跨民族的交往、接触方式与质量是重要保障,其中跨民族友谊是一种理想的族际接触形式。当前,国外跨种族友谊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与结果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国情及民族心理研究本土化的背景。因此,本研究基于我国民族工作实际,对国外跨种族友谊研究与我国国情的切合性进行反思,同时对我国跨民族友谊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与提炼,在此基础上从民族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角度提出我国跨民族友谊研究的未来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系统梳理2014年党中央号召建立民族互嵌式社区至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倡全方位嵌入期间的学术动态,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民族互嵌主题文献发现,这一研究的发文量增长快、研究层次高,现有高影响力文献多属基础研究;从关键词图谱看,已形成了“民族团结”“共同体”“乡村振兴”等聚类,反映出研究正在向应用拓展、向基层下沉、向实践落地。文章按场域、关系、治理和发展四大类分别综述现有文献,在此基础上前瞻下一阶段知识生产的要点:空间方面,研究如何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文化方面,研究如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经济方面,研究如何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社会方面,研究如何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心理方面,研究如何引导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相似文献   

15.
互嵌式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的重要路径,有利于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实现资源互补,在动态发展中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推动共同现代化进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究共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文旅融合互嵌式发展内涵,剖析互嵌式发展优势和需求。以本地民众与外来社会力量的共同性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是互嵌式发展的有效路径,即共同就业创业实现资源互补、共同承担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责任、共同分享发展红利、共同接受政府的服务和监管。  相似文献   

16.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多民族国家单纯依靠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传统惯性思维限制,转而从社会结构层面为解决多民族之间和谐共处提供了新视角,其目的在于促进不同民族间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并非传统视野下的"杂居",也非多民族之间的简单"混合",而是建立在族际间充分交往、文化深入交流、情感深刻交融基础上的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是多民族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红墩是新疆阿勒泰市一个包括哈萨克、汉、蒙古、回与维吾尔村民在内的民族互嵌型社区,已有150余年历史。在过去一百多年的社会剧变中,社区中不同的族群构建、传承和发展了和谐共生关系,揭示出"在嵌入中共生"是日常生活中新疆民族关系的基本形态与运作逻辑。文章认为,对新疆民族关系的研究应给予"民族互嵌型"社区更多关注,并迈向日常生活场域。  相似文献   

18.
社区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支持,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依据天津市"两县三区"的实地调查资料,从民族交往、居住格局、民族通婚三个方面具体考察少数民族成员与汉族或与其他少数民族成员之间的嵌入意愿。在此基础上,着重从社区资源支持角度,评价社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对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作用与影响。为了推进散杂居地区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进程,需各级政府采取综合性对策,逐步构建一种相互嵌入式的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19.
民族互嵌虽是一个现代概念,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渊缘,恩施地区的民族互嵌格局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在明清中央政策的推动下,民族互嵌格局以人口迁移、土司从征、朝贡、建立学校和书院等途径得以形成。在此背景下,恩施本土文人不局限于其少数民族身份,主动融入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恩施地域涌现出一大批封建文人与文学家族,其文学创作体现出多民族的双向接受与认同,彰显了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国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有互嵌式结构作为社会基础,并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内生发展动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有其支撑中华民族共同体生发的历史基础、优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依据以及与共同富裕目标同频共振的实践机制,堪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的关键因素。以业缘纽带下各民族的互嵌式发展为杠杆,可撬动城镇化并轨、东西部协同及高质量发展,亦可推动中华民族作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走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