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院校大学生是国家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探究大学生涉农领域就业的影响因素,对缓解就业压力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学生抽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三农”的了解程度、基层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应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就业观念培育、舆论宣传、完善就业政策等措施增强“一懂两爱”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韩晶 《国际公关》2023,(13):95-97
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和价值重大。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的现状与作用,从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在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发挥作用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驻村第一书记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显著推动了乡村的发展。论文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嵌入黔北A村乡村振兴的个案,分析A村由脱贫转向振兴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驻村第一书记从政策宣讲和重视教育、评选先锋模范激励村民、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发展种养殖业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实践助推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的原因在于他们处在“结构洞”的位置,拥有资源优势、对党的政策的宣传落实和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功能,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但是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扮演好“帮扶者”的角色,协调好村两委关系,引导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及配合,在嵌入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同时还要注重村民主体性的培养,并且要为乡村建强基层组织,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在通识教育中推广双语教学,切实提高双语教学实效性进行实证性研究和探讨。文章认为在通识教育中,大力倡导实施"双语教学",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中推广双语教学,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学科基础。二、在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推进双语教学,营造了双语教与双语学的机制和人文关怀。凭借通识教育特色课程的经典性、时代感、趣味性、普适性,通过双语教学的语境,使双语教学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态度。三是通过在通识教育中渗透双语教学模式,使从事双语教学实践群体规模化。在教师中形成共识、形成合力,获得更大的实践群体和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5.
南疆三地州是我国攻坚脱贫与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也是有关部门推广普通话的重点区域。在少数民族中推广普通话关系着南疆三地州的现代化建设,要重视在南疆三地州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本文从南疆三地州推广普通话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探讨推广普通话面临的困境与推广普通话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建议,旨在助力南疆三地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6.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全国积极推进。作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教育起着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筑牢乡村全面振兴基础的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规划,探讨乡村振兴理论的生成逻辑和发展脉络,并结合北京科技大学脱贫攻坚阶段的教育帮扶实践经验,研究教育在实现乡村振兴总体目标中的现实意义,探究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内在推动力,旨在为新时期高校发挥教育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通过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四个全面"大局,亟待寻找科学有效的实践路径。立足乡村振兴实践和实际需求,可构建出以政府引导、集体经济和主体自觉为基础的"三轮驱动"型乡村振兴分析框架,政府引导能够保证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集体经济与主体自觉则能充当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进而审视振兴实践可知,政府加强科学引导有助于精准聚焦乡村振兴前进方向,但乡村集体经济疲软和主体自觉缺位却已然成了阻碍振兴工作落地的显著难题。为此,既要强化政府引导,统筹与分类指导乡村振兴工作,并尽快壮大特色产业,以集体经济来促进乡村振兴,同时也要加强培训教育,不断提升行动者主体自觉,使其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乡村振兴实践。  相似文献   

8.
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全局战略意义。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部完成,"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得到充分的重视,相较而言,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无论是重视程度和投入整治力度都显得较为薄弱,个别农村地区问题比较突出。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应该与时俱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科学的治理方法,开展系统治理工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应构建系统型治理体系,采用多元共治,其中,法律基础治理手段,应健全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和执法体系,强调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反贫困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在主要矛盾改变的情况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社会工作与乡村振兴存在较高的契合度。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为背景,充分利用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之契机,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Y县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探索反贫困政策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发现,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农村社会生态及生活环境问题等诸多方面可以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村社会组织,实施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1.
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我国 ,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 ,其重视程度前所未有 ,但重视程度和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领域内 ,由于许多模糊认识的存在 ,导致实际教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本文拟对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内涵、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应注意的问题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利用575份农村居民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的影响及其所关注的农村改革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稳定程度、农村非农化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的影响比较明显;受教育程度、宅基地退出、生态环境代价、非农发展方向等因素对农村居民选择城市发展的影响更突出;村庄资源禀赋认知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的影响不明显;农村居民极为重视农村社保改革、农地改革和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事务,并认为现代农业才是农村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尊重农村居民选择,积极做好提升就业水平、人居环境整治、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深化农村社保改革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新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对带动农民了解本地资讯、推动农业技术创新扩散,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时代发展极具影响。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媒体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积极意义,并较全面地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新媒体人才建设和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媒体人才建设与培养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4.
利用575份农村居民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针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的影响及其所关注的农村改革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稳定程度、农村非农化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的影响比较明显;受教育程度、宅基地退出、生态环境代价、非农发展方向等因素对农村居民选择城市发展的影响更突出;村庄资源禀赋认知因素对农村居民参与村庄建设意愿的影响不明显;农村居民极为重视农村社保改革、农地改革和人居环境整治等乡村振兴事务,并认为现代农业才是农村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因此,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需要尊重农村居民选择,积极做好提升就业水平、人居环境整治、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深化农村社保改革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农林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既是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延伸,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自觉。只有将“耕读教育”置于社会结构中,探讨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功能发挥,才能避免其陷入“工具理性”凸显、理论教学与实践创新衔接不足、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资源流通不畅的泥沼。为此,农林高校“耕读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要探索“五维一体”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激发内生性力量与外部支持系统两股动能,以技术赋能、协同育人、观念重塑、场域变革和秩序重构全方位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  相似文献   

16.
编写乡村教育志书是认识乡村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路径。在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及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乡村教育志书具有记录乡村教育演变、积淀乡村校园文化、传承乡村社会文脉及推动乡村教育振兴等多重价值。当前乡村教育史志编写面临着者重视不足,表现为学者关注少、成果少,缺乏教育、历史、方志工作的合力等问题。应在乡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的大力主推下,通过重新审视价值、精心组织人员、重视资料收集、科学拟定篇目、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志书规范等路径,推动乡村教育志书编写。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教育是一个前后相继、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乡村教育的每一次变革都引起乡村社会的现代变迁,乡村社会的现代变迁又对乡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全面安排,并前所未有地对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破解乡村教育的现实难题,需要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制度逻辑出发,研判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振兴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包含了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城乡教育融合发展,以乡村教育的全面提升促进全面乡村振兴三重内涵。教育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为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奠定了良好的环境、人才与科技基础。新时代乡村教育振兴要重塑乡村教育理念、整合乡村教育主体、挖掘乡村禀赋性资源,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韧性治理作为一种新型治理理念,在贫困地区乡村治理中以脆弱性风险应对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指导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塑造乡村韧性、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贫困地区韧性治理框架,并基于此对陕西省"社区工厂"精准扶贫模式和乡村振兴实践进行探讨。研究指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应当提升乡村环境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综合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塑造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活社区公共精神,促进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构建乡村公共文明语言景观对乡村语言治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比较缺乏对传统村落语言文明的实证调查,故以语言景观理论为视角,以家风家训、敬惜字纸等传统形式,展现传统村落礼仪文明语言景观的历史风貌,同时通过解读文化墙、公示栏、数字技术与语言景观的交互关系,呈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公共语言文明。乡村公共场所语言文字规范性不足、村民语言文明素养不强、乡土语言文明资源传承乏力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可通过加强对国家语言政策的宣传引导,重视提升语言文明素养和语言服务,传承保护优秀乡土语言文化遗产等路径切实推进乡村语言治理进程,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