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随着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互联网营销、网约配送和出行等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由于新就业形态呈现出劳动关系灵活化、用工方式弹性化等新特征,使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成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随着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成为当前我国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新业态灵活就业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职业选择,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新业态灵活就业劳动关系界定、劳动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聚焦新业态灵活就业发展现状,探索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并从统计监测、社会保险、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新发展格局下,一方面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资源要素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要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下亟待新就业形态发展新就业形态作为共享经济蓬勃发展的产物,具有用工主体多元、工作时间自由、就业形式灵活等特征,这与我国新发展格局高度契合。在数字技术支撑下,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截至2021年底,我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已达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七分之一。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业态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在我国发展非常迅猛。随着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从业人员的规模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5.
<正>新就业形态指的是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依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产生的新兴就业方式,其一般发生在互联网平台与劳动者之间,不同于传统雇佣模式。新就业形态有灵活性高等固有特征,难免给工作过程中受伤的工伤认定问题带来挑战。在传统工伤认定模式下,事故只有无偏倚地满足“三工”的要求才可以被认定为工伤。而新就业形态下的劳动者如果因工作遭受事故而很难符合“三工”的要求,难以被认定为工伤,这为工伤认定机构和司法机关带来了挑战。下文结合新就业形态的特征和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试图探索出一个更好的保护受伤从业者利益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每月读评     
《人才瞭望》2023,(6):4-5
<正>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更有保障新闻回顾:《中国组织人事报》2023年3月7日报道,日前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达到8400万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群体已成为职工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用工形式和就业方式相对灵活,这些领域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面临新挑战,两会期间,“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障”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地方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生力,正在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作为培养人才重要基地的高校,服务地方经济是其三大职能之一,本文以京津冀经济圈为背景,对地方经济发展与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服务地方经济,合理进行人才配置为目的,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范围扩散并且引发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严峻形势下,我国政府和就业相关部门坚持实施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政策,稳就业促增...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缓解疫情冲击,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载体。2016年至2020年,我国平台企业员工总数已由585万人攀升至631万人,平台经济服务人员由6000万人进一步扩展到8400万人。尽管新业态从业人数在不断增加,但专业化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建设却滞后于行业的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业态从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工作,各地也开展了一系列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工作的实践探索。劳动关系的机械认定带来新业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人群分割基于当前新业态企业运营及用工模式,新业态从业人员可划分为三类:一是企业以用工主体身份招聘从业人员(或由劳务派遣机构招聘),制定相关劳动、服务标准并且与之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的人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就业成为最大的民生,成为观察经济社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经济转入新常态后,就业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从事就业工作者以积极的眼光分析新常态下就业所孕育的一些新的积极因素,引导就业群体适应就业新常态,促进就业供需趋于平衡,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蓬勃发展,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新媒体创业者等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增加。然而,受就业形态复杂、劳动关系判定困难和现行社会保障制度门槛设置等因素的制约,大量新业态从业人员无法纳入现行工伤保险制度保障范围,其职业伤害保障缺失问题日益突出。为维护新业态从业者劳动保障权益,支持新业态健康持续发展,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已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宋晓亚 《人才瞭望》2022,(22):62-64
<正>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出发,站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高度,提出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正确判断。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等,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阶段特征。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社会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新常态必然会对问题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严峻性更加凸显。在新形势下,认识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新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是在知识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迎接新世纪挑战而进行的,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从传统的学院应试教育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全面素质的专业人才转型,在转型中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思政教育尤为重要,从重视知识教育向技能和培养个人能力为主转变,使就业导向重于书本知识,职业技能重于毕业证书,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就要紧紧围绕满足学生就业这一重心展开。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机制日益发挥着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但它在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劳动力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矛盾。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就业矛盾,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研究我国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抓住机遇,对于推动改革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转型使劳动力由隐性过剩变为显性过剩,矛盾日益突出 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相似文献   

16.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是为了探索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办学模式和路子,培养出独具特色的"能工巧匠",促进职业教育本身长足发展,应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石。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现实课题。就业是社会稳定之根,社会和谐之本。当前,我国面临人口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对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带来了现实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好社会就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就业,使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我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城镇就业人数持续增加,重点群体就业平稳,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劳动者对就业的要求也从有业可就转向高质量就业。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然要求高素质劳动力的高效率劳动与之相适应。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不仅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也事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是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为此,我国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曹佳 《人才瞭望》2017,(17):31-32
自2010年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下行阶段. 在这种经济新常态下, 作为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重要标志的服务业, 其发展及结构变动如何,变动的就业效应如何,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也是本文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市场主导就业机制的形成,以及数字经济几何级数增长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业态和就业方式不断涌现,灵活就业成为常态和扩大就业的主要途径。同时,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失业保险政策尚不完善,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游离于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其失业或受职业事故伤害后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较弱。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障现状灵活就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并逐步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就业在国际上一般称为“非正规就业”或“非全日制就业”。目前,我国将灵活就业界定为:在正规就业形式之外的其他就业形式。主要存在劳动关系不稳定、工作时间不固定、收入不稳定、工作场所不固定、人员构成参差不齐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