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2.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之一。基于功能分解的思路解析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与路径,揭示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主要障碍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所具有的转移风险、补偿因灾损失、资金融通、承载支农惠农工具与社会管理等功能能够促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发展。但当前我国部分农户投保积极性不足且在农业保险产品创新、服务水平与支持政策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制约农业保险支持乡村振兴。基于此,应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和产品创新力度、提升农业保险服务水平、优化农业保险支持政策,让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有着巨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而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乡村文化价值观念的存储库,对它的深入挖掘与传承,可以为乡村社区的文化重构起到关键作用,它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具有治理、整合、教化的功能。目前而言,由于城市的虹吸作用,让乡村社会表现出文化撕裂的状态,其存在文化空间遭破坏、文化网络存断裂、文化礼俗少传承、文化遗产缺人才等问题。如何振兴乡村文化,传承农业遗产,本研究认为根据“空间情境——互动网络——仪式认同”的互动仪式理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活态保存乡村文化空间、重构新型乡村文化网络、再建乡村文化认同感、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以此把优秀价值观念有机融合于乡村社区生产生活之中。让乡村文化得以振兴,农业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当前乡村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趋于消亡、生活习俗逐渐弱化,其传承发展面临着严重困难.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贯彻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质,赋予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守护好传统农耕文化传承"载体",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协调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新塑构,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是认识和传承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其健康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章引入农业遗产的研究视角和分类标准,结合中国传统村落的特征和认定标准,将传统村落划分为五个类别:传统建筑型、农业景观型、农业特产型、工商贸易型、民俗文化型。通过对江苏传统村落的调查,总结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并提出基于村落类型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发展思路:突出传统风貌,助力传统建筑型和工商贸易型村落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景观型村落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特产型村落发展;重塑乡村文化,促进民俗文化型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厘清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结果的生态逻辑,以个人发展、文化进步、乡风文明建设为表征的文化逻辑。以深耕时代价值、发挥适应性价值、外溢精神价值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多元价值系统的构建;以凝聚发展新合力、促进创新新模式、构建人才新结构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态;以促进城乡文化联结、认准城乡生活诉求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和现实进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农业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人才振兴的培育地、文化振兴的策源地、生态振兴的新智库、组织振兴的孵化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并探索建立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三种典型发展模式,即服务于贫困山区精准脱贫目标的“六个一”产业振兴模式、服务于平原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的“双水双绿”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服务于城郊地区都市农业综合发展目标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出“可复制、易推广、能成型”的农业大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实施乡村振兴,基础在农业,关键在农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直接参与者和践行者,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民,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关注农民发展,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助推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的顺利进行,减轻农民的劳作压力;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助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繁荣;要激发农民的创造活力,推动现代农业文化的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让中国农民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9.
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乡土情结、生态伦理思想、耕读文化、德治文化是最能够回应当代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现实诉求的优势内核。然而在农业农村以经济发展为主要驱动力的现代化过程中,乡村文化被逐渐边缘化,面临着载体消失、主体缺位、价值认同危机与话语体系残缺的发展困境,非但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凝聚、引领作用,甚至成为了掣肘乡村振兴进程的短板。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关系转化的关键期,要振兴乡村文化,就必须在继承其传统优势内核的同时,以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需求为导向,重新定位乡村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乡村的主体意识与话语能力,讲好乡村故事,同时在全社会树立起文化共同体意识,从观念上彻底打破城乡文化的二元对立,也需要推进政府在文化治理方面的职能转化与能力提升,完善乡村文化振兴的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1.
现代农业,需要道法自然、因时因地制宜,并与系统耦合思想、农业现代化任务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追求"合宜有度、中和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从而发展出农业伦理学之"中度原则"。该原则植根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中外文化传统,尤其是在"轴心时代"儒家、道家和古希腊的"中和协调、中道思想和中庸之道"等思想传统中孕育成长;进一步我们可以从三维角度对"中度原则"加以深入解读:首先是因法因序为度,即道法自然、系统耦合;其次是因时因地为度,即合乎时宜、用养结合、利用厚生;最后因事因势为度,即结合农业现代化任务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发展"事势相应、均衡协调"。  相似文献   

12.
农业文化遗产是具有活态性、复合性、系统性等特征的文化系统,融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于一体,其多元价值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牧养系统对于遗产地乡村振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文化和产业等三个方面。乡村生态振兴方面的价值,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促进生态圈中的养分循环等。乡村文化振兴方面的价值,主要包括帮助牧民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推动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乡村产业振兴方面的价值,则是乌拉特后旗在戈壁红驼牧养系统的保护与利用中,探索出了一条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构建了戈壁红驼牧养系统产业体系,通过戈壁红驼相关产业的融合协同发展,为遗产地的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支撑,而乡村产业振兴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高质量推进还能促进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实现,从而整体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加快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通过对芜湖市陶辛镇产业振兴的实地调查,从空间社会学的视角将乡村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加以探析,发现传统农业型地区在产业发展中具有三维层次的空间生产。分别是政府及精英构想的制度空间生产、以第一产业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发展的经济空间生产与以村民为主体地位的社会空间生产。然而,在产业振兴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制度空间呈现出失序状态,经济空间的功能失调,社会空间存量不足,即空间表征、空间实践与表征空间在产业振兴的空间生产中的不平衡性阻碍了传统农业型地区产业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提升产业振兴的路径选择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乡村振兴需要迎合人们回归热土的意愿,要发展更离不开好的政策来扶持。现阶段,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生态资源遭到破坏,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乡村振兴的道路。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其前景广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文化产业相结合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乡村文化产业依托区域和民族地区的文化资源,将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产业开发和创业就业融为一体,将美丽乡村、风俗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增加乡村发展动力,与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民族村寨是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农业文化的基础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文旅业成为民族村寨发展经济、带动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主要路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入手,以湘西部分民族村寨为样本,结合场域分析,构建了包括场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在内的资本分化行动逻辑框架,从文化资源、文旅业发展及其社会组织关系、村落精英能力、社会网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场域作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研究引入文化资本理论,拓展了民族地区村寨研究的路径与视角,深化了对民族村寨文旅业分化问题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7.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现代农业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农业文化的内涵、现代农业文化的类型与作用进行归纳与探索,指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要从保护与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加强政府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现代农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创新为研究对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探讨了凉山彝族漆器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作用。通过对凉山彝族漆器历史、传统技艺及漆器产业现状的调研,探寻漆器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加强漆器文化传承的对策和措施。同时,论文还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凉山彝族漆器文化创新的引领作用,分析了乡村振兴政策对漆器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漆器文化创新的路径和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9.
乡村产业的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与乡村文化振兴紧密相连.乡村产业文化与多元文化的互渗互融,已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现象.人们在这一领域尚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于精神、文化、策略、实践等层面,出现乡村审美文化与产业文化的相互割裂.当下,应当建构乡村文化建设与农业产业互融与互动的基本策略,主要包括:农业产业与文化建设的相互支撑、自然及生态文化与农业产业系于一体、传统艺术形态的特色化发展、乡村旅游等项目对农业文化元素的汲取、现代管理理念与科技的进入、现代农业在各类特色园区的呈现等等.  相似文献   

20.
蔡亚荣  郝鑫 《国际公关》2023,(7):121-123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环,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铸魂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是重中之重,却不可避免要面临许多发展困境,想要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难题需要从以下工作着手:依托科技媒体,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思想培训,发挥基层干部骨干作用;加大资金政策帮扶,优化人才资源保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