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甘肃社会问题极为严重,有天灾更有人祸。探讨这一时期的人祸问题有其必要,然多数学者更多关注20世纪30年代或抗战时期,对这一时期鲜有涉及。本文拟从兵燹匪祸严重、烟毒泛滥、捐税繁重三方面论述20世纪20年代甘肃社会的"人祸"问题,并分析其内在联系与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马华乡土文学,指的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其发展道路。二者的共同之处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烛照乡土之恶,从现代的审美标准来观照乡土中的民俗风尚,表达人类对返朴归真、自然和谐生活境界的向往。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马华乡土文学对原始风情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对反映民族间的关系更加慎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十分敏感。这些不同方面对于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即我国乡土文学应在表现文化的多样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3.
"五四"到建国前这一时期是乡土小说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主要作家及代表性的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综述,展示从20年代到40年代,乡土文学作家不断更新视角,"乡土"成为具有更多重要意义的承载体,在主题上由文化批判到社会政治批判和到社会革命,全方位、多层次地再现了乡土生活.中国社会的一切思想和价值判断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体现,乡土成为作家展示现实中国本相与内核的必经之路,反映了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生活并以文学不断探索人生和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土文学与现代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乡土文学思潮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的新一代知识者已走出其民俗社会的传统背景,在期待着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标志着现代民俗美感的诞生与新的文明背景的出现,标志着乡土中国与现代文化的历史联结与审美关联,亦即乡土文学产生的美感条件与历史条件是现代中国的文化起点与文明诱因,其美学意蕴与文化实质是对传统社会尤其是民俗社会的反思与批判。这一文化思潮其背景深处的新的文明要素是关于国民性主题的思考与现代文明的建设,审美内核是现代民俗美感。乡土文学固然表现了地方特色与风俗画卷,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对此所采取的批判态度与反思视角的现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批判主题和回归主题两大主题群落体现着乡土文学创造的理性精神 ,内蕴于文本世界的理性内涵 ,它包涵以“人”为本位的人道主义精神、崇尚科学文明的现代精神和对本土化思维方式的认同三个方面。民间理性为乡土文学的民族化进程注入了浓郁的哲学文化意味 ,呈现着民间话语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6.
民俗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养分,积淀着异常丰富的心理背景.文学作品中常常有着大量直接的民俗或者暗含着的民俗心态描写.这些描写不仅能够展现出不同地区的民俗样貌,而且在小说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刻画以及思想主题揭示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沙汀作为四川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中就有许多民俗描写,这些描写为沙汀小说增添了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本文从环境、方言以及人物刻画三个方面来展现民俗在沙汀小说中的特色及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5,25(2):44-49
20世纪90年代是新诗发展过程中受外界因素特别是"政治"因素影响最为"式微"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新诗真正进入艺术探索的时代。站在20世纪90年代的立场看待新诗的发展则不难发现其与政治文化的密切关系:不但新诗的发生、发展和历次诗歌运动无法远离政治文化,即使是诗人心理和诗人评价中,甚至是最不应受到影响的"纯诗"也同样没有避免政治文化的问题。目前,无论是蓬勃发展的文学史研究工作,还是方兴未艾的诗歌史修治工作,都使我们无法回避"20世纪诗歌与政治"这一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可以沿着艺术的轨道自主前进的时代条件,从已有的历史、传统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为新诗的研究乃至新诗的未来发展探寻出路。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民族民俗的研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同国际国内的民俗研究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通过对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回眸与反思,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与探讨,旨在促进新疆民族民俗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美国社会经济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经济迅速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之一。但是,由于美国政府信奉保守主义,推行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致使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同时存在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调、偏袒富人的税收政策和严重的逃税之风、扭曲的高关税政策、疯狂的金融投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包含有很多的不稳定性,它无时不在动摇着美国经济繁荣的基础,直接导致了30年代的大危机。  相似文献   

