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根据古今道教文献和道教诗词文献,结合我国传统道教不同时期的特点,对道教词中特别的意象"姹女"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在道教外丹派中,它是炼丹隐语,指炼丹用的汞.在包括全真教在内的道教内丹派中,"姹女"指人之性,或称为神与气.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普通民众入教,在某些语境中,这个词在全真教道教词中,也可以是道教外丹派的含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古今道教文献和道教诗词文献,结合我国传统道教不同时期的特点,对道教词中特别的意象"婴儿"作了详细的分析.认为在道教外丹派中,它是炼丹隐语"婴儿"指炼丹用的铅.在包括全真教在内的道教内丹派中,"婴儿"指人之情,或称为神与气.另一方面,为了吸引普通民众入教,在某些语境中,该词在全真教道教词中,也可以是道教外丹派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说“玄妙”     
道教宫观,大都冠以“玄妙”二字,魏晋时期,苏州建有著名的“玄妙观”,唐开元年间,荆州也建有气宇恢宏的“玄妙观”。道教以老子的学说为主要哲学依据,“玄妙”一词本于《老子》。老子创立“道”为万物本源的宇宙观,以“道”为最高最根本  相似文献   

4.
“东西”一词表示万物,是口语中常用词。明清以来,关于“东西”一词的演化过程,出现了众多观点,至今也没有统一。通过对文献考索,可知“东西”表示万物起源于金代。在女真语与汉语接触过程中,“东西”一词由“底”、“等”字音转来。“东西”二字本身无意义,应该从语音上来溯源。  相似文献   

5.
在田野调查和文献考释的基础上,分析闽西正一派火居道士科仪本《大发表真科》中咒语、请神、请师三个方面的内容,探讨民间道教文献与地方道教和地方仪式传统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民间道教文献是中国道教文化“大传统”和地方道教文化“小传统”有机结合的产物,是道教世俗化后火居道士拓展生存空间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6.
“沫若”谈     
郭沫若的“沫”,我们都知道是古水名,即今大渡河,又名铜河。但“沫”本写作“沬”,不读mò而读mèi(妹)。其实这个“沫”与“沬”的不同读音,郭沫若本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没有注意罢了。郭老曾在《创造十年续篇》里谈到笔名“沫若”的由来:他(即范允臧——立和按)问起我的笔名的意义来:“沫若”(Mo Jo)两个字,是不是取自佛经的“如梦幻泡影”那样的意思?但我的名字其实本是“沫若”(Mei Jo),是由我的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里有“关沫若”的一句,便是那两  相似文献   

7.
“qat an”一词是从古至今都存在于维吾尔语中的一个词。但在维吾尔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这一词的意义和功能上都发生了变化。本文通过回鹘文献语言当中的语言事实来分析、比较“qat an”一词在古、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意义和功能,及其异同,总结了“qat an”这一词在意义和功能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道教“宫观”的出现有两条源流 :一条是源远流长的宫庭建筑中的“观”;一条则是鼓吹神仙长生的道教文化。当道教文化使“观”具有了通神的能力 ,“宫观”便出现了。  相似文献   

9.
“博士”是怎样指称手艺人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常先生提出在历史上发生过汉、蒙语相互借用“博士”一词的现象 ,并以此来解释近代汉语中“茶博士”、“酒博士”等称谓产生的原因。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指出“博士”一词至迟在唐代就已用来作为擅长某种手艺的人的称呼 ,与汉、蒙语的相互借用无关 ,并从文献记载、民族史、词语的内部理据和社会背景等角度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0.
历代文献和辞书对“祏”字的释义多为“藏主石函”,事实上这一解释是对该字的误解误用。文章从字形、古音、文化背景等方面着手,证明“祏”的本义应为神主,同时将通过对“石室”一词的解释来揭示出现这种文献误解误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中华道藏》中校点的几处疏误:《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中外强徉”之“徉”当作“”,为“”之形讹,“”是“祥”的换旁俗字;《陆先生道门科略》中“三官遣考,召君史潜守门户”中间不应点断,“史”为“吏”之形讹;《洞玄灵宝五感文》中“动生怨怪”之“怪”当作“恡”,为“悋”之俗字;《老君音诵戒经》中“吏兵、管护者哉”中间不当断;《太上老君戒经》中“不欲人在已先病者”之“已”为“己”之形误;《女鬼青律》中“食寅”不辞,“寅”与“肉”之俗字形近而误。  相似文献   

