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古典文艺理论物哀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但其研究素材大都集中在《源氏物语》及其周围文学作品中。《古今和歌集》成书早于《源氏物语》近百年,在该和歌集里,读者同样可以品味出物哀思潮,该时期的物哀,渗透着平安朝时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其孤独之美,也正是和歌细腻而不乏情感的特色之体现。  相似文献   

2.
贯休的诗集《西岳集》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禅月集》、《五代史补》等相关资料 ,对《西岳集》的名称、卷数问题进行详细考证。  相似文献   

3.
“风”作为一种自然景象被古代中日两国文人所喜爱和描绘。唐诗和《古今和歌集》分别作为中日古典文学的代表,二者描写的“风”意象既有心有灵犀的感同身受,又有因人而异的别具一格。唐诗中描写的“风”意象风格多变,内涵丰富,关注人的社会体验和道德,而和歌中所表达的“风“意象内容单调狭隘,更多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  相似文献   

4.
《古今和歌集》序中"人麿既没,和歌不在斯哉"的表述,凸显了其编纂思想中的孔子意识,也是其编纂思想来源于儒家礼乐思想的体现。而先于《古今和歌集》成立的《续日本后纪》中关于和歌复兴的评论,是站在春秋时期诗书礼乐的崩坏和与之相关的孔子行动的历史上创作而成的,给《古今和歌集》的编纂指出了"儒家礼乐思想"的方向,是其孔子意识的先导。  相似文献   

5.
明州本<文选>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居后的六家本系统,编纂上有明显的重五臣倾向.在二家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多为对李善注的删略.李善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善同五臣某注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不做任何说明、径直删去的暗删.被删略的李善注,与保存的五臣注都有所差别,个别地方的注文甚至差异较大.明州本进一步增强了秀州本的删注体例,有些地方已经超出了这种体例本身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明州本除了二家注的注文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字上的变化,共有几种形式,一是漏注,二是漏字,三是异文,四是衍文,五是倒文,六是秀州本有多处作"毛诗"的地方,明州本作"韩诗",七是个别地方出现了注家有异、注文相同的情况,八是个别地方出现了善注置于五臣注之前的情况,九是明州本的编排形式为卷首目录在表、序之前,十是增强了校语,十一是校语相异,十二是音注的增加与删减的变化,十三是进一步增加了"某同同注"的形式,十四是夹注位置的变化,十五是句末"也"字的增删变化。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宾纳《春望》的英译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分析 ,并对其误译进行了系统地总结与归纳 ,同时指出了避免误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六家本系统的明州本不仅仅有删略李善注的情形,而且也有删略五臣注的地方.对五臣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径直删去的"暗删".不做任何说明.删略的五臣注,与保存的注释都有所差别,个别甚至差别较大.在贯彻秀州本删注体例方面.明州本又作了进一步发挥,有些已经超出了体例本身的范围.由此.对五臣注的学术评价更需要考虑注释的删减现象并由此造成的五臣地位的进一步降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歌取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和歌的一种修辞手法。与汉诗中的借典手法不尽相同。它产生于万叶时代 ,在历代御撰和歌集中鲜有收录 ;然而 ,在 30 0多年后的《新古今和歌集》中 ,运用了本歌取的和歌却随处可见。本文作者对此深感兴趣 ,探索了其兴盛的原因 ,并主要以《新古今和歌集》为例 ,介绍了本歌取的种类及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列女传》引《诗》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留在刘向《列女传》中的《诗经》诗句注释,与当时的传统注释和后世毛公以外的“三家诗”注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因而具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是围绕《列女传》引用《诗经》的情况及相关材料,对刘向引《诗》的独到之处略作阐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对西北大学博物馆新收藏的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内容进行了断句、释读以及用典的初步考证,并对墓志内容中所涉及的墓主姓名、留学中国的时间、所授官职和待遇以及日本国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重修《晋书》,是唐朝官方于贞观20年(646年)组织的一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关于这次活动出现的原因,陈寅恪认为是唐廷企图通过篡改晋史,“尊扬皇室,证明先世之渊源”,李培栋认为是“由于一系列政治事件对太宗的刺激”,太宗要借修史为自己辩解、向大臣发出劝诫和获得内心慰解.实际上,这两种解释均难成立.唐朝之所以重修《晋书》,是因为此前诸家“晋书”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史料采择等方面存在各种缺陷,不能适应唐初的政治形势和时代要求.正是因此,据唐人李延寿记载,早在贞观十五年(641年),唐朝可能已经出现过《晋书》的修撰活动.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从而奠定了王书的独尊地位。唐太宗“崇王”,有下列缘由:统一的大唐帝国呼唤刚健有力并折中南北的书风,这也符合太宗的文治之需;太宗书法受精通王羲之书法的虞世南浸染,太宗爱屋及乌,增加了对王羲之书法的感情;另外,又凭借道教的影响,王羲之书法终于被唐太宗推上了第一把交椅。  相似文献   

14.
唐代至贞元、元和时期,在中央政务的实际运作中,已经确立了使职行政体制,而不再是以尚书省六部二十四司和九寺五监为依托的部司寺监体制。晚唐五代至北宋时期,是使职行政体制不断完善的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向使职体制的过渡,是在不断反复中完成的。以郎官出使为例,这种转变在法令中有了体现。但是,整个唐后期六部寺监的框架都还在发挥作用。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体制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对唐宋间政治形态和官僚形态的变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唐代的日本留学生与遣唐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的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墓志所涉及的日本遣唐使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古代日本派遣大批留学生随遣唐使来中国的历史背景、日本留学生的待遇与生活,阐述了玄、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日本留学生和留学僧中的著名人物的留学经历,指出了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墓志发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麓堂诗话》是李东阳诗歌理论最集中、最全面的体现,初由辽东籍弟子王铎于正德四五年间在扬州刊行,通过《诗话》与李氏其他文字间的呼应关系,可尝试勾画出李东阳诗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此外,传世《麓堂诗话》存在若干缺误,今以《丛书集成初编》所收《知不足斋丛书》本《诗话》为底本,对勘其他版本,结合各方面资料,共做出25处补正。  相似文献   

17.
唐王朝的监察制度既继承以往历朝的旧制,又有自己的变革和特点。统治者之重视,机构编制之健全,制度职责之明晰,官吏选任之严格,对宋、元、明、清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州与日本遣唐使关系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建立后,日本连续派遣使臣来唐朝学习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知识.在遣唐使实际到达唐朝的十几次中,有些航行线路史料记载不清.遣唐使曾多次在宁波登陆及返航,关于最后一次来华的遣唐使是否到达宁波以及是否从宁波归国等问题,学界观点存在分歧.文章对此做出详细考证和史实辨误.  相似文献   

19.
全面科学的语料观、灵活多样的考释方法、严谨朴实的研究风格,是王《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一书三个方面的研究特色。从研究方法和治学作风上说,此书堪为后学者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金诗学唐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诗歌在受苏轼等宋代诗人的影响之外 ,也受到唐诗的浸润。本文依据金诗发展变化的自身情况 ,考察了金诗学唐的历程。文中将金诗学唐分为金初“借才异代”时期、“国朝文派”时期、金代后期等三个阶段 ,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从一个方面展示了金诗发展的轨迹 ,揭示了金诗的某些重要特点 ,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金诗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