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运河文脉以大运河文化为核心,具有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是北京历史文脉、城市空间文脉的组成部分.运河古桥与大运河相生相伴,是运河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见证者与记录者.与大运河古桥相关的传说故事,在运河文化时空中生成与流传,它见证了漕运的历史变迁、记录了城市的建设发展、讲述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承载着丰富而鲜活的运河文化记忆,是运河文脉的重要载体.运河文脉的传承是运河历史文脉、北京城市文脉的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也是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接续,亦是文化建构下的空间生产.运河古桥传说在运河文脉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以记忆性叙事融合运河文化包含的多元内容,构建运河文化遗产存在的时空整体,是古都城市风貌恢复与保持的文化资源,也是凝聚民众价值共识的文化纽带,这是运河古桥传说及其传承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城市形象定位是对城市的核心文脉和资源进行挖掘和考证,彰显具有本地基础和特色的文化特质与个性,其影响要素有城市区位和城市群、城市资源和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等。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软实力”,须注重文化力的开发,主要策略是科学把握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强化城市理念识别;加强城市公民意识培育,弘扬城市精神;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注重城市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3.
商业街中的历史文脉是在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地域性的景观氛围和环境,是历史与文化的丰厚积淀。在商业街改造中,是否重视和融入历史文脉,对能否提高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形象与整体城市功能有重要影响。事实证明,忽视历史文脉传承,会造成商业街改造的失败。只有切实尊重城市文化传统和商业街的地域符号,尊重群众的消费习惯和要求,尊重循序渐进的商业业态演化,才能使传统商业街在传承、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中获得新的强大的生命力。以大连天津街改造的实际为例,处理好商业街改造与历史文脉传承的关系应在公众参与、提炼地域符号、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多下工夫,采取适宜的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地区建筑“继承与发展”、文脉延续等热点论题,我们可以从文脉的渊源、文脉与建筑传统的关系深入剖析,以地区建筑原型作为研究途径解读建筑的地域文脉的本质,并从前后、左右与上下多维视角挖掘地区建筑文脉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5.
越王城作为绍兴城市发展的渊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绍兴越王城保护整合工程设计中,通过挖掘文化内涵,传承历史文脉,和谐周边环境,回归自然风貌等方面来深化设计的文化理念,使越王城真正成为绍兴古城保护的新亮点,绍兴城市的又一张"金名片".  相似文献   

6.
将基于图示和类型学的“景观基因”分析方法,应用于城市公共雕塑资源研究,整合“地域文脉资源-雕塑符号库-地方文化资本”的递进转化路径,从而厘清城市雕塑艺术资源的空间转化逻辑。文章对“武汉城市公共雕塑”和“荆楚文化”两者的内部逻辑联系及外部艺术空间的搭建方式进行深入探索。在充分挖掘和整合城市雕塑可采纳的文脉资源基础上,系统归类城市雕塑的景观基因符号数据库,以此推导出荆楚地域文脉视域下的武汉城市雕塑景观基因谱系图;并截取其中最主要的“中古荆楚”基因片段,按照城市雕塑景观基因“元-点-廊道-网络”的景观信息链模式展开分析;同时根据城市雕塑的空间组织类型梳理各环节的实际数据,分析典型雕塑空间风貌特征,挖掘其潜在价值,展示城市文脉资源借助艺术媒介转向文化资本的具体过程,进而提出相对应的城市雕塑规划构建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铜陵市绿地规划充分利用城市自然山水的地理条件、江南沿江的地域特色和铜陵铜文化,同时紧紧把握城市历史“文脉”,从地区特点和地域文化出发,保持与发展城市特色,将铜文化融合于绿地系统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更新与历史街区的保护及其文脉传承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历史街区及其文脉因旧城改造渐消于人们的视野,城市文化品质逐渐归寂于平庸。以汉正街为例,探讨了武汉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保护的传承现状与问题,分析了历史街区文化保护传承的路径,提出了文脉"活化"的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并得出了保护历史街区、传承其文脉,提高城市整体质量是城市更新的必然要求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每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城市记忆.但在当今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承载城市历史的空间不断遭到改造而丧失,各种城市记忆“错位”与“遗失”使得人们对曾经熟悉的家园感到不知所措.如何保护城市意象,在大规模城市更新的趋势下同时又能延续城市文脉,引用城市更新和城市意象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以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大桥区域“长桥饮马”为例,通过对其随历史演变的过程分析,试图用一种新的方法重新建立“长桥饮马”在人们心中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论城市的文化品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的文化品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文化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影响力的一种城市状态。城市的文化品位由劳动创造、历史积淀、自然条件、海纳百川而形成。评价城市文化品位高低,要着眼于城市的文化特色、文化因子、居民素养,以及“形”与“心”的结合。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需要注重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并进、重视城市的环境建设、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和标志。  相似文献   

