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电视编导"是一个电视业界,学界和电视观众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却一直没有清晰的界定.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中作为艺术类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电视节目传播业务中实际存在的"编导"工作岗位之间缺乏一致性,不能很好地相互契合,学界与业界严重脱节,这也是高等教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一个典型表现.从传播学的媒介理论视角辨析"广播电视编导"与"影视编导"、"导演"、"导播"、"编剧"、"编辑"等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并提出一般意义上的"媒介编导"概念的必要性,彻底解决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概念混乱问题,以适应传媒行业媒介分工细化和媒介融合的双向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
媒介、受众与权力: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美国著名媒介学者亨利.詹金斯的"融合文化"理论的来源、发展、特点和意义。文章认为,"融合文化"理论结合文化研究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对当代媒介融合、媒介与受众的关系、媒介生产者与媒介消费者的权力博弈做出了全面的描述。媒介融合是中国学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试图通过对融合文化理论的评述推进学界的现有讨论,并澄清个别学者对詹金斯理论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真实性”是媒介传播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前学界和业界许多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结合媒介传播的特性,从三个方面对媒介传播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为更好地认识媒介融合的现象,把握媒介融合的规律,从科技发展的历史和媒介发展的现实两个维度考察我国媒介融合现象,可以看到,媒介生态环境及媒介形态环境革命性、指向性变化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内在动因,媒介产业的发展是媒介趋向融合的外部力量。现实语境中,探析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有利于了解新闻传播方式、媒介内容生产方式的变化过程,推进媒介进一步融合,促进传媒业的整体发展;同时也能给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启示,为我国新闻业界和学界变革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媒介融合程度的加深,传媒业界奉行的"内容为王"理念虽在指导单一媒介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方面效果突出,但在指导不同媒介之间的行业竞争方面却不理想。"介质为王"理念呼吁传统媒介行业关注自身所属媒介的传播介质,发掘自身特性与受众在特定时空环境中个性化需求的契合点,打造媒介核心竞争力,与新兴媒介进行差异化竞争,实现传统媒介行业在新媒介威胁下的危机突围。  相似文献   

6.
媒介融合已成为学术热点,但学界对于什么是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的层次划分等基本问题依然缺乏足够讨论。通过梳理国内外学界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文献发现,虽然融合一词是这一概念的核心,但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介一词,并且至少可以从技术、经济、组织以及制度四个维度来分析和理解其内涵和层次;同时,媒介融合不仅是一个涉及技术、经济、组织以及制度等多个构面和层次的概念,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全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表现为内容融合、终端融合、机构融合、网络融合等多个方面.在媒介融合趋势下,业界要求编辑出版人必须具备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对多种媒介技术的操作运用能力,跨媒体传播中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因此,编辑出版专业教育必须树立"大出版"、"大教育"的观念,通过实施多元化学制,逐步提高教育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用性;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开放性与兼容性;改进教学方式,重视案例教学法等措施,促进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8.
文化离不开传播,传播需要媒介,媒介依赖受众.文化产业意义下的媒介融合,不应当只是媒介的简单结合,从经营的角度上说,这是一种跨媒介的联合,媒介融合的视野也要涉及到与其他机构、产业等的结合,媒介融合的重点也应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生产力.文化产业的第一生产力就是“文化创意”,这也是文化资源用之不竭的源泉,受众的积极意识是发展文化产业第一生产力的催化剂.学界把大众媒介与日常生活及大众文化之间联系起来,打破了单纯政治意识形态对媒介与社会关系考量的垄断.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媒介日益融合,网络有害信息成为困扰人类的新社会问题,也成为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对媒介融合环境下网络有害信息传播与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目前有关研究存在学界重视不够,研究方法单一,研究面窄,研究思路不新,高水平成果不多等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切实有效地治理网络有害信息.  相似文献   

10.
媒介融合虽然是传媒界理论和实践的共识,但在认知和实践上出现了一定的误区,融媒时代尚未表现出它应有的形态来.分析媒介融合存在的概念不清、相互矛盾等理论缺陷,探讨媒介融合实践中的问题及其原因,展望媒介融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媒介融合与舆论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媒介融合近年来正在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发展,随着"三网融合"在我国的推进,媒介融合将获得更大的进展,与此同时,媒介融合后的舆论引导问题也成为摆着我国主流媒体面前的迫切性问题,如何在媒介融合发展中实现正确有效的舆论引导,笔者认为在媒介融合中,传统媒体要积极做好和新媒体的互动,要坚持和完善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做好信息扩散,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向着正确有益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传播媒介与受众的维度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中的道理其实不难理解。由于新媒介层出不穷,旧媒介仍有余威,"媒介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上已经媒介化了。作为受众,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军事威胁论"作为关于中国军事的一种认知思维、意图判断和话语建构,正在以意象和定见的方式在西方媒体中强势传播,使媒介话语成为"中国军事威胁论"诸多成因中的一个关键性考察节点.媒介话语逻辑陷阱、媒介话语权力失衡和媒介话语策略组合为其中的重要促成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二元定型化表征陷阱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为媒介议题的事件化、戏剧化、常识化和利益化,加之维护性、协调性和对抗性三种媒介话语权力存在交锋失衡,虚拟与真实交织、肯定与否定并存,主流与边缘共进、合唱与独奏更替的"组合太极拳"正在挑战中国军方的媒介话语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时代,业界变局与顶层设计对我国传媒教育提出新的挑战。全媒体语境下,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必须快速实现融合传播的技术转向,而构建跨媒体实践教学平台,是培养具有媒介融合理念与能力的全媒体传播人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它曾被誉为媒介研究的"哥白尼革命",即扭转了以往媒介研究偏重于媒介内容的局面,将注意力引向传播媒介本身。在报纸、广播、电视占据主导位置的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即讯息"理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贬斥为"技术决定论"。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和社会构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媒介即讯息"作为媒介研究技术取向的开创性理论,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内涵外延的廓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对我国媒介产业化的提出和深入研究,一直是跟媒介产业化的现实紧紧相连的.然而,迄今为止,尚无人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1996年来,媒介产业化研究实际上经历了由浅入深、由局部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传媒学界的理论成果层出不穷,众说纷纭.其中,黄升民先生于1997年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媒介产业化"的问题.张金海认为,媒介的产业化是在保证切实履行媒介作为"社会公器"的重大社会责任的前提下的产业化.喻国明先生认为传媒领域的游戏规则必须为资本的规模化运作提供必要的体制创新空间.从这些研究成果中可以析出三个论题"该不该产业化"、"如何产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文化研究"笔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人宣称,人类已进入到"传媒化社会",媒介已实施对人类社会、文化的"殖民"。媒介既是文化的生成物,同时又对社会文化及其走向施以深刻的影响。但我们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还很不够,有鉴于此,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特组织这次笔谈,力图呈现对媒介文化的多元而理性的思考,以期引起学界及传媒实务界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真实性”是媒介传播中的重要范畴,也是当前学界和业界许多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结合媒介传播的特性,从三个方面对媒介传播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初步整理和比较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观点和他们在媒介与人的关系、(语言)媒介的决定作用及对(语言)媒介的认识等核心问题上的认识,提出二者之间根本的相同相似之处.认为这对于正确认识和理解麦克卢汉传播思想和寻找其学术渊源也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末,国内学界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化,但较多关注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缺乏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历史的梳理与研究.本文大体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为线索,从大众媒介意识的初步培养--正式开始--发展形式及民国时期学界关于"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等方面,对我国1949年以前的媒介素养教育萌芽进行初步的考察,以此来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本土化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