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解放后,老舍先生的戏剧以特有的风姿为中华民族的文学艺术增添了鲜艳夺目的光彩。他在总结自己的戏剧创作经验时曾说:“一切翻天覆地的事都是人干出来的,体验生活首先要观察人。我写的戏也许故事性不强,可是总有几个人物还能给人一些形象。立足于人,努力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人物形象中流露出戏剧思想,以人物命运表现时代的变化,用丰富的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的全貌,是老舍戏剧树人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创作面及作品数量,老舍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矛盾的集中表现;生活创作经历、与其他类型作家的比较、老舍创造的人物形象;老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性的进一步挖掘等三个大部分的综合,彰显了老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老舍的文学成就与语文教育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舍一生有将近 2 0年时间从事语文教育工作 ,他的语文教育实践与他的文学成就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老舍经历了由“教员”向“写家”的逐步转换历程。老舍作品的题材与人物形象 ,老舍作品的语言风格 ,以及他在文学活动中锤炼语言、提高语言的理论与实践……都体现了作家老舍的语文教师本色  相似文献   

4.
北平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常借用众多人物形象及其特殊时代背景,表达出对北平文化的深切关注。从家族文化、商业文化、旗人文化3个方面探求了老舍小说中展现的北平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绝大多数的老舍研究者关注的是其笔下的都市人物形象,乡村人物形象研究则相对薄弱。《抓药》体现了乡村人物生不如死的苦况,《八太爷》则反映了乡村人物死于正义与非正义夹缝中的悲哀。与其众多篇什中的悲剧主人公一样,老舍注定是一曲曲哀歌的谱写者,注定是都市里的殉道者。  相似文献   

6.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老舍对祥子个人主义思想的复杂态度、对祥子生命意志缺陷的宽容中,考察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认为老舍在此中表现出理性批判力量对慈爱之心的退却,以及退却之后又有所不甘的特点。本文还从老舍对祥子与车夫群体关系的认识这个角度,考察老舍深刻的启蒙思想,认为老舍既朦胧地肯定群体团结的力量,又对群体的庸俗、混沌有着充分的警觉,从而使得三十年代文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对群体正负作用的思考更趋于辩证  相似文献   

7.
老舍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这既归功于他笔下的"北京城",更多的却是因为他写出了"北京人"。人物的塑造离不开其生长的文化土壤,礼仪文化不仅是城的文化积淀,更是人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老舍作品中"礼仪"的描写,便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艳艳 《东方论坛》2008,(3):F0003-F0003
在那么多的老舍研究著述中,孙洁的《世纪彷徨:老舍论》显得有些特别,它以“老舍思想发展脉络演变”为主线,将老舍置于20世纪现代文学史的大背景中,“从关系中看老舍”,显示出一位女性学者的细微与精致。  相似文献   

9.
老舍四十年代赴美国期间的思想和生活状况,是到目前为止老舍研究领域中较少为人触及的地段。_一九四六年三月,老舍、曹禺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访问。十个月后,曹禺先期返国,而老舍则继续留美从事写作。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老舍回到解放后的新中国。其间三年零九个月,披露于世的思想材料和活动材料是如此匮乏,这给人们留下种种疑问,引起一连串猜测,也给这一段老舍思想和创作的研究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0.
老舍在小说中塑造了诸多语言习惯不同、说话方式各异的人物形象,并较为深入地剖析了语言、对话、交流之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潜在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老舍小说中一道特殊的“语言文化景观”,其背后也承载着老舍对于语言与真理关系的把握与思考:个人通过和他者在说理、交流、辩论的过程中,让语言从私人空间进入到公共领域,而正是在对话的场域里,在说与听的相互“对撞”中,何为人生之真实,哪种生活更为合理,什么是好的文学,这些问题似乎均有了可供参考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老舍依然沿着自己的创作主题,继续关注着国民性的问题。在其短篇小说《柳屯的》中,他批判了国民性中的骑墙哲学,并对与此相联系的明哲保身、看客等心态进行了揭露。同时,还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被"立"的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文学创作一直受到世界优秀文学的精神滋养,在老舍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中,研究者大多把老舍作为"接受者"来进行研究,着重考察老舍对于外国文学的借鉴;但是,作为一位具有世界广泛影响的作家,老舍作品的影响力也是世界性的,许多外国著名作家声称阅读过老舍的作品并深受其影响。在世界文学范围之内,将老舍视为"影响源",有许多有待开掘的学术课题。老舍影响之于勒克莱齐奥文学创作的意义这一论题就提供了这样一个恰当的个案。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文明急速发展的时期,老子有感于人们面对诸多发展的困扰和发展带来的强大心理压力而无所适从状况,提出了对我国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影响至深的容和生活态度和养生观。这一生活态度和养生观的理论基础是人须遵循道之容和常规生活,才能生生不息。容和的生活态度就是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态度,即老子所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的生活态度,从而保持心灵平静和心理平衡的状态。我国正处于经济急速增长的所谓“转型期”,老子的容和养生观对我们思考如何建设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鼓书艺人》是一部老舍为数不多的、刻画女性主角形象的长篇小说力作。《鼓书艺人》深入细致地刻画了秀莲的性心理和性欲望,展现了一个旧艺人少女的苦闷、压抑与抗争的生命情感世界。秀莲渐渐从盲目的欲望之流冲撞中走向平静与成熟。小说结尾给予读者一种新的生活的期待,显现了老舍在1950年代生活观、女性观、爱情观等方面的审美心理嬗变。  相似文献   