10.
“乡土文学”出现在二十年代,发展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在现代文学史上,实在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流派。就是在当代,也还有些作家高举“乡土文学”旗帜,致力于“乡土文学”创作,创作出不少很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三国两晋时代,南亚树木崇拜传入流播,与中土生态困境引发的理性思考交汇,构成了中土民俗心态的一次震撼。其在介乎民俗传说和文学之间的树神母题中,凄楚而顽强地表现出来。佛经故事母题伴随着佛教的众生平等、戒禁杀生等观念,深入到中国古人民俗心理中。树神崇拜也成为中国古代植物神崇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沅湘地区傩歌根植于沅湘大地,附着于傩堂法事及傩堂戏(剧)的各个环节,其音乐调式的多样性、旋律发展的朴实性、音乐结构的简单性、音乐取料的地方性、衬词滑音的方言性、音乐节奏的自由性和简洁性等风格特征与沅湘地区独特的生境文化、民俗风情关联紧密,彰显出鲜明的沅湘地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3.
帝尧时期广泛流传的《击壤歌》,已被历代学者借用为太平盛世的赞美之辞。“击壤”一词内涵丰富,不但描述了农民耕作的实景,而且象征了帝尧统治的圣明。史载尧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周边仍留存着丰富的击壤遗迹。今年暑期,笔者深入临汾市康庄和席村两地调查访谈,发现击壤遗风已经成为民众对地方历史的一种认同记忆。重读《击壤歌》,我们依然能从中受益,它对于和谐社会和低碳生活都有借鉴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探讨帝尧时代歌“击壤”的现代民俗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俗化学思想兴起于五四前后,它以民俗化学为主体,以关心本民族的民俗化为核心,影响深远。钟敬先生作为中国民俗化学思想的倡导与创建人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代中国正处在历史转型时期,中国民俗化学思想在许多学科和化领域发生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武陵古镇民俗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陵地区有许多古镇于清末民初形成了完整的民俗体系。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武陵古镇民俗发生了重大变化。21世纪前后,随着古镇旅游的开发,出现了民俗复活、重构、复制、创新、变异等情况。传统民俗市场化以后已经脱离原来生存的土壤,发生了变异,这些变异的民俗具有表演性、商品性、展示性、服务性和娱乐性特征。因此,只有将传统的良俗与现实生活中的良俗相融合,并为当地人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其民俗才最具生命力。  相似文献   

16.
汉中地区地处巴蜀与关中之交界,是南北文化的缓冲地带,多种文化和习俗的融合,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来自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之影响,使得汉中地区的民间信仰和巫鬼之风十分盛行,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特色。在现在的汉中地区,依然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巫鬼遗风。汉中地区的民俗和信仰,对于宗教文化和民俗地理之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革命文学的兴起是上世纪30年代文学的一个鲜明特征.面对"革命文学"的浩大声势,"五四"启蒙文学阵营发生了分化与转向.一批曾坚持文化启蒙、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家转而选择了谋求大众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文学.30年代文学转向与社会历史变革紧密相关,但创作主体内在心理机制对这种转向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从众心理是30年代文学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出口商品的消费对象是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环境之中,消费者的思想意识必定受到该国家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消费习惯和爱好。在我国入世后出口商品的包装设计中,“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使设计人员多了解一些世界民俗文化以便对出口商品包装进行针对性设计是国际贸易中参与竞争立于不败之地的保证之一。  相似文献   

19.
"诗史"说在中国古代诗文评中有着极其广泛的运用。杨慎从诗歌主情的本质论、诗贵含蓄的审美论以及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等方面对"诗史"说进行了剖析,该论在"诗史"论的流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戏曲的民俗传承——以山西雁北一带的民间戏曲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岁时民俗与礼仪民俗是民间戏曲孕育发展的土壤。本文以雁北一带流行或曾经流行的民间戏曲为例,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雁北戏曲与民俗的关系,探讨在这块土地上民俗事项的存在状况对戏曲传承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戏曲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保护传承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戏曲生存的民俗土壤也应是保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