11.
基于芙学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旧城改造”所引发的问题,认为其割裂了城市的记忆,造成城市历史文脉的断裂,是对城市审美形象的损害而非塑造.在此基础上对“旧城改造”进行美学批判,指出引发问题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当代工业化的生活方式对历史传统的颠覆与否定,二是快速而浮躁的现代社会所造就的肤浅而狭隘的审美观对历史深度的解构与削平.  相似文献   

12.
汉字城市的语源揭示了“城”的本质属性:(定居者所属的)大地(土)的自我实现(成).“城”的这一属性源自维柯的林间隙地原型,因而“城”的原型反映了人类进化、进步的历史及其文脉所在.其中“城”的声符字“成”(从丁从戊的结构)所含的丁火象征着城市圣火,标志着城市的灵魂;而“成”所含的大戊是城市整合力的象征.“成”之两大因素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原型思路.  相似文献   

13.
青岛文化的历史文脉对城市文化精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精神的特质隐含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性文化底蕴中,它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市民对城市生活价值的认同感和趋同意识,因而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来看,青岛文化在很多方面继承了齐文化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传承和表现。青岛文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依山面海的地理环境、重工尚商的生产方式、崇利善变的文化心理、丰富多元的城市民俗与情调。齐文化的内在禀赋与精神气质在青岛城市文化中得以很好地保存与流传,并与后来的移民文化和外来文化融合在一起,作为历史文脉,它对青岛城市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历史名城的地段和街区的保护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在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尊重历史名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色,承传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地段与街区的格局,活跃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建设中沦为一片片废墟。由于忽略对城市历史及文脉的保护,造成“开发性破坏”,全国相当多的历史名城文化相继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城市要开发要建设.同时也要“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要经济繁荣,环境改善,更要文化的持久传承。针对贵阳市甲秀楼等古建筑群的保护与利用,说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兴衰。只有完整地保护好城市历史,城市才会有历史之根,文化之韵。  相似文献   

16.
历史街区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缩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些悠久的历史遗迹随着时光的河流汇聚成为城市文脉,也印证着每个城市独特的风貌。本文以新疆伊宁市六星街为例,探讨在城市的发展中那些记录着时代变迁的历史街区的重要性及其保护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历史名城发展需要不朽文化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文化景观对历史名城的特殊价值,剖析了当前历史名城景观建设中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实例,认为历史文化“物化”为城市形态、城市景观已是生产力的表现;特别是针对西安作为一个历史坐标的古城如何守护文化遗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反对粗制滥造的“伪历史设计”,呼吁历史名城发展需要建设不朽文化景观,营造一个民族值得记忆的载体。  相似文献   

18.
浦口欢迎你     
《金陵瞭望》2009,(22):68-70
浦口南临长江,北枕滁河,森林覆盖率达33.5%,拥有“一江一河一山三泉”的生态资源。515公里长江岸线生态良好,西江口已成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90平方公里,有“天然氧吧”之称;温泉星罗棋布、景色如画。这里有2300多年的历史文脉渊源,禅宗、书法、民国文化等在这里源远流长,历史人文景观灿若繁星。  相似文献   

19.
街巷名称记录了城市的历史,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它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文脉.本文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与调研,总结了绥远城原有的历史街巷名称的变化.从一条小小的街巷名称变迁读取这个城市的历史进程.在街巷文化破坏严重的今天,街巷名称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希望以此引起人们对绥远城街巷文化的保护,重视历史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当代建筑学中的“文脉”兼有“文脉性”和“隐型文化脉络”双重含义。以突出地域主义为前提是文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而现代主义建筑学理论的盲区之一就在于它对于文脉性的忽视,后现代主义对其缺漏的补正主要以文丘里和斯坦因等为代表。意大利建筑学家罗西和艾柯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继续深化着文脉理论。就钢筋混凝土技术与市场运作结合情形下的当代社会而言,仅靠后现代主义规划学中“文脉主义”或“新都市主义”的批判和实践是无法完全避开全球城市规划建设的种种弊端的。中国的建筑学家应借鉴自身传统中的“风水”理论来找回现代城市的“文脉”和“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