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公不仅举止疯癞,言谈风趣,而且文武双全。神通广大,摇着一把破蒲扇到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并广为流传。明末清初,济公形象逐步成熟,并出现了一部武侠与神话相糅合的长篇古典小说——《济公全传》。  相似文献   

2.
西域佛教长期大小乘并弘,罗汉崇拜在其历史上曾占据重要位置,然而一直以来由于受资料限制不为人所知。《大唐西域记》中有许多关于西域各国罗汉遗迹和传说的记载,为我们研究西域罗汉崇拜提供了重要线索。西域罗汉信仰的方式主要有求证罗汉果位、尊奉罗汉遗物、崇拜罗汉舍利、供养罗汉饮食、礼敬入定罗汉和为罗汉建伽蓝精舍等。西域流传的罗汉既有清净禅修、厌世出离的一面,也有神通广大、感召信众的一面,还有慈悲利生、赏善罚恶的一面,反映出大小乘融合的特征。罗汉作为西域早期法化的开拓者,其与国王以及外道的交涉,反映出佛教在西域的传播曾引发与西域本土信仰的斗争,而其最终在西域扎根盛行与当地统治者的支持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贯休与"应梦罗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休是晚唐至五代的一位僧人,在唐末五代的兵荒马乱年代,他颠簸四方,先后流离于湖北、贵州等地,最后入蜀投奔王建,被封为禅月大师,而其行踪仅可从其散落的诗句及其弟子叙述中寻其佐证.他的"应梦罗汉"掀起了佛教绘画乃至整个中国绘画界的改革,从此,上千年来中国罗汉就以其为模式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罗汉艺术.他的作品大多流散于日本,国内现有少量作品遗存.其主要形式有两种水墨罗汉、淡彩罗汉.  相似文献   

4.
南宋周季常《五百罗汉·应身观音图》中所描绘的宝座、足承、香几是在或缺南宋出土家具实物的语境下探索这一时期佛教家具发展进程的具体切入点。通过对这三件家具形制、材质、风格、结构以及作者生卒年代的讨论,我们能看到南宋时期的家具形制和风格的多样化特征、佛教对人们生活起居方式的渗透影响以及家具等器物设计审美由繁到简的转变,通过研究此画中的家具,我们可以对南宋佛教家具的特征进行形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自玄奘《法住记》译出之后,罗汉信仰及其造像艺术在中国普遍推开。罗汉信仰虽源于古印度,然而,古印度尚未见到明确的罗汉艺术,因而,这基本上可以视为中国僧众的创造。中国佛教美术中常以高僧大德为模样塑造罗汉形像,其形貌分为梵汉两类。罗汉艺术自唐代始有遗作留存,至五代北宋时期形成了两种艺术风格:以贯休为代表的“禅月样”和以李公麟为代表的“龙眠样”。前者为野逸派,以梵貌奇古为造型特征;后者为世态相,以笔墨线条展示艺术品位。北宋以后的罗汉艺术大致在这种风格的基本上演绎发挥,并成为最重要的佛教美术主题。  相似文献   

6.
五代两宋时期出现的“世态相”和“野逸相”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罗汉图像,折射出这一时期特殊的国家宗教观念和社会文化形态,以及罗汉图像与宗教世俗化以及罗汉信仰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在佛陀涅槃叙事框架下发展出的住世罗汉信仰是佛教史上比较特殊的一类信仰形态,因为承担于四方护法的宗教职能,所以呈现出特定数目的人物组合方式。本文首先考察了起源于印度、经中亚传播到汉地与藏地的十六罗汉信仰先确定罗汉数目后确定罗汉名单的生成路径,十六之数的确定与四方相关,十六罗汉名单的确立虽呈现出一定的流动性,在汉地由于《法住记》的译出而稳固下来。十八罗汉作为本土产物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政治谶言与神秘数字观念影响下,对十六罗汉信仰生成路径的模仿与成功再造。由于缺少经典文本的支撑,加上唐宋变革以来知识下移难以在非官方注目的信仰层面获得权威认定,十八罗汉的名单一直未能固定下来。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6,(20)
济公传说曾在我国江南一带十分流行。后来随着济公评话、济公小说的出现、盛行,不论是在宗教界还是在济公生活过的地方,济公都成了大名鼎鼎的人物,是个深得百姓喜爱的圣僧、活佛。但是,一般人所了解的济公传说,往往只是关于济公性格、品格和人格精神的一些典型故事。而要真正了  相似文献   

