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下,做好民族文化传播工作,不仅有助于挖掘民族文化财富,还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但从实际来看,民族文化传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传播积极性不足、采用方式较为落后单一、文化传播平台较为欠缺等,对民族文化传播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新时期下要注重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采用极具针对性措施进行优化改进,在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同时,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也能得到有效传播与弘扬。鉴于此,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民族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兼具医学科学与人文社科的多重特殊属性,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载体。我国应依托一带一路战略平台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的有利契机,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播,努力构建中医药诊疗服务、中医药文化交流传播、中医药文化贸易三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大格局。 相似文献
3.
张丽玉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2):38-40
文化软实力是给国家发展注入灵魂与内涵的重要条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维护祖国统一以及民族团结至关重要的精神纽带,也是国家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其路径是:提升文化认同感;完善文化交流机制;建设“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平台;构建“一带一路”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4.
金恒宇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梳理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历史,探析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在人才短缺、传播失真和政策壁垒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指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基础在于讲好新时代的中医故事,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医药文化,并提出制定标准、培养人才、设置议程、精准传播和创新形式等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6):76-82
“一带一路”与新闻传播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数量比较少,研究主题集中在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三个方面,即媒体在“一带一路”的作用、媒体报道中的“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效果。已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描述总结多,实证研究少。今后可从以下方面加强研究:一是学理层面的研究,提升研究层次;二是深入到更微观的层面,如媒体如何针对不同区域、国家、受众进行传播,并总结规律;三是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如结合国际政治等知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对东南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各东南亚研究机构。自1956年第一所专门性东南亚研究机构——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成立至今,设立于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已不少于30家,主要分布于北京及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南亚国别政治及国际关系、东南亚经济与文化、东南亚历史及现状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等四个领域。中国大陆的东南亚研究机构的既有布局及研究成果有利于当地政府与东南亚国家建立次区域合作,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一带一路”后续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当前发展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中国的开放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实施,我们已经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许多的合作伙伴,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优势,拓宽我们的海外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往,从而使中华文化得到更广泛的推广与认可。本文就如何走好中华文化的海外推广之路作一些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影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应当借助"一带一路"搭建的平台顺势而为。理清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中国电影借力"一带一路"的理念和策略,有助于深化理解中国电影参与构建"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意义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志超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3-23
中华文化元素是指中华文化中具有高度凝练性、典型性、代表性,富有中国风格,蕴含中国精神,能够展现中华文化精髓的"象征符号"。这一概念更适应中外文化交流工作的现状与规律,是一种全新的认识与提炼。中华文化元素传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地位体现在几个方面:它是文化先行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互联互通的"润滑剂"与"催化剂"。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文化与文明的差异、地缘政治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文化对外交流机制的欠缺。这在中非关系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按照"亲""诚""惠""容"等策略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对外传播,能够筑牢沿线国家的民意基础、社会基础,实现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一带一路”建设背景,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契机,将自身的资源及交通区位优势发挥到极致,继而切实建立起完善的对外传播体系,坚持在互利合作共赢的过程中为河南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河南对外传播的现状进行分析,再根据实情,就河南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外传播体系展开详细探讨,以期望能推动河南对外传播文化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Z1)
"一带一路"已经由当初的倡议构想变为"交流互鉴"、"人文互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事实,这一事实带来的是多重价值的体现,其中对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意义不同一般。这缘于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和"一带一路"既有空间视角下的相通性,更有文化传播的相融性。"一带一路"由概念构想到实际成效的显现,为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实际通道,能够扩大该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国际影响,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包括加拿大这样的北美国家和传播学的重要发源地。为此,在进一步优化"一带一路"传播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上,提出一些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效果的方略。 相似文献
12.
