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农业在“天人合一”思想引导下,坚持天地人物的协调与统一,农业生产实践具有明显的生态化取向。由“天人合一”到“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思想,奠定了传统农业生态化实践的思想基础;农业生态化实践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实践中循环运作和农业生态环境条件选择及农业生产实践中生态因子的把握,主要包括作物轮作、土壤轮耕、多业循环以及气候土壤条件、茬口安排、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内容,这构成了农业生态化实践及其精耕细作的传统。  相似文献   

3.
有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之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由于没有准确的界定和系统的理论,使得学界对传统中国是不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争论不一.在相对封闭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传统中国,根植于以土地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导致社会经济总量有限,以致形成了以封闭性、农业经济、中央集权和儒家意识形态为特征的“超稳定性”特征.这一传统中国“超稳定性”的逻辑推导,有助于理清传统中国是否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有助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知”、“智”、“资”三个基本要素的严重匮乏 ,是我国农业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严重原因。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 (WTO)后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 ,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注重和大力培植专门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及经营的农业“知本家”、“智本家”和“资本家”(以下简称农业“三家”)这一社会阶层。一、农业“三家”的概念及特征分析(一 )农业“智本家”的概念及特征。农业“知本家”是指以科学技术知识为本 ,开发并独立生产和向市场销售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 ,以此获得较大利润和收入的农业企业经营者。理解这一概念应注意把握三…  相似文献   

5.
实践概念作为一个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学界长期以来对实践概念的关注和研究,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和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中,以毛泽东《实践论》为代表的实践理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关系问题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概念。新时代,同样应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文化基底上,把“人民中心”“创新本质”“生态文明”“问题意识”等重要思想与实践概念相结合,进一步充实实践概念内涵,从而重新发掘“人”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实践概念中的主体性含义,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实践概念;同时,也应立足于中国话语,通过反思实践概念的中国化时代化,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的规律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本文指出:时下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流行说法,如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说小农经济是“汪洋大海”,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等,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导方面”是“以贡赋、徭役”来“剥削农民”为代表特征的“产品生产”。本文这些论点,作为一种新见解,还有待更多的研究和讨论,但无论如何,实事求是地论定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在当前探讨传统农业如何向现代农业转化的研究中,是很有理论意义的;提出了不同于流行说法的新见解,经过讨论,才能使研完工作前进一步。顺便说明:本刊所发的全部文章,特别是那些与时下流行说法有不同见解的文章,我们都不认为是定论;编者只负选择编发的责任;至于文章内容、论点等,文责由作者自负,都是可以讨论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是一组充满了歧义的概念“星丛”。“现代”等概念是一组历史性概念,内涵丰富,变动不居,很难有明确的定义。大体上说,“现代”是一个区分社会历史发展的时间性概念,“现代”意味着古代传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开始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现代性”是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概念,是指现代社会的内在质的规定性和演进逻辑,“现代性”既有进步意义也有负面效应;而“现代主义”则是一个具有思想文化意义色彩的范畴,主要是指审美文化,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是指审美现代性。“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萌生于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叙事思想根植于古代中国独特的哲学与文学传统,形成了与西方叙事学具有很大异质性的理论体系.西方叙事学的大行其道使得中国传统叙事思想中一些颇具涵义和特色的概念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无视或简单式解读.中国文论中的“文心”概念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例.从弘扬民族文学理论的立场出发,有必要梳理“文心”的思想理论渊源,并对于其在传统叙事文学批评中的运用加以归纳.另一方面,在比较文学理论的视野中,有必要厘清其与西方叙事学中的艺术四要素、隐合作者、因果关系等的关系,从而既明晰双方的一些重要理论事实,又彰显“文心”独特的文学理论价值.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将有力论证“文心”是中国传统叙事思想中具有多维结构意义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传统思维中 ,“比”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方式 ,这是由中国人对语言局限性的认识决定的。由这种认识 ,中国的传统思维以不舍“象”为特色 ,注重形象思维 ,在概念的运用上也有极其鲜明的比附特色 ,这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产生。因此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具有不同于西方范畴的独特风范 ,那就是它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多义性和隐喻性 ,及与此相连的不确指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中的信仰概念刘建军我们现在使用的“信仰”一词,最初来源于佛经,但在近代以前一直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近代以来,学者们把“信仰”一词对立干西方的信仰概念,从而使它成为一个通用的流行的理论概念。这种情形使人产生一种印象,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论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它是新文化创造与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一个精华与糟粕、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揉合并存的复杂体。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博采众善,在以我为本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从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单纯物同人、牛、马一样具有“种—个体”的概念关系,真正作为实体存在的单纯物是诸如“这一滴水”或“这一个土”的单纯物个体。然而,单纯物的个体究竟与诸如“这一个人”或“这一匹马”的复杂物个体不同,其特殊之处在于,即便构成单纯物个体的各个部分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仍无碍于保持其自身的同一。虽然连续性对单纯物个体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但单纯物个体的同一性并非根源于某一具体个体的质料的连续性,而更有个体形式的统一性作为其连续性的基础。当我们试图理解这种个体形式时,要进一步诉诸个体功能概念。唯有具有功能统一性的单纯物,才是真正的个体实体。  相似文献   