12.
论文针对潘峰在《释"青"》一文中提出的"‘青’是个文化词,并非开始就用来作颜色词"这一观点,提出了相反意见,认为卜辞中尚未发现"青"字,潘文所述卜辞中的"青"字实为"南"字。"青"字是个从生从丹的会意字,"青"字的本义为绿草的颜色,后来又用作深蓝、黑色等。"青"字出现之初就用作颜色词。  相似文献   

13.
和西方美学类似,中国古代道家道教一系也有自己的本体论美学思想,但是道家道教美学的本体是“道—美”。从“道”与“美”之关系、“道—美”的可感受性、“道—美”的美感特性三个方面讨论明代天师张宇初的本体论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论证了目前从园林布局、空间结构、“一池三山”、“效法自然”以及玄学思想等角度说明“中国园林体现了道家思想”这一说法在立论上的不足,认为论据的缺陷在于无法把道家思想落实在园林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之上。通过道家思想在山水审美方面与其他思想的区别,文章指出了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是通过园林山水的象征尺度,以及植物选用的象征意象等内容来体现的;并认为虽然中国园林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但不能从总体上将中国园林从思想的角度概括为道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自古以来中西方思想家的儿童观有各自的逻辑,这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西方从"性恶"的角度,中国从"礼"的角度各自提出儿童世界是"充满‘应该’的世界";第二,西方以柏拉图的"相论"为基础,古代中国文学中提出了儿童世界是"游戏的世界";第三,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中国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认为儿童世界是"理想的世界";第四,中国缺少工具主义的理论,因此也缺少儿童本位理论的复兴;第五,西方的心理学和早期中国的看法认为儿童世界是"蒙昧"的世界;第六,中西方的教育思想都不约而同地认可"交互"儿童观。  相似文献   

16.
佛道教文化体验在瞿秋白人生的多个阶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思想历时性地形塑着他的文艺思想,除了体现在瞿秋白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对马列主义思想的诠释、对文艺大众化的体会与定位之外,还包括对自我形象建构和对文艺趣味的措置。道家文化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是文学趣味的留存;道家文化的朴素美,对其文艺大众化思想亦有所支撑。总之,佛道教文化体验,深刻影响了瞿秋白文艺思想的若干品格。  相似文献   

17.
梳理了自东晋至隋唐时期佛教诸家对于源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重玄"一词各取所 需的借用,并且指出:被佛教最早发明的"重玄"义中的"双非双遣"义在佛教中观的语义背景之下为道家重 玄学所接受和完成,并最终成为其最为重要的标识性概念,而这一现象无疑正是佛道互相交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依照司马迁描述,孔子搜集、整理和重新编定《诗三百》,形成了文献意义上的“善本”,同时也是按照新标准(“取可施于礼义”)辑定的“精选本”。后人依据不同史料进行不同解读,分歧主要集中在孔子搜集整理和依据的原始文献到底有多少篇,孔子是对已完全成型的积累文献进行“校勘”还是“重新编定”及“重编”幅度、是否发生文本性质的“质变”。近年发表关于孔子“删诗”的论文,超过70%支持“删诗”说,不断有新材料或新论证支持该说。司马迁“删诗”说不但有调查与史料的依据,其描述潜隐着一个关键史实:从孔子逾战国至汉武帝时期———距离真相最近的400余年间,包括战国墨、道、法诸家,当时社会均对儒家编定《诗三百》并无异议。这一个最重要的事实,原本必须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9.
国家图书馆藏“怀明”批注的抄稿本《〈西游记〉记》是现存清代七种《西游记》批注本之一。此前虽有学者关注和研究过此书,但其作者“怀明”的真实姓名和身份一直是未解之谜,其学术价值也尚未获得充分认识。结合浙江图书馆所藏部分资料考证可以确定:“怀明”就是晚清浙江会稽学者朱敦毅。除《〈西游记〉记》外,他还有《老子〈道德经〉参互》《庄子〈南华经〉心印》《六壬灵镜》《槐荫小庭诗草》四种著述留存至今。与清代大部分《西游记》批注本类似,《〈西游记〉记》的批语也是用道教内丹学来诠释《西游记》,但又独具内丹学南宗特色,更准确地揭示了《西游记》中部分内丹学术语的内涵。《〈西游记〉记》对《西游记》及其批评史研究、朱敦毅及其著述研究均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在《红楼梦》中,释家的“色空”观念、道家的“淡漠”意识,都有明显的表现。对此,当前学术界已不再掩饰和回避,这是“红学”的深入与解放。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小说上述思想的具体诠释与剖析,说明其基本精神完全在于借释、道之说以宣扬儒家的社会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