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下乡隶属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整体,构成了我国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价值面向。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文化治理的存在形态,亦是文化扬弃的过程。新型城镇化布局昭示了乡村人口离土时代的到来,随着乡村精英与文化断裂的共荣共生,文化脉络的续延面临着秩序危机和公共性消解的窘境。从公共文化服务的价值演变过程来看,存在从人情文化到契约文化、臣民文化到公民文化,专制文化到民主文化,个体文化到集体文化四重价值赓续理路。因此,要不断消解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惯性认知,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因文化符码的嵌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涉及宏观价值引导、中观符号建构、微观仪式组织三层价值链条,理应在乡村社会充分发挥价值引流、共识建构、合作深化和行动规束的“软治理”功能。受旨向偏离和惯性束缚,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将价值引流曲解为文化救赎、将情境建构局限于设施配套、将文化互动寄托于行政整合、将行动规束转化为道德说教的实践偏差,其应然效能暂未有效发挥。对此,应着眼实施乡村振兴的政策背景与丰富乡村治理工具的现实需要,以文化治理的高度推进服务供给实践的纠偏,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调节乡村文化生态、进而重塑乡村社会秩序的重要载体,以内外价值互嵌推进供给旨向的回归,以文化仪式推送强化情境共识的建构,以文化主体参与锻造合作共治的自觉,以行动价值传播激发公共规则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年的数据,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的使用有助于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而上网频率则降低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的几率。作用机制显示,互联网使用通过促进政府财政支出、居民公共事务参与以及完善财政监督的途径提高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因此,在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多持一种权利话语,视公共文化服务为民众应该享受的一种文化权利。作为人权概念范畴下的文化权利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表达与运用有其相应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如果我们未加明确和限定地加以运用,反而会带来学术研究的一种视野遮蔽,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意蕴。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关涉文化权利问题,其所内含的独特属性,涉及文化与权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关乎治理话语的议题。因而,在权利话语之外,需要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从权利向治理的话语转向。  相似文献   

5.
文化强农是文化强国的基础,文化下乡的强农逻辑贯穿于以农村公共服务为切入点的文化传播进程.目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困局主要在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嵌入与文化政策执行的异化,文化下乡的强势推进与农户需求错位的隐忧,村落记忆的日渐式微与共同体传播整合的困囿.因此,对于传播媒介的服务架构而言,要把握文化强农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使文化下乡与文化强农形成良性互动.诚然,建构整体性治理的公共文化服务治理框架,必须遵照数字化信息工具的特点进行传播效果的整合.在确立文化强农的中央全局战略下,针对农民的职业分层进行传播内容的优化,借由多元传播媒介提升文化服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6.
基于大数据视角,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面临传统组织理念重视程度不够、服务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财政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创新人才支撑力有限等方面的问题.为此,从理念革新、平台建设、机制保障、决策支持、人才保障等方面要将大数据治理逻辑融入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实践,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数字化供需大数据库及开放共享平台,数字化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数字化服务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数字化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高校班级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治理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应以建设民主参与型班级文化为方向,实现教师观念转变和角色归位,充分认同和接纳班级成员间的多层次网络,从而糅合网络中蕴含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及衍生的物质载体,进而满足大学生归属感和爱的需要,提高其自我价值实现的认知和技能,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建设和谐并充满活力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8.
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034个样本数据进行农民工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满意度估计,我们发现体育活动场所、公园或广场等文化活动场所的供给以及棋牌活动、免费网络服务的开展显著影响着农民工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满意度评价。政府应充分满足农民工现有的、健康合理的文化产品需求,保障农民工的闲暇休息时间的文化需求,从而提高农民工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10.
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是近年来公共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纵览近八年来CNKI的研究文献,国内学术界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展开研究,提出了以政府为核心的政府主导机制、以私人组织为主体的市场化机制、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化机制以及政府、私人组织和社会组织横向合作的合作型机制四种供给方案,并进一步探讨了四种方案的功能、运作逻辑和面临的困境.目前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还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应加强对不同供给机制的适用条件研究,二是应注重探索农村区域差异与供给机制选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站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视域,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融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的必要性,同时在分析高校图书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优势及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高校图书馆服务、发挥高校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参与作用的具体途径,以期促进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如何推进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这是当前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创新机制角度探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推进和完善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政策实施中缺少公众参与通常意味着政府与社会的有机互动不足,政策目标不易达成而产生“空传”现象,由此,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空传何以形成、如何经由公众参与消解政策空传就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采用公众参与视角构建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空传的生成及其消解理论模型,分析发现由环境因素、实施条件、主体认知、主体行为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四要素”是导致政策空传的主要原因,其中环境因素和实施条件是外部原因,主体认知是内部原因,而主体行为是衡量政策空传与否的关键变量。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空传通常表现为非持续性、供需错位和形式主义。其消解机制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在完成核心任务过程中所达成的意外后果。  相似文献   

14.
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文化机构与服务的总和。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构建了包括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效能、治理环境四大治理要素的我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绩效评价的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计算综合发展指数,对治理绩效进行评价。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呈现出资源配置区域失衡、文化活动参与度区域差异较大、短板省份问题突出、治理要素间匹配滞后的态势。最后,提出提升我国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治理绩效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文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文化产业的特性和现状进行研究,认为现行文化产业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基于公共治理理论,提出从"文化产业管理"转变到"文化产业公共治理",并通过科学界定治理主体的职责、构筑共治运行机制、完善共治保障机制实现文化产业公共治理。  相似文献   

16.
1978年以来,伴随我国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深入,社会组织蓬勃发展,不仅推动了服务型政府建设,而且促进了公共治理结构的初步形成。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近年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主要依赖于政府一元主体,尚未形成"多元共建"格局,这成为制约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更大发展的制度性缺陷。大力发展社会文化组织,对于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共建的治理结构、促进服务体制和机制创新、推动公民社会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地区均衡化和城乡一体化,均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内涵进行界定,基于该定义,采用文献计量方法收集并分析2015—2018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深度阅读揭示研究进展,明确当前研究不足。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平衡发展问题研究围绕现状、实现路径和服务供给主体三大主题展开,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三方(即决策者、服务提供者和公民)问责制的框架来考察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机制,分析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中利益相关者的职能以及他们之间的责任关系,总结出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因素,并就如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的成效显著,但投入的总量仍显不足,尤其是财政投入结构相对失衡,文化投融资体系单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投入机制优化,应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建立健全政府间公共文化服务事权划分与责任分摊机制、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投融资机制和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绩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指出共同治理是传统行政管理在新公共管理环境下的发展趋势,是公共文化管理的需要,旨在为人们的文化权利提供更好的保障;共同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民间组织、文化企业、公民个人等,在实施中需要处理好政府与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中国公共文化管理运行需要两个基础:一是政府主导型管理格局的发展转变,二是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奠定此基础路径应包括:改革文化行政机构、转变政府职能、重新界定文化管理功能和重点、转化管理手段、发展非政府的社会力量、建立非政府主体参与公共文化管理的保障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