13.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寻求依据。传统吏道包括“散点织锦”与“纵深分布”双层结构;吏道的具体运行轨迹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及里,二是由内而外。传统吏道具有四大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对立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吏道的内涵决定了吏道的结构、运行与特点,是吏道的核心。中国传统吏道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给出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公共空间的概念,并根据权力层层控制而运作的方式得出承载不同级别的权力空间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尚中”观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 ,影响和渗透至传统文化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尚中”引导的中和协调、优化选择思想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实践充分体现了“尚中”的观念 ,在宏观上表现为自然环境 (天地 )、农作物与人的社会活动之间的调和平衡 ,即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 ;具体到农业生态系统中则注重农业生态关系的利用、选择及优化 ,即以人的生产实践实现各种生态因子 (非生物环境因子和生物环境因子 )的优化组合。“尚中”观决定了传统农业的生态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均平意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均年意识在中国传统的社会政治意识中,具有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许多思想家先后提出了自己的均平理想,仅在土地分配方面,就有“均田”、“限田”、“王田”、“定田”等等方案。认真比较分析这些均平理想和方案,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出中国传统均平意识的大致轮廓,即中国古代社会中曾经存在着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均平观: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均平理想;一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均平理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之“慈善”及其他相关语词的基本内涵,与现代“慈善”概念的基本精神相距甚远,有代表性之六种类型的传统慈善行为,具有浓郁的封建宗法性或宗教性,并不具备现代慈善事业所必备的非官方性和社会公益性。中国未来的社会慈善事业,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历史变迁,走出宗法、宗教思想传统,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建设进行互动,才能健康发展,并成为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指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体系的、占统治地位从而对整个法律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传统观念。 中国传统法律意识的基本形态就是注重人际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被称作“礼”。“礼”是政治等级(君臣上下贵贱)和生理等级(亲疏长幼男女)的集合体。几千年来,“礼”支配着法律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它不仅被法典化制度化,使法律制度的每一个关节都散发着公开  相似文献   

19.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恢宏工程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割断历史”。文化建设更不应当割断历史。伴随着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鼓吹“全盘西化”、大搞民族虚无主义的批判,一股“传统文化热”正在华夏大地蓬勃兴起。这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尤其是教育对于我们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  相似文献   

20.
"农本"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和农业社会的基本底色,是中国传统"农业伦理学"的核心概念与基本命题,我们可以结合中华文化传统、古典文献和当今时代状况,从"农本之要""农政之道"和"治道之本"等多个角度来进行探究,并结合时代发展对以"农本"为基础的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农业社会进行现代思考,反思其不足与缺陷,汲取其生存发展智慧,以期获得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较为客观、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构建当今时代的新型"农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