15.
老学在两宋时期发展到一个高峰,当时不但解《老》著作众多,而且学术观点各异,成为与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相伴随的一股巨大的学术潜流。其具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老学与神仙方术发生偏离;老子哲学思想解释出现新突破;儒、道、释思想在老学中得到了融摄与统一。  相似文献   

16.
老聃著<老子>之说,曾因今本<老子>中明显的战国色彩和反儒非礼倾向而受到学界较为普遍的怀疑和否定,<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也被确定为战国中期甚至后期.高亨先生则凭借对文献的悉心考察,找到了战国中期甚至前期典籍征引<老子>的材料,并发现了老聃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从而坚持认为<老子>的原著者确是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聃,只是今本<老子>又有后人增益的成分.这一判断,恰被近年出土的帛书、特别是郭店楚简本<老子>所印证.本文的结论是,文献考察与考古发现各有局限,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对老子及<老子>有一个更接近事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首先,这种可能性在于《老子》的文体与诗有相通之处;其次,老子的形而上沉思并未脱离生命体验,这使它内在存有一种诗的精神;最后,基于当代生存境遇与《老子》的诗性智慧之于当代人的平衡意义的思考,《老子》作为诗接受的可能性较以往更为敞开.  相似文献   

18.
宋元时期是道教发展的转折期,老学的发展由此也发生了变化,从学术史和思想史结合的角度,王安石、司马光、范应元、董思靖、张伯端等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分析,对流传至今的宋代《老子》注本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从文本诠释的角度来看,宋人解《老子》重视义理,并开以道教内丹解《老子》之新风;从思想的层面看,宋代老学重视心性之学的阐发,儒家注重阐发道德性命之学,道教注重发挥内丹心性理论,佛教则重在明心见性,同时宋代老学也反映出儒、道、释思想的互相包容与深度融合;宋代老学研究者身份的多样化和突出的思想创造性成为宋代老学发展的重要特点,其对理学的影响以及于道教义理建构上的贡献是其中两个突出的方面,可见当时的思想界在不同思想之间彼此激发所呈现出来的蓬勃创造力。  相似文献   

19.
《庄子·内篇》之老子或遁于情实,或宅心仁厚,或备受推崇。《庄子》外、杂篇之老子为圣贤师。庄子以"撄宁"发展了老子的"无撄人心"。庄子反思老子,让老子成为自己最大的疑问,他入于老子又出于老子,创辟了不同于老子的敞明之所。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以来的老学研究,其话语背景仍是西方哲学,并没有走出西方哲学的套子,老子哲学的民族特色仍然受到遮蔽。具体说来,其缺憾主要表现为:在文字校勘上,停滞不前,对老子经文缺乏深入的考证;在本体论探讨上,削足适履,机械与现代思想相比附;在人性论研究上,突出差异,看不到儒道仁义观的统一;在文体考辨上,盲目疑古,以个人偏爱代替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