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南6个少数民族1202名6~14岁儿童进行他文化认同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的认同程度并不高,各少数民族儿童之间对他文化认同程度的差异性较为显著。(2)少数民族儿童已具有对他文化识别的能力,随着少数民族儿童年龄的增长,对他文化的识别能力逐渐增强;少数民族儿童初步具有对世界多元文化的认同意识,但少数民族儿童对他文化的认同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认同性危机。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广西南宁等城市的研究样本,在多元文化视角背景下,探索民族认同对于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影响。在探索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社会影响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民族认同这一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民族学研究海外华人的有关理论和成果基础上,探讨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研究所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并以东干族为个案,对少数民族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文化变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另一个角度对中华各民族相互交融、彼此影响的文化格局作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散居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所持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再明显,却依旧作为纽带维系着各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民族语言文化的缺失以及民族自身等方面的影响,散居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上面临着保护与传承困境。本文从探讨散居蒙古族文化传承困境的具体表现入手,试图寻找散居蒙古族文化传承困境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5.
吴雪丽 《民族学刊》2011,2(4):68-73,95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寻根"中,少数民族的族群书写和身份认同曾经有效地参与了对文学史的建构,本文从民族书写对文学话语空间的拓展、少数民族作家的"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的悖论、作家自我身份认同与族群身份建构的困境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并在这样的脉络上思考少数民族书写在"文化寻根"思潮中的独特价值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交融的前提是文化的多元性,少数民族在民族族源上的文化认同、历史认同,都体现着二元化和多元化等复杂性.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的深入,少数民族延续的传统文化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它是一个国家发展的象征.所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劳动者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总和,具有形态多样性、分布立体性、全民认同性等特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少数民族文化因素不可忽视.通过影响和作用于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思想及其经济活动,少数民族文化既能够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也可能阻碍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文化经济",就是要通过对县域优秀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经营,充分挖掘并实现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消费文化是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现代转型。消费文化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社会现代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消费符号化趋势,品牌、名牌意识深入人心。消费文化的形式丰富多彩,促进观念转变,民族间的相互理解认同。大众传媒无孔不入的在少数民族文化转型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改变着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国家民委于2010年启动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旨在通过送戏、送书、送医等形式,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增进对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和  相似文献   

11.
赵丹 《民族学刊》2018,9(3):84-89, 126-128
当前手机移动端社交媒体是影响最大的传播媒介。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交媒体,高校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和措施相对不足。本文分析了社交媒体和文化认同的特点,总结社交媒体环境下文化认同管理困境,提出了提升社交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引导和管理的途径。为高校和政府部门进行文化认同的引导、提高文化适应、文化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的主要形态,能够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新少数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借助现代传媒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推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在平等、创新氛围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大众文化会导致少数民族文化一定程度的自我迷失,这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出身地域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而政治认同状况又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问题.因此,本论文重点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出身地域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而政治认同状况又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问题。因此,本论文重点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是近几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文明的演进中也逐渐开始出现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成为文化变迁中最需要重视的一项内容,只有将少数民族文化精髓继承和发扬下去才能保证我国多民族国家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才能让华夏五千多年灿烂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征与变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永政  庄勤早  甘祖兵 《民族学刊》2018,9(3):80-83, 123-125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员中的一个重要群体。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国家政策的实施以及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共同构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融合意识的逻辑起点。同时,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体现出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的基本文化特征。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融合意识对国家认同建设发挥引领、促进、整合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政治认同的国家转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和政治实践两个方面入手,在探讨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少数民族政治认同中张力关系的存在状态,并尝试提出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政治认同实现国家特向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媒体领域的持续增长,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经历内容消费平台的变革。本文对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冰雪体育文化的早期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出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冰雪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是民族身份认同、地域文化意象,以及民族传统文化弘扬的文化符号,展现了少数民族先人们的创造精神、创新意志和精神品格。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冰雪体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符号具有进行跨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运用现代数字化媒体的方式创新传播传统冰雪体育文化,通过路径创新、内容创新和形式创新,可以积极推动民族传统冰雪体育文化的发展,增强人民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