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的特殊语境下,《天地》杂志适应上海市民的文化消费需要,所刊登的散文关注饮食男女等主题,发掘日常生活意义,肯定日常生活价值,并通过引用、拼贴、陌生化、庄谐并出、雅俗对照等方式对日常生活进行表现,营造出奇特有趣的话语风格,形成了特殊语境下现代都市的独特话语。  相似文献   

2.
基于日常生活的视角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策略,是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着眼于日常生活创设思政课教学话语的语境,使教学叙事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以日常生活联通思政课的教学话语内容,教学话语内容的逻辑起点以日常生活问题导入、过程贯穿日常生活问题链、目标指向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并从实现教学话语的双主体、交互性、生活化等方面优化教学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3.
语用推理是交际者以构成语言的词语的字面意义为依据,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策略,推导出语言与语境的关联,并解读由此产生的语境含义的思维过程。幽默是一种从不和谐到和谐,最终产生特殊语境效果的表达形式。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情景幽默是由于场景本身或人们对场景的理解而产生的幽默,言语幽默是由于人们对特定语境中语言的字面或语用意义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幽默表达形式包括某种不和谐、不合逻辑、荒谬、出乎意外、可笑的关系,听众或读者必须首先理解这种关系,觉察出这种不和谐因素中的意义,然后再去发现不和谐中的和谐,并理解发话者通过幽默所表达的真正意图。作者揭示了幽默话语是借助语用推理来表达和理解话语本意之外的各种含义的基本原理,并结合语境和合作原则分析了幽默话语生成和阐释的语用推理机制。并讨论了幽默话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成功交际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在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改善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所具有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政策话语不同于现代语境下的公共政策话语,在消解权威,超越理性,打破秩序的同时,建立起“一些人对话”的公共政策话语模式。在这种话语模式下,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地位、言说者与接受者的共同体利益及共同场域都得到确立。但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后现代语境下公共政策话语的接受必然遭遇话语资源难以均衡、话语主体能力差异、话语主体的价值观差异、话语传输渠道的噪声干扰等一系列的现实困境。分析后现代语境下公共政策话语的接受特点及现实困境,并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提出解决路径,对公共政策的有效制定与执行、推进社会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话语标记是为进行中的话语提供语境坐标的语言手段,well、now和then等话语标记具有连贯和指别功能,并在不同语境坐标中呈现出其话语标记功能的复杂性.作为语境坐标的话语标记有助于增强话语连贯,但话语标记不是必不可少的连贯手段.well、now和then等话语标记可视为多功能的语境线索.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以来西方叙事学中语境思想的变化,反映出语境泛化所带来的叙事研究的思维变革.结构主义叙事学对语境的阐述仅限于罗兰·巴特的叙事作品的语境,但到了新叙事学则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赫尔曼和查特曼借助话语语境来分析叙事过程;兰瑟和沃霍尔把故事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中来审视;卡恩斯认为,是语境而非文本的形式决定一段话语是否是叙事;韩南和浦安迪也总结出中国古典小说特殊的叙事语境——"虚拟的说书语境".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新叙事学,语境从边缘地带走向中心地位,突破了文本主义,走向更为广阔的话语语境、社会历史语境,甚至被视为叙事的决定性要素.叙事学的语境转向将叙事学引向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极大拓展了叙事学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关联理论对人类的交际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其关于话语理解的论述同样适用于相声言语幽默的理解。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运用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语境效果、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等主要概念对相声言语幽默的理解和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相声幽默言语是一种特殊的最佳关联性话语,对其的深入理解离不开特定的认知语境和语境效果的层层递进,同时也是一个最大关联向最佳关联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互动视角,考察话语标记“谁说的”的话轮位置与会话序列结构,探讨其话语功能及形成动因与机制。考察发现,“谁说的”常用于应答话轮的起始位置,能够在第一时间抢夺话轮,对对方的话语做出否定回应,同时为受话人理解话语提供引导。在具体语境中,受交际双方关系、上一话轮内容等因素影响,“谁说的”的语义表达强度不同,浮现出不同的立场表达功能,主要包括斥责、反驳、否定和嗔怪。从来源看,话语标记“谁说的”出现于清代,来源于“谁说+X+的”结构,在主观性、语言经济原则和语境吸收等因素的推动下逐渐规约化为一个表否定的话语标记。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社会,服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全方位地牵引社会潮流,唤醒人们曾经被压抑的自我表现意识,并最终主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服装的使用价值正在慢慢丧失,与之相对,服装的“打扮”含义得到强调,其符号价值日益被大众所关注。就消费语境而言,服装在本质上并非是对个性的倡导,而是服从于商业和资本流通的需要。服装也是权力规训的产物,通过建构强有力的服装美学,意识形态完成了对人的身体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2.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的就是实现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理应因此体面地活着。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应保障劳动者体面地有劳动,即体面地就业。劳动者体面地而非痛苦地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体面生活实际是美好生活的另一表达。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维度恰相对应,启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体面劳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艺术反思需要的作用重大:引导日常生活从感性经由知性走向“美”与“善”;在相对程度上控制日常生活的“媚俗”与“反艺术”倾向。日常生活→艺术发现→艺术反思的路径表明:对日常生活的艺术反思,既能推动发现生活美、又能凸现生活美;既能挖掘新的艺术形式,又能扩展新的艺术内涵;造就“时尚”与“经典”多样性艺术并驾齐驱、在竞争中共同繁荣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从生存论哲学视角来看,日常生活世界本质上是一个主体间共享的交往世界,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与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在指向上存在着差异。海德格尔的日常生活理论是一种抽象的生存论批判,缺乏历史的维度,尤其对日常交往更为丰富和重要的生存和历史内涵没有展开。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立足于全人类,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并指出人的本质是其在交往实践中日益拓展的动态交往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的表象就是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它在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审美享受、改变传统的日常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现代日常生活异化的现象。本文关注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城市日常生活与女性写作的审美取向变化,探寻女性在特定文化背景中独特的审美感受,以及在与现代日常生活的碰撞、融合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审美理想的找寻与迷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同语是日常交际中频繁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用手段,隐含意义丰富,其含义的解读依赖于语境,而且是某种文化语境,文化语境中的价值取向制约着同语的会话含义。从很大程度上说,同语是文化的,具有民族特性,在跨文化交际中需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论蒙古族动植物崇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动植物崇拜在蒙古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这种崇拜现象依然能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找到踪影。究其根源,是蒙古族原始信仰与现实生活需要所致。  相似文献   

18.
《灵魂出窍》是伊沙近年来推出的一首力作。诗歌借助求医等待结果这一契机,深入地展示了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生命体验,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伊沙式"的诗性叙事。  相似文献   

19.
浅析当代中国平民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平民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需求的高涨,反映平民日常生活的平民文化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民文化是由平民创造或为他们创造的、反映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它具有真实、积极向上的日常生活色彩,关注平民百姓的情感世界,必将取代大众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角。但目前,平民文化还需注意处理好文化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区建设就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其本质内涵是满足或服务于居民的生活需求;社区建设一般是由社会转型而引起,在当前中国社会也有其特殊原因从社会层面看,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将使政府、单位和家庭的有关或部分生活职能剥离或外移给社区。从个人层面看,城市的无业人口、流动人口及老年人口暂时或日趋增多将给社区建设提出愈来愈多且愈来愈高的要求;社会性、地域性和生活性是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也是社区建设与政权建设等其他组织建设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