从“走出去”战略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外投资逐步成为我国刺激经济增长、推动发展转型、构建区域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举措,而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在其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近年来重大基础设施投资成绩斐然,但同时也不得不正视当下沿线国家文化冲突频发、项目投资受阻的现实情况,加之投资企业国际化运营经验不足、文化风险意识淡薄、防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投资活动面临巨大威胁。为克服上述难题,完善当前尚未形成体系的文化风险管理研究,有必要从识别文化风险的表现形式、剖析其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确保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文章首先通过对典型案例和重要文献的梳理从语言、民族宗教、人文环境、外交关系四个维度识别得到了21项文化风险因素。再基于国家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文化风险指标体系,之后运用熵权法确定它们的综合权重。最后以“一带一路”沿线的32个国家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评价模型对各个国家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并在利用SPSS软件对评估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后,制定了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文章的主要结论如下:总结文化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从维度上看,语言风险和外交关系风险对重大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14.
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进,为湖湘文化对外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湖湘文化“走出去”,就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拓展传播主体,研究传播对象,创新传播媒介,改进传播方法,提高传播能力,借力“一带一路”之船,讲好湖南故事,传播湖南声音,不断增强湖湘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9-14
研究任务从根本上规定着学科的建设方向,是学科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判定标准,指导和约束着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必须首先明确其研究任务。认为一带一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的发展规律。分工合作在经济行为中的基础性地位、新型全球化的内在要求、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以及全球价值链的亟待重塑,都要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新型国际分工合作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发展规律。这一研究任务的确立将推动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创立,进而在理论和政策层面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54-164
一带一路自提出以来,引发了各界的热烈关注,魅力在于其不仅是一条经贸合作通道,更是一条文明互鉴、文化传播之路,关于其的文化研究影响深远。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进行一带一路及文化作为关键词的精确搜索,并从研究的多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梳理并综合述评。研究发现,国内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文化研究发文量在2014年后急剧上升且呈现持续发展趋势,从研究层次来看,整体上集中于社科类、社会学类。论文主要以社科类的基础研究、行业指导以及政策研究为主。从排名前三十热点关键词排行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学者对一带一路相关文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文化贸易、文化合作与交流,以及国际传播、对外传播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走出去等视角。通过分析论述其所包含的具体相关研究,以求全方位地把握国内一带一路文化研究方向。此外,在综述过程中发现并指出国内学界对其研究所存在的一定问题,以期引起更多学者进一步秉持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文化反思精神,不断深化一带一路文化研究,进一步推动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3):22-25
在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是一卷现实的史书,它不仅彰显了交往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而且印证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构筑"一带一路"的基础来看,它立足于"共同体"的基础之上,其倡导的"平等、开放和共享"基本原则,有助于破除狭隘的民族利益观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发展。从民族交往理论视域下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它所蕴涵的方法论、道路自信、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价值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8.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55-60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引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布局,同时也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重塑全球经济新秩序、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之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面临全球地缘政治、投资安全、大国角力、经济风险等诸多挑战。因此,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实施,其面临的种种潜在的风险,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并做到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9.
孙小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62-165
外语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功能,“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视阈下的外语教育规划需要突出外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取向。沿线各国要坚持多元语言文化观,统筹语言地位规划,强化跨文化规划,并通过具体的语言习得规划提高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为“一带一路”文化共同体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20.
张弛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1):50-59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历史潮流势不可当。话语权博弈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合作话语权领域却面临一定的困境。从依附论的角度看,国际合作话语权领域仍呈现鲜明的“中心-外围”的依附结构,“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范式、理论、价值、传播等维度均存在对美西方等“中心”国家的“话语依附”。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实现了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的转化,在提供实践场域、供给理论养分、搭建交流桥梁、壮大传播平台等方面为磨砺和增强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变革国际合作话语体系的不平等格局、提升中国话语权的事业仍任重道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应将国际合作话语权建设作为未来工作的着力点,通过完善理论建设、凸显价值追求、开展话语对接、优化话语传播等路径,着力提升中国国际合作话语权的影响力,助力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对美西方国家的话语依附,共同为实现新型国际合作积极发声、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