9.
《罗汉写经图》是一幅流传有序的宗教名画。但由于此画作者佚名,所以围绕此画历来评述颇多,既有共识,又有争议。从画面的构图、人物的形象以及作品创作的特定时代信息和文化背景分析,《罗汉写经图》既不是一般的“罗汉图”,也非单一的“写经图”,而是一幅深度体现禅宗文化及其演绎中的出自文人画家或得道高僧之手的“寒山、拾得、丰干三圣图”。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上,回鹘文明对中国西北的敦煌和东北地区的辽文化都有着既深且巨的影响.从出自北京易县西南八佛洼、北京东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榆林窟第39窟的几幅罗汉画像可以看出,回鹘应是它们之间共同的纽带.以这些画像为依据,本文探讨了罗汉群像的演变及罗汉-观音混合群像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出这些艺术品约曾受到回鹘文明的影响这一史实,认为回鹘对辽代艺术的影响层面很可能远远大于以前的想象.  相似文献   

11.
《文选》“杂诗”类作品收录标准并非失题或“总杂”,其隐藏的文体内涵是以《古诗十九首》为范式的追认归类。这与《玉台新咏》《艺文类聚》《北堂书钞》等将“杂诗”仅作为诗题或编纂手段不同。萧统正是通过《文选》收录作品与设立类目的内在逻辑,显示其辨体、考镜源流的意识以及对于文学发展脉络的理解。《古诗十九首》的经典地位、对后世诗歌的深远影响正由此显现,也因《文选》的推重在后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12.
《仪礼通论》为清初学者姚际恒所著《九经通论》之一,原书久佚,近年被发现后,引起学界高度关注,被视为清初反传统的重要著作。本文认为,姚氏此书的学术趋向,以追随风行于清初的元儒敖继公、明儒郝敬之说为主,绝少创见,故不存在反传统的问题。姚氏轻诋郑玄而失之草率,暗用贾公彦疏而不注出处,勇于议论而流于肤浅,是为率尔操觚之作,学术价值不高。  相似文献   

13.
翁独健因研究道教史萌生、编纂而成的《道藏子目引得》,为《道藏》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该引得体例周详,彰显其治学理念。虽有瑕疵,但首创之功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14.
唐末崔谔、崔詹是排行相邻的兄弟状元。崔詹夺魁后 ,历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户部郎中知制诰等职 ,兼赐银章、加金紫。崔詹办事敏速 ,出入慎秘 ,有长厚之誉。崔谔夺魁之后 ,刚入仕途即卒。  相似文献   

15.
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当代戏剧家哈罗德·品特的作品向来以神秘怪诞和晦涩难懂著称,如冰山一般的表浅内深是品特创作的精髓,一语双关或一词多义是品特剧名的特点.从1970年台湾学者刘会梁最早翻译品特作品到2010年华明翻译的《品特戏剧集》在中国大陆第一次结集出版,在品特剧被译成中文的40年里,其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经历了由对字面的忠实翻译到对作品喻意深度的探寻再到对平面化直译的追求,从强调字面忠实品特的原作风格到更好地兼顾品特的双关和多义再到还原品特的原创简洁.本文以品特三部双关剧名的中文翻译及变化为例来探究中国的品特研究者们在文化语境的变迁中对品特作品的不同解读和诠释以及对品特的接受、认识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6.
唐代官员谥法在运作过程中,在请谥、拟谥的阶段存在具体执行、操作的官员群体不符合文献记载的现象,在驳议阶段存在谥号用字意义和字数的争论,在赐谥阶段受到了来自皇帝的较大影响,而正常程序之外的改谥则是对正常程序的延伸、补充,追谥则在皇帝的参与与否、是否可以追谥等方面也有很多正常程序所不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近代著名诗僧释敬安的诗歌中,咏梅诗占所有咏物诗之冠,有129首,其中直接以梅命题的诗有19首,梅意象出现的频次也最高,有146次,成为其诗歌的第一意象。其咏梅的角度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其他花木鸟物并举的意象组合的方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托物言志,通过抒发对梅的喜爱,表达诗人对在艰苦环境中生存,并塑造魅力人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乾嘉诗人吴锡麒是浙派诗学中后期转关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虽无系统诗学著作,但蔚为大观的诗文题序、尺牍、日记等,均明确地体现了独特的诗学思想。即兼采唐宋,上溯汉魏,摒弃浙派的专宗宋诗;主张性情学问,相辅相成,扭转浙派一味重"学"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9.
樊晃籍贯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晃作《杜工部小集》并作序而知名于后人。然考其籍贯,文献记载多有不同,今综合各种文献后明:樊晃,祖籍为南阳湖阳县人,其籍贯当为润州句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